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易懂的成語故事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成語是其中的精髓,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智慧和對美的追求。那麼關於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孫康映雪的故事

  晉朝人孫康從小喜歡讀書,但家境貧窮,為了維持生計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幹活,孫康年紀雖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家裡沒有燈所以不能讀書。小時候,孫康問父親:“為什麼別人家裡有油燈,而我們沒有呢?”父親回答說:“油燈很貴,咱們要買油燈全家都要餓肚子。”小孫康很懂事,從此就不再提此事。

  讀的書都是借的,又很講信譽,到時間一定要還,常常因為沒有時間看書而發愁。他曾經嘗試在月光下讀書,但是太暗,眼睛疲勞。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潔,他忽然發現,書上的字在雪地裡看得很清楚,孫康非常高興,忙坐雪地裡看書,坐累了就躺在雪地裡,映著雪的反射光線讀書。此後,每遇到下雪,孫康不顧嚴寒,躺在雪地裡讀書,時間長了手腳都長滿凍瘡,但是通過這種方法他讀了很多的書。最後官拜御史大夫。 許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之後,感動得淚流滿面。

  篇二:不懂裝懂的故事

  有個北方人,到南方去做官,剛到南方,肯定有許多事情弄不明白,如果虛心請教別人,也許並不難懂。可這位先生可不想去問別人,那樣顯得自己太無知,豈不是太沒面子了。他寧肯不懂裝懂,結果惹出許多笑話來。

  有一次,地方上一個鄉紳請他去做客,大家聊得很開心,這時,僕人送上一盤菱角。這位沒吃過菱角,又不好意思問,主人家又一再請他先嚐,無奈,他只好拿起一隻菱角,放到嘴裡去嚼。主人看他連殼也沒有剝就吃了,心裡很詫異,問他:“這菱角是要剝了皮才好吃的,你怎麼整個丟到嘴裡去嚼呢?”他明知自己弄錯了,卻一本正經地說:“剛剛到南方來,有些水土不服,連殼都吃掉了,為的就是清熱解火。”

  主人搖搖頭,說:“我們怎麼沒聽說過呢?你們那兒這東西很多嗎?”那人答道:“多得很吶!山前山後到處都有的長呢。”主人不禁啞然失笑。還有一次,他和一位朋友逛街,在菜市場上,他們看到一個人在賣姜。這人沒見過姜是怎麼生長的,就問道:“一棵樹上一年能結多少姜?”賣姜的人和周圍的人都笑了,他們說:“姜是地裡長的,怎麼能是樹上結的呢?”他卻硬是和別人爭辯個沒完:“你們真是笨呀,姜是樹上結的,我會不知道?我們鄰居家就有一棵姜樹,不信,我們問問去?”他雖然這樣說,但心裡也發虛,因為他知道他的鄰居家根本沒有姜樹,他不過是為自己解圍罷了。他的朋友心裡明白他是不懂硬要裝懂,於是,便故意對大家說:“他這麼有學問的人會不知道姜是地裡長的嗎?他不過是考考你們,看你們能不能敢於堅持自己的見解。對的,就要敢於堅持,錯的,也要敢於改正,這樣才能進步啊!”那人聽了朋友的話,臉紅了。

  篇三:腳踏實地的故事

  北宋名臣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屬山西***人,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歷史學家。

  司馬光從小便喜歡學習,看過很多書,並且特別喜歡讀史書。那時他就立下巨集偉志向,長大後要成為一個歷史學家,向人們傳播歷史經驗。宋英宗的時候,司馬光終於有修史的機會,奉天子之命編撰《資治通鑑》。

  在劉恕、範祖禹等史學家的幫助下,司馬光用了十九年的時光,終於編撰成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編年史——《資治通鑑》。這部書上起戰國,下訖五代,將1362年間的大事講述得清清楚楚,史學價值很強。

  全書共三百多萬字,內容極其豐富,稱得上浩如煙海。

  司馬光在編寫史書的過程中刻苦鑽研,為辨明真偽,常常工作到深夜才上床休息。他怕睡眠時間過長會耽誤工作,特意做了個圓木“警枕”。只要他一睡熟,腦袋就會從“警枕”上滑落下來,人也就甦醒過來。這種措施,使他睡覺不得安穩,以便把時間都用在工作上。

  據說,《資治通鑑》在洛陽存放的廢稿、殘稿,將兩間屋子堆得滿滿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工作的嚴謹。

  人們對司馬光的治學態度非常欣賞。有一次,司馬光問哲學家邵雍:“邵公,您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邵雍笑笑說道:“你這個人,真是一個腳踏實地的人。”
 


  看了的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