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與孩子間的溝通
在孩子小的時候,許多父母會通過講故事、唱搖籃曲來哄孩子入睡,可等孩子長大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卻變得越來越少了。缺少溝通的生活是枯萎的生活,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成長的需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溝通真的變得困難了嗎?
如果在孩子入睡前我們能一起坐下來清理一天的“垃圾”,不讓憂愁過夜,這是不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呢?記得有一位教育家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好的教育,是在和父母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如何做有效的溝通,是我們需要學習與探討的。
溝通的技巧
一、共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是需要父母幫助的,父母給出的指導要越具體越好,解決問題的途徑最好和孩子一起討論確定,在討論的過程中有些細枝末節的小問題興許就化解掉了。通過討論方向會更明確,問題本身也會顯得清晰、明朗,這都有助於問題的真正解決。
二、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這是溝通的第一步。假如孩子正為某事在氣頭上要允許他發脾氣。父母不妨先坐好,安靜地等待孩子,安靜地看著孩子,不去打斷他的話,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左顧右盼,停下手邊的工作,這等於告訴孩子:你是被我們在意的,我們在認真地聽在注意你所說的感覺或問題。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麼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當家長的,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那麼,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來試著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我們儘量的少說,多聽,你會發現與孩子的關係、與配偶的關係、與老人之間的關係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父母必讀》99年第5期上有一篇文章,題目是《你擁抱過嗎,耳語過嗎?》,文章說: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係了。
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計劃、多創造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我們不善於說出來或做出來,我們明明愛孩子卻很少對孩子說:“孩子,我們愛你”。如果你實在不願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後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髮等也都可以採用。總之,家長在這方面應該積極主動。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衝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五、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準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牴觸情緒。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儘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準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善於認錯
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準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2、避免誇大事實
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3、避免籠統模糊
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 如何做好與孩子間的溝通
- 三十六計之金蟬脫殼
- 志願者面試自我介紹英文
- 要講誠信的名言警句
- 註冊一家物業公司的流程一般怎麼走
- 關於初中英語小短文帶翻譯閱讀
- 荔枝有什麼功效和注意事項
- 有關於致合作單位的感謝信
- 有哪些關於草莓的種植技術
- 以家風家規家訓為話題的作文5篇
- 搞笑的問答腦筋急轉彎大全帶答案
- 高一地理怎麼學好
- 女性卵巢囊腫治療方法
- 基層實習單位鑑定意見怎麼寫
- 淡化老年斑的方法有哪些
- 電腦突然藍屏怎麼辦
- 學習新課改的心得體會
- 關於推進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實施方案
- 二年級節約主題手抄報內容
- 低碳生活環保黑板報素材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