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背誦方法,高中歷史知識記憶方法
歷史是文綜三科中最適合死記硬背的科目,這就要考驗同學們的記憶能力,然而,記憶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小編整理了歷史學習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助到您。
高中歷史背誦方法
1、框架記憶法
要形成知識框架,首先要背好課本的章節目錄,這是最粗的線條,也是最基礎的內容。比如本冊書共包括七個單元,可歸納為三個大框架:古代的中國***第一單元***和世界***第二單元***;近代的世界***第三單元***與中國***第四單元——舊民主主義革命;第五單元——新民主主義革命及其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髮展***;當代的中國***第六單元***和世界***第七單元***。有了基本的框架,再向其中填充相應的內容,逐漸細化,最後,書本上的每一個知識點都在框架之中。走向考場的一剎那,雖然腦海中只有一個知識框架,但實際上它包含了若干子目錄。
2、聯想記憶法
***1***時間上的聯想
就是利用事物在時間上或空間上的接近關係,由一事物聯想到另一事物。
我們可以按照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展開聯想,如: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開始長征;1935年10月,陝北會師;1936年10月,甘肅會寧會師,宣告長征結束。
我們還可以抓住某一時間,聯想到同時發生的幾件大事。如:1861年,美國爆發了南北戰爭,俄國進行了廢除農奴制的改革,中國開始了洋務運動。
***2***空間上的聯想
我們可以對發生在同一地點的歷史事件產生聯想。例如,南京是一座歷史名城,由南京這座城市我們可以聯想到本學期學過的有關的知識點:①近代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②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③1937年,南京大屠殺。④1940年,汪精衛成立了南京偽國民政府。⑤1949年,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標誌著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統治結束。
3、比較記憶法
就是從眾多的歷史現象中找出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從共同點中尋求規律性,從不同點中探索出矛盾的特殊性。
本冊書中可以比較的知識點有很多,比如,可以比較古代的中國和西方政體的不同;古代的希臘和羅馬的民主政體的不同;古代的民主政體與近代民主政體的不同;近代英、美、法、德政體的不同;現代中外政體的不同等。
再比如,我們還可以把1848年中外兩個事件聯絡起來進行比較,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使國際工人運動有了先進的思想武器;而1848年,洪秀全以“拜上帝教”組織發動群眾,說明農民階級革命綱領的落後性,不能領導近代的中國革命取得勝利。
4、歸納記憶法
就是對知識的橫向或縱向的分析和歸納,也是記住線索和要點的過程。
比如,俄國十月革命的背景,可以歸納為三個“一”:一弱***帝國主義鏈條上的薄弱環節***、一強***無產階級革命性強***、一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激化了俄國的各種矛盾***。
對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過,可以歸納為四句話:“二月革命推沙皇,《四月提綱》指方向,七月流血拋幻想,十月革命現曙光。”在掌握了革命的基本史實後,可以得出結論:二月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十月革命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
5、趣味記憶法
就是把枯燥的記憶趣味化,或者叫寓記憶於趣味之中。趣味記憶的方法很多,有時甚至很荒誕,但只要有利於記憶,都無大礙。
***1***諧音記憶法
比如,《南京條約》開放的五個通商口岸,可以諧音記憶為“光***廣州***下***廈門***不***福州***能***寧波***上***上海***”。
***2***關鍵詞記憶法
比如,《馬關條約》的內容,可以記憶為:“一開廠、賠二億、割三島、開四口。”
再比如,“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同學們總容易混淆,可以記憶為:“歷代敕令法典看,人財訴訟總論翻;學說解釋在彙纂,查帝又把新敕傳”。
***3***荒誕記憶法
南京不在南京,在天津;***南京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天津條約》***
天津不在天津,在北京;***天津被開放為通商口岸,在《北京條約》***
北京不在北京,在天津。***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在《天津條約》***
記憶有法,而無定法。以上介紹的幾種比較常用的記憶方法,由於各人的思維習慣與記憶水平的不同,並不可能適應每一位同學,筆者希望以本文為契機,激發同學們的探索實踐精神,開發出更有效、更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
高中歷史知識記憶方法
1.比早法:如世界近代史比中國近代史早200年,中國近代史開始的時間是1840年,那麼世界近代史便是1640年。再如世界現代史比中國現代史早兩年,中國現代史開始於1919,世界現代史便是1917年。
2.比晚法: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晚25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便是1939年。再如第二次戰爭比第一次戰爭晚16年,第一次戰爭是1840年,第二次戰爭便是1856年。
八、推導式記憶法:根據記住的歷史年代,經過推導而記準另一個或幾個歷史年代。只要有一基本數,通過人物、事件之間的歷史關係,就可推出歷史年代來。可從基點數向前推,向後推,同時向前推,也可互相推
1.前推法:從基點數向前推導。例如知道郭沫若寫的《甲申三百年祭》是1944年,往前推三百年,即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清軍入關,均在第一年。
2.後推法:以基點數向後推導。例如知道1818年馬克思誕生,思格斯比馬克思小兩歲,即1820年誕生;列寧又比恩格斯小50,即1870年誕生。
3.雙推法:從基點數向前後推導。如記住了抗日戰爭開始於1937年,往前推,十年內戰開始於1927年,往後推,八年抗戰結束於1945年。
4.互推法:幾個密切相關的年代可以互相推導,如三國的建立年代,依次相差一年,220年魏國建立,221年蜀國建立,222年吳國建立。只要記住其中一個,就可推匯出另外兩個。
5.干支推導法:用天干地支紀年推算出公元前代。我國古代人一般使用甲子紀年法。近代史上也經常使用,甲子法表示歷史事件,如甲午戰爭、戊戌變法,庚子賠款、辛丑條約、辛亥革命是1911年,辛丑條約是倒轉十個天干地支,應是1901年;庚子賠款接著倒轉一個天干地支,應是19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