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應該如何教育孩子

  最好的老師有三種:第一種是遞錘子的人,你想要釘釘子,你的老師把錘子遞給你——好老師啊第二種是變手指的,你的人生需要很多黃金,老師讓你的手指頭變成點鐵成金的手指頭——多好的老師啊;第三種是開窗子的,你以為看到了風景的全部,老師幫你開啟另一扇窗,你豁然開朗,啊,原來還有另外一個世界——這是最好老師中的最好的老師。日常生活中,家長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那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遞錘子的家長

  給孩子最大的支援

  相信所有中國人都對一個名字很熟悉:鄧亞萍。這個身材矮小,其貌不揚的姑娘,是保持著連續8年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球運動員,並且依然是排名世界第一時間最長的女運動員。她的成功,離不開的就是一位“遞錘子”的父親。

  鄧亞萍從5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打球,但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各大體校都將她拒之門外。然而鄧亞萍就是不想放棄,就是想成為一名職業乒乓球選手,所以她的父親沒有跟她說:孩子,你不行,你不合適。而是成為了她堅強的後盾,給了她堅定的支援,沒人教,就自己親自教。看女兒練球心疼的掉眼淚,但女兒不說放棄,父親就履行教練的職責。就是這樣看似毫無希望的努力,造就了一代乒壇霸主的誕生。

  每個孩子都是不可複製的前途無量的天使,他們會有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夢想。然而在孩子們想釘釘子的時候,很多家長會跟孩子說不,你不合適、你不可能、你不應該冒險。在這些家長眼裡,孩子何必要自己“釘釘子”呢?砸到手怎麼辦?釘的釘子不牢固怎麼辦?算了算了,還是按照老爸老媽給你規劃好的日子來吧,一輩子太太平平的就好。

  這些家長毫無疑問是愛孩子的,卻不一定是好家長,好老師。當孩子要去體驗這個世界,甚至去實現某個看似高遠的夢想的時候,可能會面對來自很多方面的質疑和嘲笑。如果有了家人的支援,知道家人永遠會堅定的跟他站在一起,那孩子就不會孤單,就充滿底氣,即使有一天他失敗了,那麼失敗的經驗也是一種成長和歷練。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也許未必,你除了目送他漸行漸遠,還可能要遞給他一把錘子,送給他一匹馬,讓他更快的到達他想去的地方。

  變手指的家長

  給孩子積極的生活態度

  著名央視主持人敬一丹曾寫過很多篇回憶母親的文章,其中提到過這麼兩件事。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她的父親被安排到軍管會學習班“改造思想”,接著姐姐下鄉到生產建設兵團“煉紅心”,最後是母親被髮配到鳳凰山農場“勞動鍛鍊”,家裡一下子只剩下了敬一丹和兩個年幼的弟弟。那時候,敬一丹13歲,母親離開家前,專門找出幾塊碎布,剪了幾個三角口子,手把手地教她縫補丁,釘鈕釦。母親對她說:“以後你就是這個家的老大了,要照顧好弟弟。享福不用學,吃苦得學啊!”

  敬一丹把母親的這句話牢牢地記在心裡。母親走後,她把家裡操持得井井有條。後來,當敬一丹回憶起那段苦日子時,她總是笑呵呵地說:“假如當時媽媽說:‘我可憐的孩子!’我也許會哭,為自己,為弟弟。而媽媽卻說:‘吃苦得學啊!’我就不以苦為苦了,反而受到了一種鼓勵,甚至以苦為樂了。”

  母親對她的教育態度,不僅讓敬一丹學會了吃苦,而且擁有了一種積極實際的生活態度,她後來說這足以讓她受用一生。

  還有一件事是連續兩年考研失敗的敬一丹在猶豫還要不要繼續考研,畢竟她已經29歲了,而且有了一份還算體面的工作。當她喪失信心。準備打退堂鼓的時候,母親和她認認真真地談了一次話。末了,母親說:“每個人的命運都掌握在自己手裡,別人誰也替代不了你,你真要想改變自己,什麼時候都不晚,就看你有沒有恆心。”

  正是母親這句話,讓敬一丹再次振作起來,英語太差,她就專攻英語,一切從零開始,每天發瘋似的又背又寫,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她第三次走進了考場。這一次她終於成功了,收到北京廣播學院的錄取通知書時,她整整30歲。三年的研究生學習為敬一丹的主持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敬一丹的母親,就是典型的變手指的家長。她用自己的堅韌和經驗,給了孩子一生受用不盡的黃金。也許我們不能留給孩子太多的物質財富,但是我們可以嘗試著留給孩子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教會孩子善良、勤勞、勇敢和進取。

  孩子們總會面對屬於自己的難題,但有了這根金手指,他的人生已經不同了。他有實力去改變能改變的,也有能力去接受不能改變的。當孩子無論在順境與逆境中,都能幸福的生活,做家長的,也就給了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開窗子的家長

  給孩子廣闊的視野

  如今的商界大亨,聯想集團的總裁柳傳志這樣回憶自己的母親:

  我上初中時,正是國家困難時期,媽媽在中國銀行祕書室工作,我要大量地讀課外書,媽媽就一本一本地為我借。媽媽在貿促會圖書館時,開始有意識地為我挑一些書。我除了看一些如《青春之歌》那樣一類提倡看的書外,還看一些歷史書,一些文學名著,如《牛虻》《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基督山恩仇記》等,像傑克·倫敦的,像大仲馬的書,我都愛看。後來她管圖書館時,一拿回來就是三十來本,基本是她拿什麼我看什麼。媽媽說:“就知道老大要看書,吃不上,就滿足他看書吧。”

  現在一般人願意請我講些事情,認為我講演邏輯性強,也挺生動,那是受媽媽的影響。記得1952年前後,沒有誰重視講演——講演那時叫講話——但是我媽媽重視。她鼓勵我在課堂上舉手,讓我覺得講話沒有什麼可害臊的。也許是因為她在抗日戰爭時期看到了宣傳鼓動的力量,因此她對我說:“你應該有講演的能力。”

  柳傳志的母親大概就可以算作是“開窗子”的家長了,在物質極度匱乏,人人吃不飽飯的年代,她能堅定的支援孩子看書,並有意識的給孩子挑選中外名著;在60多年前的中國,她能敏銳的意識到演講的能力對孩子很重要,並在說話還要十分謹慎的時候,鼓勵孩子積極發言。單就這兩點,就足以讓孩子以後的道路快人一步。

  如果說遞錘子的家長需要的是堅定的支援孩子的夢想,變手指的家長需要的是教會孩子面對人生的困境,那麼開窗子的家長則需要教給孩子的是仰望星空的姿勢。讓孩子腳踏實地也許不難,但讓孩子仰望星空則非家長有一定的高度和遠見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