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崔琰的祕史冤案

  三國的第一冤案當屬崔琰身上,曹操不僅敬畏還將其害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在東漢末年,曹操以“唯才是舉”人才政策,吸收了一大批文臣武將,從而在眾多豪傑中脫穎而出。但是到了曹操晚年,他出於猜忌,殺了一不少人才,其中有一人的死,更是堪稱三國第一冤案。但有意思的是,他雖然被殺,但他的子孫卻昌盛700年,而曹操的曹魏王朝在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還不到50年。他是誰呢?他的家族又有著怎樣傳奇呢?

  此人名叫崔琰,字季珪,是清河東武城***今河北省清河縣***人。崔琰長的一表人才,年輕時絕對是位“小鮮肉”,他還喜歡喜好擊劍,崇尚武功。後來鄉里推舉他為里正,他這才折節讀書,研讀《論語》、《韓詩》,後來更是拜當世大儒鄭玄為師。後來黃巾軍猖獗,鄭玄遣散門生,崔琰四處遊歷,四年後歸家,每日“以琴書自娛”。

  後來袁紹聽聞崔琰的大名後,徵召他為官。當時袁紹軍紀很差,崔琰經常勸說。後來袁紹準備與曹操決戰,崔琰勸阻,袁紹並不採納。再後來袁紹兩個兒子爭位,都想得到崔琰。崔琰說自己有病,堅決推辭,因此獲罪,被關進了監獄,幸好陰夔、陳琳營救,才免於一死。後來曹操佔領冀州,徵召崔琰為官,崔琰直言敢諫,深得曹操賞識。

  崔琰為人剛直不阿,勸諫曹丕不要打獵,勸阻曹操不要廢長立幼,本來曹操以為崔琰會支援曹植,因為曹植的妻子是崔琰的侄女。崔琰身材偉岸,聲音洪亮,眉目疏朗,須長四尺,很有威重的儀態,加上他直言敢諫,因此朝廷中人很是敬仰,就連曹操對他十分敬畏。

  崔琰曾向曹操推薦一名人才,名叫楊訓,說他雖然才能不足,卻清廉貞潔,遵守正道,曹操於是徵召了楊訓。沒想到楊訓並未是那樣的人,216年,曹操稱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時人譏笑楊訓虛偽,迎合權勢,崔琰也薦人不當。崔琰看過表文後,給楊訓寫了一封信,裡面有一句“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原意是諷刺批評者只會譴責呵斥,而不按常理解釋,不料有人卻報告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怨謗”。曹操勃然大怒,將崔琰罰為徒隸,並派人看管。崔琰無罪被罰,心理非常不滿,因此毫不屈服,曹操於是下令賜崔琰自盡,一代名士就此殞命。

  著名學者易中天先生對崔琰與曹操的關係,曾有過一段精彩的評述:“崔琰是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遠見卓識,儀表堂堂,凜然於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氣所懾服。崔琰之死,是當時最大的冤案。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崔琰雖死,但無礙其後裔的昌盛,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崔琰的後裔,也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清河崔氏,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士族名門,任憑朝代更替,清河崔氏一直擔任朝廷高官。直到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扔把清河崔氏列為第一等,在李世民的干涉下,才被列為第三等,但崔氏仍有23人做過宰相。

  粗略算來,從東漢末年的崔琰到唐朝末年的宰相崔胤,清河崔氏大概昌盛也達700年之久,反觀曹操的家族,從“挾天子以令諸侯”算起,到曹魏滅亡,不過70年而已。

  崔琰的簡介: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人***今河北故城縣南部***。聲姿高暢,眉目疏朗,須長四尺,甚有威重,少好擊劍,尚武事。及長,誦論語、韓詩。結公孫方等,師叢鄭玄。袁紹闢之。紹出兵黎陽襲許都,琰諫阻,紹不聽。未幾,果敗於官渡。紹卒,二子交爭,爭欲得琰。琰稱疾固辭,獲罪,賴陰夔、陳琳救得免。太祖破袁氏,闢琰為別駕從事。曹操徵幷州,留琰傅曹丕於鄴。魏初,拜尚書。主曹丕為太子。操貴其公亮,遷。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加魏王,以為意指不遜。罰琰為隸,後賜琰死。

  人物大事年表:

  中平二年【公元185年】,崔琰年二十三,鄉移為正,始感激,讀論語、韓詩。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琰年二十九,乃結公孫方等就鄭玄受學。學未期,徐州黃巾賊攻破北海,玄

  《易中天品三國》中提到崔琰

  與門人到不其山避難。時谷糴縣乏,玄罷謝諸生。琰既受遣。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琰乃歸,以琴書自娛。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聞而闢之。時士卒橫暴,掘發丘隴,琰諫曰:"昔孫卿有言:'士不素教,甲兵不利,雖湯武不能以戰勝。'今道路暴骨,民未見德,宜敕郡縣掩骼埋胔,示憯怛之愛,追文王之仁。"紹以為騎都尉。後紹治兵黎陽,次於延津,琰復諫曰:"天子在許,民望助順,不如守境述職,以寧區宇。"紹不聽,遂敗於官渡。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紹卒,二子交爭,爭欲得琰。琰稱疾固辭,由是獲罪,幽於囹圄,賴陰夔、陳琳營救得免。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太祖破袁氏,領冀州牧,闢琰為別駕從事,謂琰曰:"昨案戶籍,可得三十萬眾,故為大州也。"琰對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仁聲先路,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太祖改容謝之。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太祖徵幷州,留琰傅文帝於鄴。世子仍出田獵,變易服乘,志在驅逐。琰書諫曰:"蓋聞盤於遊田,書之所戒,魯隱觀魚,春秋譏之,此周、孔之格言,二經之明義。殷鑑夏後,詩稱不遠,子卯不樂,禮以為忌,此又近者之得失,不可不深察也。袁族富強,公子寬放,盤遊滋侈,義聲不聞,哲人君子,俄有色斯之志,熊羆壯士,墮於吞噬之用,固所以擁徒百萬,跨有河朔,無所容足也。今邦國殄瘁,惠康未洽,士女企踵,所思者德。況公親御戎馬,上下勞慘,世子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經國之高略,內鑑近戒,外揚遠節,深惟儲副,以身為寶。而猥襲虞旅之賤服,忽馳騖而陵險,志雉兔之小娛,忘社稷之為重,斯誠有識所以惻心也。唯世子燔翳捐褶,以塞眾望,不令老臣獲罪於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太祖為丞相,琰復為東西曹掾屬徵事。

  建安十五年【公元211年】,拜尚書。時未立太子,臨菑侯植有才而愛。太祖狐疑,以函令密訪於外。唯琰露板答曰:"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植,琰之兄女婿也。太祖貴其公亮,喟然嘆息,遷。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太祖為魏王,訓發表稱讚功伐,襃述盛德。時人或笑訓希世浮偽,謂琰為失所舉。琰從訓取表草視之,與訓書曰:"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琰本意譏論者好譴呵而不尋情理也。有白琰此書傲世怨謗者,太祖怒曰:"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於是罰琰為徒隸,使人視之,辭色不撓。太祖令曰:"琰雖見刑,而通賓客,門若市人,對賓客虯鬚直視,若有所瞋。"遂賜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