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檯球正確的發力方式講解

  剛學臺球的你,是不是偶爾也為如何正確發力、如何發力而煩惱?很多都會說檯球出杆誰不會,不就是擊中臺球?其實即便是一樣的的道理,但是也是有技巧性。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打檯球正確的發力方式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打檯球正確的發力方式

  打檯球時,檯球持杆手小臂肌肉要放鬆,肘關節和腕關節也要放鬆,握杆不能死,手指也要放鬆。檯球的發力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使勁的,因為打檯球使的是巧勁,而不是蠻力。

  檯球正確的發力是通過手指帶杆,並由小臂的擺動手腕的抖動,及手指的抓擠來完成的。小臂擺動過程中,肘關節,腕關節和小臂肌肉的放鬆是必須的。在球杆擊到球的瞬間,手腕的抖動***或甩動***和手指抓擠球杆***逐漸握緊球杆***是重要的,擊球完成後小臂和大臂夾緊。

  檯球三種基礎發力方式

  推

  “推”,對於許多的初學者來說所發的都是這種力,而高手在用推的時候,往往由於擊點不同和推力的快緩而表現出的功力,則令人歎服。“推”,大體上是用小臂帶動手腕,手腕順勢推出。戴維斯先生曾經在他的講座中指出:儘量用底部推和早發力還有中高頓杆去代替普通推杆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打

  “打”,大體上是小臂帶動手腕,手腕衝在前面,手腕的速度要快於小臂的速度,杆頭的速度要快於母球的速度。不管杆出的深淺,杆頭的尾勁都不能“飄”和“散”。這裡強調的是腕力,一個不善於使用腕力的球手,永遠都是普通球手。這個腕力發杆的手法和怎樣在杆和杆頭上所表現出來的具體辦法,以及怎樣把它練習的盡善盡美都是一環接一環的。

  “打”的每一擊要做到完美,就要把力度、速度、硬度這三度協調到最佳;其中力度大部分是小臂給的,速度和硬度大部分來自於手腕和手指***只是大部分***,細微之處只能自己細心體會,小臂和手腕的配合至關重要。所以要形成“動力定型”就要有相對穩定的幾個環節:拉桿的長短、發力的早晚及出杆的深淺,要做好這些必須要有系統的、正確的針對性訓練。

  先打後推

  先打後推,也可以稱其為“撮”,這種杆法是九球高手最常用的,如應用得當,它在強拉強塞上所表現出來的旋轉是隨心所欲的。這種杆法在加塞時比“打”和“推”都強烈,許多是加上了大臂和虎口的力量,在“撮”時手指不象“打”那樣在完成擊球時抓緊球杆。“撮”要注意的是:力量是勻加速的,要均勻加力,並且出杆越慢,硬度越強,穿透越完整,塞就越大,效果越好。

  打檯球的好處

  其一:站著

  上班經常一坐坐一天,很少起來走動,不僅腰疼背疼脖子疼,小肚子也越來越大。如此而來,持續站著,大有好處。

  其二:鬆動手指

  打檯球時,要把手撐開架杆,可以大大地鬆動手指。當然,這僅指一邊的手。另一邊也沒閒著,握杆、擊球,時緊、時鬆,也是鍛鍊。

  其三:放眼綠色

  每天盯著螢幕,一天下來大有酸澀之感。可是檯球好啊,即使打九球球案也是綠藍色嘛,統一為綠色。放眼一片綠色,實在養眼。

  其四:著眼長、遠

  盯著電腦的長度,估計超不過 70公分,但是打檯球的時候就一定不止了,非常有利於消除假性近視。

  其五:與好友交流

  上班族每天都忙得昏天黑地,湊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找個對大家都有益的休閒活動,放鬆的時候還可以聊聊天,好得很呢。於是,現在常用的一句話是:打會兒檯球去吧!

  其六:鍛鍊思維

  每天對著文字和各種各樣的思路,滿腦子堆字兒,就像語文。檯球桌上,都是真線、折線、跳線,就像數學。想想大力出奇跡、還是溫柔一刀,想想高杆、低杆還是弧線,有時也算是種鍛鍊。

  其七:腰好腿好身體好

  想想打球過程中,碰上位置不好的、夠著不太舒服的,往前抻、往左擰、往右夠......打檯球一小時需要走三千步,對於上班族來講,可是不小的活動量了。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