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成功的事例經典

  成功,永遠是需要付出的。而我們的付出需要勵志來維持,堅定自己的內心,不懈地去追求!小編精心為大家蒐集整理了勵志成功的事例,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勵志成功的事例篇1:王永慶賣米

  1932年,16歲的王永慶在臺灣嘉義開了一家米店,從此踏上了艱難的創業之旅。

  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16歲的王永慶從老家來到嘉義開一家米店。那時,小小的嘉義已有米店近30家,競爭非常激烈。當時僅有200元資金的王永慶,只能在一條偏僻的巷子裡承租一個很小的鋪面。他的米店開辦最晚,規模最小,更談不上知名度了,沒有任何優勢。在新開張的那段日子裡,生意冷冷清清,門可羅雀。

  怎麼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想起父親常說的一句古訓:“不惜錢者有人愛,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沒錢,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時間和力氣。

  剛開始,王永慶曾揹著米挨家挨戶去推銷,一天下來,人不僅累得夠嗆,效果也不太好。誰會去買一個小商販上門推銷的米呢?可怎樣才能開啟銷路呢?王永慶決定從每一粒米上開啟突破口。那時候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於稻穀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後,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

  王永慶卻從這司空見慣中找到了切入點。他和兩個弟弟一齊動手,一點一點地將夾雜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類的雜物撿出來,然後再賣。一時間,小鎮上的主婦們都說,王永慶賣的米質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煩。這樣,一傳十,十傳百,米店的生意日漸紅火起來。

  王永慶並沒有就此滿足。他還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時候,顧客都是上門買米,自己運送回家。這對年輕人來說不算什麼,但對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就是一個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輕人又無暇顧及家務,買米的顧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慶注意到這一細節,於是主動送米上門。這一方便顧客的服務措施同樣大受歡迎。當時還沒有“送貨上門”一說,增加這一服務專案等於是一項創舉。

  一天晚上,天下著傾盆大雨,王永慶忙完店裡的活計,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剛睡著,就被一陣急促的敲門聲驚醒了。開門一看,原來是嘉義火車站對面一家客棧的廚師。廚師說客棧來了幾位客人,還沒吃飯,剛巧廚房沒米了,請王永慶幫忙送一斗米過去。當時,賣米的利潤極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賺一分錢。從心情上來說,王永慶不願冒著這麼大的雨賺這一分錢,但為了維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話沒說,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條麻袋當雨具,將米送到客棧。回來時,全身都溼透了。

  王永慶送米,並非送到顧客家門口了事,還要將米倒進米缸裡。如果米缸裡還有陳米,他就將舊米倒出來,把米缸擦乾淨,再把新米倒進去,然後將舊米放回上層,這樣,陳米就不至於因存放過久而變質。王永慶這一精細的服務令顧客深受感動,贏得了很多的顧客。

  如果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就細心記下這戶人家米缸的容量,並且問明家裡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該戶人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相應數量的米送到客戶家裡。

  每次給新顧客送米,王永慶都要打聽這家有多少人吃飯,每人飯量如何,據此估計這家下次買米的大概時間,記在本子上。到時候,不等顧客上門,他就主動將米送過去。

  不過,由於嘉義大多數家庭都靠做工謀生,收入微薄,少有閒錢,主動送米上門,如果馬上收錢,碰上顧客手頭緊,會弄得雙方都很尷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慶並不急於收錢。他把全體顧客按發薪日期分門別類,登記在冊,等顧客領了薪水,再去一撥兒一撥兒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順利,從無拖欠現象。

  王永慶精細、務實的服務,使嘉義人都知道在米市馬路盡頭的巷子裡,有一個賣好米並送貨上門的王永慶。有了知名度後,王永慶的生意更加紅火起來。這樣,經過一年多的資金積累和客戶積累,王永慶便自己辦了個碾米廠,在最繁華熱鬧的臨街處租了一處比原來大好幾倍的房子,臨街做鋪面,裡間做碾米廠。

  就這樣,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開始了他後來問鼎臺灣首富的事業。

  王永慶成功的例子說明,不要以為創造就非得轟轟烈烈、驚天動地。把一粒米這樣細小的工作做好同樣也是一種創造。

  勵志成功的事例篇2

  1942年,美國洛杉磯郊區一個沒見過世面的少年約翰·卡達德。15歲時,他把自己一生想做的大事列了一張表,題名為“一生的志願。

  有到尼羅河、亞馬孫河和剛果河探險;登上珠穆朗瑪峰、乞力馬扎羅山;探訪馬可·波羅和亞歷山大一世走過的道路;重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樣的電影;學會駕駛飛機;讀完莎士比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譜一部樂曲;寫一本書;遊覽全世界每一個國家-----等等。他給每一項都編了號,一共127個目標。

  43年後,也就是1985年,戈達德在經歷了18次死裡逃生的冒險和無數個難以想象的困難後,已經達到了其中的106個目標,他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享有世界探險家的崇高榮譽,成為英國皇家地理協會會員和紐約探險傢俱樂部的成員

  卡達德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於他少年時代定下的目標。他說,我制定了這張奮鬥的藍圖,心中有了目標,我就會感到時刻都有事做。“我決不放棄任何一個目標,這樣一有機會到來時,我總是‘準備完畢’。”可見,目標對於激勵、保持和鞏固他的進取心,起了很大的作用。

  勵志成功的事例篇3

  1995年5月的一天,因主演系列電影《超人》而名聲遠揚的好萊塢著名影星克里斯托弗·裡夫在一次騎馬中不幸從馬背跌落在地,造成脊椎損傷而導致肩膀以下癱瘓的不幸事實。這個電影裡的“超人”英雄,生活中只能依託輪椅生活了。

  人們深深地同情遭受重創的裡夫,可是,半年之後,裡夫卻向全世界宣告了他的生活態度:“等著,我將以最快的速度回到銀幕上去!”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裡夫以令人難以置信的毅力堅持著自己的宣言: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和感悟著書立說,與廣大讀者一起分享對生命的記錄和反省。他的著作《依然是我》名列全美最佳暢銷書排行榜前列。他不僅自己擔任導演,還重返銀幕。1998年,裡夫因主演電影《後窗》而獲得了美國影視演員協會的最佳男主角。他還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癱瘓基金會,將自己個人的悲劇轉化成為公共大眾服務的力量,給更多的人以關懷和鼓勵……“英雄就是遇到無法抵抗的逆境時,仍然能夠找到勇氣,繼續奮鬥,堅持到底的人。”這是裡夫在癱瘓之後被別人問及他“英雄是什麼?”時的回答。所以,裡夫每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時,輪椅上的他乾淨、整潔、自信,臉上依舊是昔日爽朗而明亮的笑容,聲音還是那般渾厚而清晰。

  2004年10月,在輪椅上樂觀、堅強生活了10個年頭的裡夫離世,享年52歲。人們懷念和敬佩的不僅是一位出色的演員,更重要的是他那身處逆境仍然笑傲命運的堅強和樂觀。永不言棄、自強不息——這就是克里斯托弗·裡夫一直堅持的精神。正是這種堅持,向世人詮釋著他生命燦爛如花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