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術教育教學隨筆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那麼該怎樣寫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1

  或許沒有壓力就不會有動力,這句話很有道理。

  由於參加番禺區小學教學新秀比賽的原因,讓我對美術課又有了很多不同的認識,本人自認才疏學淺,對很多看法或許心裡能明白,可是卻不能運用很好的語言去表達心中的所想所感。

  我這次上的內容是五年級的《做個胸卡送老人》,而且這節課也是屬於設計·應用方面的領域,而新課標裡“設計·應用”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製作,傳遞、交流資訊,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設計”一詞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代設計基礎和傳統工藝。

  通過“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瞭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並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製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製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第三,瞭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願望。

  第四,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以及耐心細緻、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

  在義務教育階段設定“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因此,在這一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應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避免學科知識專業化傾向。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絡社會,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慾望。

  在設定本節課的各個環節都緊扣主題,雖然沒有跌宕起伏的環節亮點,但是“實在”是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發揮美術課的功能性和主動性是我們迴歸課題最重要的過程。現在很多老師為了設定所謂的亮點課題,而忘記了美術課的初衷,為亮點而亮點,花樣百出卻沒有實質的課堂可操作性,讓學生在課堂裡跟著老師的步子走,上完整節課都不知道老師想怎樣,雖然,環節的設定讓學生很感興趣,也很喜歡,可是想想,一節美術課,希望學生能在這節美術課裡學到什麼?還是打個疑問。

  理所當然,我們的美術課題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所謂的美術技能和專業的知識,但是應該讓學生認識到學完整節課後,是能夠讓學生認識美,感受美,並且還能夠創作美,這才是我們美術課堂的核心所在。

  美術課堂的實質有效,不是我們的老師有多麼美的課堂設定環節,或者有多麼的死氣沉沉,關鍵是能讓學生喜歡你的課堂並且能學到相關的知識和鍛鍊他們美好的情操。當然,老師設定的環節讓學生喜歡並且能夠很好的地為這節課服務當然是最好的,但是這兩張的協調關係往往很難達到高度的統一,要麼是有新鮮的環節亮點來吸引學生,要麼是按部就班的傳授,我的美術課題要做到這些還需要不段地去學習和完善,既能夠有亮點又能夠把美術課的課題實效性表現出來,那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以上是我上完這節課後的一些感謝,雖然這個學習的過程很艱難,但是過後我發現,學習的重要性遠遠比成績來得更重要一些。

  2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是小學藝術教育中必須重視的要素,在整個小學教學階段,這時學生的興趣還不夠穩定,認識興趣以一定的情境性為特徵,只有掌握學生年齡特點基礎上,才能瞭解小學生由於在感知、意識、理解、能力上的高低懸殊,所表現的興趣上不一樣。低年級學生有學前期進入學齡初期由於從鬆散的家庭生活或者從歡樂的幼兒園生活進入正規的學校生活,這不同的生活環境,與前迥異的作息制度,有組織紀律的行為規範。高年級已經有了一定的自覺性。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體會到:各個年級學生有著不同的認知能力,應該根據年齡特點提出相應要求,在教學美術繪畫課中,那些有趣生動的形象是引起學生的直接興趣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促使他們形象思維發展的主要意象。學生作畫只憑頭腦中記憶的表象作畫,往往大略地看了事物物件後,有個大概的記憶,就開始作畫。針對學生喜歡觀賞一事一物,我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特別注意引導學生有目的地進行觀察,如:形狀、顏色、結構、姿態等,並注重在觀察中使學生運用多種感官,更好地認識客觀事物。色彩方面則多憑主觀映像。因此,指導兒童觀察和向兒童指出觀察任務時,首先讓其觀察形狀,當紙面上畫出形狀再考慮著色。觀察能力的提高在於鍛鍊,經常有目的、有意識的觀察,其觀察能力自然會得到提高。

