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王閣序句子賞析

  王勃的《滕王閣序》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代表駢文的最高成就。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以供大家閱讀。

  

  一、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分析:句意為“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現紫色”。這兩句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運用了對比、對仗、動靜結合等藝術手法。①上句寫寒潭之水的清明,設色淡雅;下句寫傍晚的山巒呈現紫色,設色濃重。在這色彩的濃淡對比中,作者抓住了“秋水”和“秋色”兩個有代表性的特徵來描繪秋天,突出了秋日的山容水態,從而把讀者帶入了一個美的境地。②對仗工整,“潦水”對“煙光”、“寒潭”對“暮山”是名詞對名詞,“盡”對“凝”是動詞對動詞,“清”對“紫”是形容詞對形容詞。③這兩個句子都是因果性的推論,“而”字前為因,後為果,作者不拘泥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水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動靜結合,寫水寫山,突出了色彩變化之美,如詩如畫。

  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分析:句意為“落霞與孤獨的野鴨一起飛翔,秋天的江水和遼闊的天空渾然一色”。這兩句更是寫景名句,素稱千古絕唱,運用對偶、白描、動靜結合等藝術手法。①這兩句運用對偶,在句式上不僅上下句相對,而且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與“孤鶩”,“秋水”對“長天”, 不僅結構上是偏正結構,對仗嚴整,而且音律上也是平仄相對,抑揚頓挫,富於樂感,給人美感,這是王勃駢文的最大特點。②白描手法的運用,作者從空間、色彩、動態、靜態等多角度進行描寫。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視角轉換,視野開闊,相映增輝;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整個畫面完美和諧;既有動態的落霞與孤鶩,著重於目隨景而動,突出景物神態,又有靜態的秋水與天空,著重於心因景而靜,突出景物色彩,動靜結合,以動襯靜。這裡作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意境廣闊深遠,色彩明亮絢麗而又上下渾成的鮮活的自然圖景。

  三、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分析:句意為“人老了應當更有壯志,哪還能在白髮蒼蒼之時改變自己的志向與追求?處境艱難更應當堅強,不能放棄遠大崇高的理想。這幾句是作者化用東漢馬援的“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片言居要,是《滕王閣序》中最富有思想意義的警語,代表的是一種理想的人格境界。歷來有志之士為了自己的理想總是極盡所能克服一切困難執著地追求,即使在抑鬱不得志的困境中也不消沉放棄。這裡王勃化用此詞句,既是勉勵自己,又是勉勵當時的“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就自暴自棄,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強,永遠不放棄心中的理想。結合文章寫作背景,王勃當時仕途失意,懷才不遇,面對這滕王閣秀麗如畫的風景,觸景生情,仍有這般情懷,忘卻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更表明了作者高尚的人生觀。

  精選

  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一句素稱千古絕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渾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鶩自下而上,相映增輝,構成一幅色彩明麗而又上下渾成的絕妙好圖。這兩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對,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對偶,形成“當句對”的特點。如“落霞”對“孤鶩”,“秋水”對“長天”,這是王勃駢文的一大特點。

  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作者善用靈活多變的筆法描寫山容水態,表現樓臺的壯觀,從而把讀者帶入身臨其境的審美境地。“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色彩變化之美。這兩句不囿於靜止的畫面色彩,而著力表現山光山色的色彩變幻:寒潭之水因積水退盡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巒因暮靄籠罩而呈紫色。上句設色淡雅,下句設色濃重,在色彩濃淡對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徵,被前人譽為“寫盡九月之景”。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賞析: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鬱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東漢馬援雲:“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確實難能可貴。

  騰王閣序全文賞析

  王子安開篇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泛泛起筆,但俗中起妙筆,筆鋒一轉“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給人以一種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時又一村之感。此句接連上句,又為下句定位,可謂妙筆。區區數十字,將南昌的地理位置描寫的清清楚楚中,箇中的大氣,實非常人所能及,此為王勃此賦第一次佳句高潮。

  此節從此而下,是王勃描述宴會盛況之筆,也對閻公極盡讚美之能事,更有自嫌。結尾句“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自喻童子,王子安自謙也。“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之武庫”。這二句引用得當,也可以說切中當時宴會文人墨客佳朋之盛,雖有過譽之嫌,但為行文,卻也失於當時境況之佳引。作為客人,王子安合贊諸客也在情理之中。

  第二節以節氣入篇,“時維九月,序屬三秋”。可謂與開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的地名開篇相得益彰,而且遙相對仗,點題明確。此節大部份描寫近景,寫出了滕王閣周邊的近境。名句“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寫出了節氣中的山水之色,可見作者用心之細。文采飛揚,讓固定的文字而他的妙筆而充滿動感。如“盡、清、凝、紫”四字用的極妙,也讓靜態的山水變的動感十足。“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崗巒之體勢”。此結尾是準確的定位滕王閣的地理位置,寫出了滕王閣的地勢極佳,通過鳧渚、島嶼的實景點出了滕王閣身處鄱陽湖畔。桂殿蘭宮,是對應節內文字說滕王閣的氣勢非凡,崗巒之體勢,即指滕王閣依山臨水。寥寥幾句,滕王閣的具體位置與雄偉氣像盡展無遺。

