小石潭記課文反思
《小石潭記》作品記敘了作者遊玩的整個過程,以優美的語言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教學無定法。常言道:“教學無定法”。以前對此不能心領神會,而今才曉得其中的玄機奧妙。如果我們心中只有固定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那就會絆住我們課堂的手腳,不能自如伸屈。課堂應該是開放的,我們的思維更是要開放活躍。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若是組織者都尚未辦到這一點,那我們的學生,這些學習者就只能被課堂的條條框框束縛著,不用再談開放思想,創新思維了。教師若想做到課堂真正開放,不僅僅是思想要開放,還需要先做到上述談到的三點。其實它們是不能相互分割的,而是緊密相連的。
平時功夫要下足。用40分鐘來完整呈現一篇教讀課文,這樣的公開課我上得少,平時上課又是很少這樣的。所以對於時間的把握,語言的錘鍊,內容的掌握等等,對我來說都是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先通過堂課實踐,對教學設計進行了反覆的修正,包括每一個環節安排多少時間都要做到心中有數,為的是不要太對不起來學習的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通過這次課,也讓我意識到平時就應該對自己要求高些,不說每節課都要像上公開課一樣要求自己,最起碼要有一部分課。我覺得這是自我提升的一種要求,是對自己多方面的一種考驗,而並不是為應對未來公開課。
這,就是我活動後的反思。有些見解還不夠成熟,還望各位老師多多指教。
篇2
美學家說: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個心靈的世界。閱讀抒情散文時,要從具體的景物入手,抓景物的特點,令輝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在教學《小石潭記》時,我播放《高山流水》***古箏曲***,讓學生在音樂的伴隨下飽含感情的自由朗讀,將柳宗元宦海失意的人生經歷的資料提供給他們,使學生懂得清脆的天籟之音、自在的魚兒帶給柳宗元淡淡的喜悅是短暫的,而空寂的環境、冰冷的石頭勾起的濃濃的愁緒,才是他心頭永遠抹不去的痛。喜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喜是暫時的,憂才是永恆的。
這一環節的教學,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中,加深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出來的思想感情,從而受到了情感薰陶,獲得了思想上的啟迪,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
篇3
在借景抒情散文中,作家往往是寄情於景,以景傳情,所以欣賞一篇優美的借景抒情散文時,可以讓學生們找出文中描寫到的景物有哪些。例如學習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我要求學生找出作者描寫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哪些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學生初讀課文後,很容易找出了潭水、潭石、潭樹、潭魚等景物,然後結合明寫“石”和暗寫“石”的句子,讓學生明白文中描寫的景物無不浸透著“石”的氣息,進而明確作者描寫的重點景物是“石”。二讀找特點:
散文常常託物寄意,為了使讀者深切感受到文章所寄寓的豐富內涵,作者常常對所寫的事物作細緻地描繪和精心的刻畫,這就是所謂的“形得而神自來焉”我們讀文章就要抓住事物“形”的特點,由“形”見“神”,深入體會文章內容。所以在完成了《小石潭記》上一環節的學習後,我及時要求學生從景物的描寫中把握景物的特點。學生很快歸納出潭水的特點是清澈見底,潭石的特點是結構奇特,潭樹的特點是秀麗茂盛,潭魚的特點是活可愛,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氣氛幽深冷寂等。三讀學表達:
語言美是散文的一大特色,體味散文語言,可對散文內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小石潭記》一文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且多用短句形成強烈的節奏感,讀起來悅耳動聽,字裡行間蘊含著作者豐富的情感,體現了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為了學習散文的表達技巧,我佈置學生結合以往的學習經驗,總結寫景狀物的技巧。學生們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總結出以下幾點:1、調動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官,多角度描摹景物,突出景物的可感性。2、變換觀察的方法***仰視、俯視、平視等***和角度***定點觀察、移步換景***,讓景物形態具有全景感。3、運用多種修辭方法,突出景物形態的豐富多樣。4、虛實結合,擴大想象空間。5、運用恰當的動詞、形容詞以及修飾語,以求一字傳情等。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識的觀察景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