  常言道:眼明手快、心靈手巧,這說明技能與感知、觀察、記憶、思維等關係密切。要想低年級學生積極開展美術活動需調動他們學習、練習的主觀能動性,其積極性在於興趣的驅使,興趣的濃厚必然勤練,表現能力自然而然地提高,又帶動興趣遞增,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當然培養小學生的繪畫表現能力,不能操之過急,應依據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施教。好比一株樹苗,使這株樹比其他的樹的生長得更高大,祕訣就在於每個年齡應具備經驗常識,在每個年齡必須完成起年輪的正常發育,然後由下一個年輪延續。所以以往傳統美術教育所採取填鴨式方法來督促他們,只會忽略當年所應具備的經驗常識,事後再想彌補已使年輪變形,無異於拔苗助長。

  作為一個小學美術教師,我在課堂上,實施了愉快教育這一教學新方法,又針對低段學生見異思遷、喜新厭舊、缺少韌性心理特徵,並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和教材的不同內容,採取了適合兒童特點的一些教學方法。所以在上小學美術課時,我千方百計的為學生創造產生興趣的條件。上課時,利用匯入語***常用編故事、編兒歌、猜謎語,做遊戲、競賽性活動***直觀教具和直觀演示等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高漲的情緒和作畫的強烈慾望,從中受到美的薰陶。

  如何讓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創造更新、更奇的繪畫作品?作為美術專職教師我儘可能地給他們提供豐富的形象資源。在教學中鼓勵和引導學生想象,運用形象化的聲情畫意,設定情境等手段,激發學生開啟廣闊的想象思維空間。這些就是我這個月的教學心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使它們完善。

  3

  美術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課業形式,它和繪畫及工藝教學組成完整的教學體系。從美術教學總的目標和任務出發,欣賞教學在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還應重視思想素質教育和文化素質教育,把他們引向健康,文明,積極向上發展的道路。小學美術欣賞課業在美術教學中佔用的課時雖然最少,但教與學的矛盾卻常常比較突出,因此也是美術教學中的難點所在。如何提高欣賞課的教學質量,值得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和探討。

  一、在欣賞課中凸現人文性

  《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因此美術也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的貢獻。同時,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

  美術欣賞課的教學,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藝術技巧來撥動人的心絃,使人精神奮發,與之共鳴,從而產生強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賞董希文的油畫《開國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過構思,構圖和色彩,表現了中華民族永遠站起來了的信心和氣魄。欣賞白石老人的國畫《卻教蜂蝶為花忙》,透過蜜蜂在豔麗的鳳仙花旁飛舞採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頌揚了勤奮勞動的精神。作者從普通的生活景緻中表達出高雅的審美情趣,學生通過對作品的品味、鑑賞激起了對普通勞動者的敬慕。如雕塑《艱苦歲月》,表現的是長征中一位紅軍小戰士依偎在老紅軍身旁,被悠揚的笛聲所吸引的感人場面。但其表現的並不僅僅是這些,作品還歌頌了紅軍戰士在艱苦條件下不怕犧牲不怕吃苦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也表現出了紅軍戰士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再如徐悲鴻的《八駿圖》,畫面中絕非單單表現了八匹馬,而主要謳歌了那種勇往直前、戰鬥不息的大無畏精神。通過中國曆代美術作品簡介和欣賞,讓學生基本瞭解我國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的情況,使他們對祖國極其豐富的古代文化和藝術遺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引導學生去理解、領會和感受藝術的美,通過弘揚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愛國情感。如欣賞《秦始王兵馬俑》,從中感受祖國藝術文化的瑰麗,激發愛國主義情感。在欣賞優秀兒童作品時,這些作品天真浪漫,富有兒童情趣,是兒童心理世界的反映,這類內容學生覺得親切,容易產生共鳴。

  二、在欣賞課中體現自主性

  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往往一講到底,這樣,造成教師的投入,而學生漠然的尷尬局面,欣賞課變成了“講賞”課。然而學生的學習活動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應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只有學生主體主動積極參與才能調動學生自身的創造潛能。教師時刻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不斷探索與自省,全方位的設計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師要轉變觀念,由知識的佔有人轉變為引導學生學習的人,教師的知識和經驗成為學生可利用的資源之一,教師的任務由過去單純傳授知識為主,轉變為啟發誘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與資訊的優化選擇為主。美術欣賞課更是主客體的統一,欣賞活動必須依賴學生主體的直接參與,才能激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又有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於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有不利於學生欣賞能力的養成。