  由第二節入篇寫景,至第三節由近及遠,是為遠景描寫矣。其第三節開首遠近結合,先是說身處滕王閣之高,點出了滕王閣的高度,因為站在滕王閣上,可以輕易的俯視別人的屋背,也為以後的極目遠望留下了伏筆。寫近而不近,文字的運用王子安收入自如也。從“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遠景***,鐘鳴鼎食之家***近***”;至“舸艦彌津,青龍黃雀之舳***近遠結合,意會***,雲銷雨霧,彩徹區明***遠近結合,意會***”。這種遠近結合,遠近意會的寫法,讓人在景色中迷離,賞其美感而存意會,實寫作之妙法也。接下去的絕世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可謂寫景之作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之妙筆。落霞***靜***、孤鶩***動***、秋水***近***、長天***遠***。四個簡單的景物,通過王子安的“齊飛”、“一色”點晴,整個都活了起來,可謂動靜結合,遠近相宜,將這四種物事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併產生了強烈的視覺衝擊感。這在繪畫技巧上,就叫活靈活現,將整個靜態的畫面整個的盤活了。閻公當時有一感嘆“全篇有此一句,足勝佳作數千矣”,可見一句妙句對全文的影響力是如何的巨大。王勃的靈光乍現,也會我們留下了百思不覺乏味的好句也。

  就此引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陳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看似是畫蛇添足,是上句的引申,實是助力之作,為上句增添飽滿。更是用二個地名,點出了滕王閣的中心地位,這種始終圍繞滕王閣這個中心引申的寫作方式,是散文寫作的必備技巧,否則有離題之嫌。

  第四節王勃開始借景抒懷,但未深入,主要是借遠景而懷遠,抒其時境況與當時心態。全節全部用對比句,以加深自己的感觸。如寫景:“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寫實:“遙襟甫暢,逸興遄飛”。“四美具,二難並”。景情相融:“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借景抒懷:“窮睇眄於中天,極娛遊於暇日”。“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心態實描:“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這樣的對比句,目的就是加深王子安自己的感悟。通過一個個對比,我們可以發現,王勃觸景生情,由此深入懷悲,在感嘆人生失意的同時,也對王室奉召以還抱有希望,這種失望與希望並存的心境,在全節的對比句中我們加深了印象,併為下文王勃的抒懷打下了很多的心理基礎。

  寫景:王勃由近及遠近結合及遠,層次分明。寫情同樣也如此,由淺入深,先在第四節借景點情,逐漸深入,至尾句“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而起高潮卻戛然而止,實為第五節留下伏筆也。第五節一開篇“嗟呼!時運不齊,命運多舛”。直接點入主題,好像突兀,但有第四節輔墊,回味一瞬,亦覺自然,此中的視覺衝擊感,讓我們又不得不感嘆王勃的善於製造高潮,往往轉折的筆鋒,能達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接下去“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鴻樑於海曲,豈乏明時?”。借古時名人鼓勵自己,雖極盡無奈,卻又存希望於聖主。相信自己終究會有苦盡甘來的那一天。“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更是寫出了他那種既存希望卻又失望的無奈心態。至此刻,王勃當時的迷惘心態可謂是一覽無餘。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此兩句是王勃銘志之語,短短二十字,將他的高傲風骨,積極向上在危難之時不墜志向的心衷描寫的極其到位。凡後世懷才不遇者常以此兩句作為勵志之名言,就可見此心的高潔了。“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以上這些文字是上句的進一步詮釋,也可以說是註釋,他引用典故,表明了自己不因失意而失志,在逆境中奮起的高遠志向。猶其是“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之句。更是說明了自己不因暫時的失意而失望,而是臥薪嚐膽,以圖他日東山再起。從其對孟嘗與阮籍的怒其不爭來看,王勃此次流放確實心存不甘,時時牽念復返長安,展自己凌雲之志的良好願望。

  “勃,三盡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第六節王勃以自我介紹開篇,說明了自己的境遇與志向。一句“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點明瞭自己的懷才不遇。然後他並未就此深入,而是筆鋒徒轉,接以自嫌,再捧閻公等與坐長者,以明自己奉宴之心。結尾更是以“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贊閻公等人,與上句的“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的失望到“鍾期既遇,奏流水何以慚”的知音之語相慰,足見王勃處世之老成。這種對比句,無疑加深了讚譽的力度。從景寫情至抒懷再牽回近境宴會場面,王勃收入自如,處處不著痕跡,如此筆力,名列初唐四傑之首也就不足為怪了。暢遠而不忘中心本意,寫散文者當注意也。

  第七節是結篇,也是王勃全文的總結。他以一聲“嗚呼”的嘆息起筆,給人以一種又要大發失意之志的感覺。誰知王勃豈是常人所能把握,他用字合情理,豈能作無謂之筆呢?接下去“勝地不常,筵席難再”。猶如生花之筆,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可眾人猶未回神,王勃卻又轉折筆鋒“蘭亭已矣,梓澤丘墟”。自感嘆而傷神,渾然一體,不著痕跡的將懸念折了又折,雖心意相同,然一愉一悲,更添其時宴、人之牽念。“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至此,王勃之意陡然明瞭。非王子安不盡歡也,實是盛宴難離,知音難棄也,如此謙卑之語,當博其時宴上人之歡也。可王勃一題二意,既拍了宴會上的人的馬屁,也應了此賦是應景之作的原意。更抒懷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即好景不常,雖有意於好景,然天下又有幾人能常留好景呢?此深深的感嘆,應是王勃當時的實際心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最後的收尾,王勃有點自得,因為其作實名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也即其時的引子。他的意思是說,既然有了好的引子,相信其後的賦定是佳作。然其序已冠絕古人,何人在此序下還敢獻醜呢?“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王勃讓宴會上的人作其賦,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金玉在前,非佳材何敢跟其賦,實多言矣。吾不知其時宴上人等是否還作其賦,但世之留存,唯王子安之序也,常引之為憾,然莫可奈何也。王勃以此語結句,像似歉遜,但傲然文人之氣,躍然紙上。以此收篇,並無不妥,只是苦了宴上諸人,不知其時何以為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