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後宮服飾是怎樣的

  北魏後宮始創於道武帝時期,經過孝文帝的改革,後宮人員有了明確的等級、地位劃分,孝明帝還根據《周禮》的記載,並參照漢晉南朝的後宮服飾確定了北魏後宮人員的服飾,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南北朝後宮服飾簡介

  魏晉服制規定:後夫人之服,魏初因襲秦漢舊制。皇后謁廟服,皁上皁下。親蠶則青上縹下,用以文繡。至晉元康六年,改皇后蠶服服純青,以為永制。三夫人、九嬪助蠶,服純縹,皆深衣制。其首飾:三夫人太平髻,七蔽髻,黑玳瑁,又加簪珥。九嬪及公主、夫人五,世婦三。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蠶衣為朝服。

  南朝服制規定:皇后謁廟,服袿,謂之褘衣,其餘服飾仍舊。

  北齊服制規定:皇后助祭朝會以褘衣,祠郊謀以褕狄,小宴以闕狄,親蠶以鞠衣,禮見皇帝以展衣,燕居以衣。首飾假髻、步搖、十二鈿,八雀九華。內外命婦從五品以上蔽髻,惟以鈿數花釵多少為品秩。二品以上金玉飾,三品以下金飾。內命婦、左右昭儀、三夫人視一品,假髻、九鈿,服褕翟。九嬪視三品,五鈿蔽髻,服鞠衣。世婦視四品,三鈿,服展衣。八十一女御視五品,一鈿,服衣。外命婦:一品、二品七鈿蔽髻,服闕翟。三品五鈿,服鞠衣。四品三鈿,服展衣。五品一鈿,服衣。

  北周服制規定:皇后之服有十二:翬衣、蒼衣、青衣、朱衣、黃衣、素衣、玄衣等。諸公夫人九服,無翬衣、蒼衣及青衣。

  延伸閱讀

  魏晉南北朝服飾 宋代詩人蘇軾的《念奴嬌》中“羽扇綸巾”的綸巾,是幅巾的一種,一般認為以絲帶織成。因傳說為諸葛亮服用,故名“諸葛巾”。幅巾束守,即不戴冠帽,只以一塊帛巾束首,始於東漢後期。一直延續到魏晉,仍十分流行。對唐宋時期的男子首服也有一定影響。魏晉時期冠帽也很有特色。漢代的巾幘依然流行,但與漢代略有不同的是幘後加高,體積逐漸縮小至頂,時稱“平上幘”或叫“小冠”。 小冠上下兼用,南北通行。如在這種冠幘上加以籠巾,即成“籠冠”。籠冠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冠飾,男女皆用。因以黑漆細紗製成,又稱“漆紗籠冠”。另外,帽類有幾種樣式:一種“白高帽”,“其制不定,或有卷荷,或有下裙,或有紗高屋,或有烏紗長耳”;一種“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象也”,等等。左圖為戴小冠的侍從***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小紅門出土陶俑***。中圖戴籠冠的貴族男子***河南鞏縣石窟寺石雕***。右圖為戴卷荷帽的吹鼓手***河南鄧縣出土彩色畫像磚***。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有兩種形式:一為漢族服式,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漢族男子的服飾,主要有衫。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代習俗,凡稱為袍的,袖端應當收斂,並裝有祛口。而衫子卻不需施祛,袖口寬敞。衫由於不受衣祛等部約束,魏晉服裝日趨寬博,成為風俗,並一直影響到南北朝服飾,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從傳世繪畫作品及出土的人物影象中,都可以看出這種情況。除衫子以外,男子服裝還有袍襦,下裳多穿褲裙。左圖是袒胸露腹的文人***劉伶畫***。中圖是梳丫髻、穿寬衫、袒胸露腹的士人。右圖為裹巾子、穿寬衫的士人。***江蘇南京西善橋出土的南朝磚印壁畫***

  魏晉婦女假髻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婦女髮式,與前代有所不同。魏晉流行的“蔽髻”,是一種假髻,晉成公《蔽髻銘》曾作過專門敘述,其髻上鑲有金飾,各有嚴格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普通婦女除將本身頭髮挽成各種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不過這種假髻比較隨便,髻上的裝飾也沒有蔽髻那樣複雜,時稱 “緩鬢傾髻”。此圖為戴假髻的婦女***江蘇南京中央門外幕府山出土陶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