  可採取的教學策略如下:

  ***1***、課前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預習,引導學生收集與欣賞內容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備而賞,縮短學生與欣賞內容的距離,產生欣賞的直接興趣。

  ***2***、在出示欣賞作品後,讓學生仔細地讀畫幾分鐘,然後請學生說說對作品的印象和直覺***初步的感覺***。

  ***3***、用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觀察圖畫,可以從色彩、線條,給人的情緒上去細細的體味。

  ***4***、必要時,對於欣賞中提出的一些問題,採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欣賞、評價,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性。這樣既發揚了每個學生的優勢,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又鍛鍊了他們之間的合作能力。

  三、在欣賞課中培養創造性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實踐。美術課程應特別重視對學生個性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採取多種方法,使學生思維的流暢性、靈活性和獨特性得到發展,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並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有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生動和諧的氛圍,鼓勵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發揮創新的潛能,做到敢想、敢說、敢做、敢畫,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學激勵的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欣賞教學與工藝、繪畫的教學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作用的。學生如果有了工藝、繪畫的實踐,就能更好的理解和認識藝術品。如教學民間繪畫和工藝品欣賞時,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做一做,既有助於對作品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在教學《民間竹編工藝欣賞》時,首先展示許多竹編工藝品,當學生被工藝品所吸引時,緊接著播放介紹竹編工藝的錄影,講解竹編的製作過程。此時的學生,早已把老師為他們準備的篾片等材料,不由自主地動手編了起來。不一會兒,一個個“小玩意兒”在孩子們的手中誕生了。看著孩子們的歡喜勁兒,彷彿是什麼偉大的創作。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把圖片上的實物和欣賞的作品進行比較,做出評價,讓學生興趣盎然地欣賞竹編工藝。

  這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就在欣賞、創作中迸發了。

  陶行知先生說:“讓我們解放眼睛扔掉有色眼鏡,要看事實,看未來;解放頭腦,撕掉精神的裹頭巾,要想得通,想得遠;解放嘴巴,享受言論自由,談天,談地,談出真理來;解放雙手,甩去無形的手套,大膽創作,向前開闢;解放空間,把學生從文化的鳥籠裡解放出來,飛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尋覓,去捕捉。”

  讓我們勇於發掘孩子們的創新潛能,弘揚人的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的發展,努力培養創新型人才而儘自己之力。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4

  不知不覺間,我在教育教學的路上,無論是在個人的教育教學經驗,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是教育教學的效果,都較剛參加工作時成熟了許多,進步了許多。

  波斯納曾提出過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並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如果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他的發展將大受限制。可見,經驗和反思對教師的成長有著非常大的意義。

  記得有這麼一句話“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學會停下來。”這句話是說在跑步中我們要學會停下來,這樣可以對自身做全面徹底地調整,也可以積累更多的體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衝刺。跑步是這樣,我們的教學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試著在教學中多反思,使自身獲得的經驗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那麼,我們的專業技能將得到更大的發展。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只有運用頭腦真正地反思,才會有我們教師自身的發展,才會有學生的發展。

  通過我的教學實踐,結合教學反思,使我真正地體會到,反思,對一個教師的成長,真的很重要。記得一次交流會上,有個老師就講起了他對日常教育教學的反思,給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專門準備了反思記錄本,只要有想到的內容,及時寫在上面,很多時候只是一個大概內容或是一點想法,然後他會利用空餘的時間,把這些內容中特別感興趣的話題寫一寫,也便就成了我們所謂的反思,我想這就是一種堅持吧。

  我想,只有堅持不懈坐著反思教育的老師,才是真正能在教育教學中有所收穫的人。

  一個擁有積極態度的人,總是能在各種逆境中尋找到堅持下去的理由。由此想到我們平時教學中的反思也是一樣,只有首先抱有積極反思的態度,才能真正做到反思,做好反思。

  所以,想要真正反思成功,先有積極的態度吧。

  自古以來,關於“堅持”的名言有許多許多,譬如比阿斯說:“要從容地著手去做一件事,但一旦開始,就要堅持到底。”又譬如《論語》中那句“欲速則不達。”人們為什麼要一直重複著堅持,可見它是多麼的金貴。

  從事教育工作三年來,我就始終秉持這樣的信念,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我都會堅持到底。現在的學生與我們存在著很大的觀念差異,而且個性都比較強,不能對他們採取壓制的手法,剛開始雖然取得一些成效但是效果卻會適得其反,我們並不是階級敵人,要真正從他們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更要兼顧大多數人的利益。面對本學科的特點,要認真思考怎樣讓他們更好的接受。

  教師不僅僅是傳知解惑,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讓學生會學而不是學會知識;教知識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從知識的發生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培養學生學習的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的關鍵。

  教師首先要吃透學情,要知道學生需要什麼、學生在什麼情況下能發揮潛力!興趣、方法、習慣、性格、個性、心理品質、目標、非智力因素等都值得重視。

  教學要有效果,關鍵在課堂;課堂要有效果,關鍵在學生參與!常規教學的各個環節,課堂教學是關鍵。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基礎,而且要涉獵一些課外書籍的知識,開拓視野,關注身邊事,國家事,只有這樣才能把教材枯燥的知識講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要更加努力,引領自己不斷超越。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教師這個稱號,才是真正的名副其實。

  教師教育教學隨筆5

  作為一個小學英語教師,尤其是低年級英語教師,倘若僅滿足於對單詞、句型的概念化的解釋和程式化的分析,而不求助於情景的感染和形象的描述,就會使課堂語言平淡、氣氛沉悶,學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學習中。那麼,學生原有的興趣和想學好英語的良好願望就會很快喪失殆盡。所以我們應該多多吸收直接教學法的長處,重視情景教學。

  孩子年齡小,缺乏知識和經驗,抽象思維不夠發達,形象思維佔優勢,具體的、直觀的形象最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在教學時,我通常採用的直觀情景有實物、圖片、頭飾、玩具、簡筆畫。如在教學習用品pen、pencil、book、ruler等單詞時,直觀的實物出示尤為重要,只有通過直觀的演示與比較,學生才會迅速領會掌握;如教水果類單詞apple、pear、banana、melon等時,利用實物進行教學;如在教動詞sing、dance、draw、write等時,利用簡筆畫進行教學,學生往往會產生一種新鮮感,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有關的英文單詞幾分鐘內就能說出。這樣排除了母語作為中介,從而促進學生逐步利用母語的心譯過程。

  同時,教師正確的身勢語也是重要一環。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直觀情景,伴隨著老師講話而產生的語氣、姿勢、表情,有著強烈的解釋性和提示性,它不僅有助於老師更準確更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也是排除母語為中介,把事物與英語直接連線的有效手段。如在進行猜謎遊戲時,請小朋友們自己設計肢體語言進行表演,然後請另外的小朋友們通過肢體語言猜出是何物。從中,小朋友不僅培養了表演的才能,更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要使學生具有創新意識,教師必須要有創新精神,敢於對教材進行新的探索與研究,而不要教材的奴隸,照本宣科。如把兒歌引入課堂,在教學數字時,請小朋友自己編數字兒歌,於是就有了One,two,three, I can read;Four,five,six, I can write; Seven,eight,nine, I can jump; Ten,leven,twelve, I can draw.這樣一來,班裡的“英語小博士”越來越多,學習興趣大大增強。又如,本堂課中的兒歌,在鞏固新知識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拓展,使學生通過兒歌瞭解“What have you got?”and “What have I got ?”兩句話的意思,在不忘根本的基礎上又了創新。

  要使學生“吃得好,吃得飽”,“巧設情景、以動激趣,力求創新”的教學思想應貫徹始終。在短短的幾個月的教學中,我學到了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從中獲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