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朝代的歷史事件

  魏、蜀、吳三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分裂時期,雖然此時政治上三國鼎立,但是經濟和文化卻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史學不但沒有受到政治分裂的影響反而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今天小編給大家精心挑選了,希望文章對大家有所啟發。

  一:曹操獻刀

  曹操獻刀,這是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三國故事。話說西涼刺史董卓乘朝野之亂,統帥二十萬大軍進駐洛陽,廢了

  曹操獻刀劇照少帝,立了獻帝,自封為相國。他欺主弄權,殘暴凶狠;大臣們想除掉他,卻沒有辦法。校尉曹操***字孟德***暗中早有殺董卓之心,他經常出入相國府,漸漸取得了董卓的信任。一日,曹操從王司徒處借來寶刀一口,藏刀來到相府,走入小閣,見董卓坐在床上,義子呂布侍立於一側。董卓問“孟德今天為何來得這麼晚?”曹操說:“我的馬走不快,所以遲了。”董卓聽後,命呂布選一匹西涼好馬送給曹操,呂布出去了。曹操心想:“老賊該死。”想刺他,又怕董卓力大,沒敢妄動,只好站在一旁等待機會。董卓身體肥胖,不能久坐,不一會,即側身而臥。曹操見他躺下,急抽刀欲刺,董卓從銅鏡內看見曹操抽刀,轉身急問:“孟德你要幹什麼?”這時呂布也牽馬回來了,曹操急忙說:“我得了一口寶刀,想要獻給相國。”董卓接刀一看,長足盈尺,鋒利無比,果然是一口寶刀。董卓引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謝道:“願借馬一試。” 曹操牽著馬出了相府,快馬加鞭往東南疾去。呂布對董卓說:“曹操好象有行刺之舉。”董卓有些醒悟,於是派人去追。此時曹操已經飛馬奔出東門,逃得無影無蹤了。

  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對曹操獻刀一事是這樣描述的:“次日,曹操佩著寶刀,來至相府,問:“丞相何在?”從人云:“在小閣中。”操徑入。見董卓坐於床上,呂布侍立於側。卓曰:“孟德來何遲?”操曰:“馬羸行遲耳。”卓顧謂布曰:“吾有西涼進來好馬,奉先可親去揀一騎賜與孟德。”布領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賊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懼卓力大,未敢輕動。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臥,轉面向內。操又思曰:“此賊當休矣!”急掣寶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鏡中,照見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曰:“孟德何為?”時呂布已牽馬至閣外。操惶遽,乃***跪下曰:“操有寶刀一口,獻上恩相。”卓接視之,見其刀長尺餘,七寶嵌飾,極其鋒利,果寶刀也;遂遞與呂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閣看馬,操謝曰:“願借試一騎。”卓就教與鞍轡。操牽馬出相府,加鞭望東南而去。布對卓曰:“適來曹操似有行刺之狀,及被喝破,故推獻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說話間,適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無妻小在京,只獨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無疑而便來,則是獻刀;如推託不來,則必是行刺,便可擒而問也。”卓然其說,即差獄卒四人往喚操。去了良久,回報曰:“操不曾回寓,乘馬飛出東門。門吏問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緊急公事’,縱馬而去矣。”儒曰:“操賊心虛逃竄,行刺無疑矣。”卓大怒曰:“我如此重用,反欲害我!”儒曰:“此必有同謀者,待拿住曹操便可知矣。”卓遂令遍行文書,畫影圖形,捉拿曹操:擒獻者,賞千金,封萬戶侯;窩藏者同罪。”

  二:仲長統

  東漢靈帝光和三年即公元180年,仲長統出生於其時的山陽郡高平縣,也就是今天的山東省鄒城市。統當生長在中下層地主家庭,因為他少時“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後漢書·本傳》***,試想遭逢亂世且又是窮苦家庭出身的子弟,應該是沒有條件去讀書識字的。從現今儲存下來的著作《昌言》來看,少時的統讀書誦經、研習經典,尤好《禮》、《易》。至於弱冠之年,統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涯。時間大約是漢獻帝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歷史上的公元180年至199年,正值漢末亂世。其間帝位由漢靈帝劉巨集***168—1***在位***,過渡到漢朝末代皇帝獻帝劉協***190—220年在位***;年號幾經更改,由靈帝光和***178—184,共7年***、中平***184— 1***,共6年***,到獻帝初平***190—193年,共4年***、興平***194—195年,共2年***、建安***196—220年,共25年***。今天看來,這些年號多有反諷之意,因為在當時,所謂的“和”、“平”、“安”已成為幻影。在大***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仲長統,於二十歲時開始遊學於青、徐、並、冀四地。其地域主要分佈在今山東、安徽、江蘇、河南、河北、遼寧一帶,這是當時戰亂最頻繁地區。試想年輕的統在其間行走,目睹民生凋敝、戰火紛飛、“白骨蔽於野,千里無雞鳴”的場景時會是怎樣的心情!統始游上黨***在今山西黎城縣南***,與常林為友。常林,字伯槐,少時即有嘉名。太守王匡起兵討董卓***約在190年之後***,林因其叔父獲罪,而“避地上黨,耕種山阿”。高幹召其為官,堅辭不受。後被幷州刺史樑習舉薦成為“南和”,治化有成,遷至太守、刺史,多為曹丕謀劃。魏建國,拜尚書,封侯,官至大司農,徙光祿大夫。年八十三壽終。時論以節操清峻。據前述,統於199年游上黨交接常林,而林規避於此近十年了。林比統年齡要大很多,對統也多有影響。繆襲《上統〈昌言〉表》記載:“大司農常林與統共在上黨為臣,道統性倜儻,敢直言、不矜小節。每列郡命召,輒稱疾不就。默與無常,時人或謂之狂。”此間,統在州郡召喚下屢屢拒絕出仕。“常以為凡遊帝王者,欲以立身揚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滅,優遊偃仰,可以自娛,欲卜居清曠,以樂其志”***《後漢書·仲長統傳》***,遂作《樂志文》和《樂志詩》。在復為尚書郎到離世的幾年裡,統可能像《樂志文》中所期待的那樣過著“躕躇畦苑,遊戲平林”、“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的日子。然而他終歸是英年早逝,非但沒有“永保性命之期”,相反比一般人離去的要早。他的主要著論是《昌言》,此外還有詩和其它文章傳世,不過,在歷史的沉浮中,遠非來之面目了。

  三: 曹真

  曹真***?-231年***,字子丹,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魏武帝曹操族子。其父曹邵為曹操募兵時遇害,曹真遂被曹操收為養子。因讚賞曹真的勇猛而讓他參與虎豹騎。歷任偏、中領軍、徵蜀護軍等職,並參與漢中之戰。曹丕襲封魏王后,拜曹真為鎮西、都督雍州及涼州諸軍事,負責鎮守西北邊境,期間表現突出。於黃初二年***221年***,督眾將大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黃初三年***222年***,率軍包圍江陵,擊破吳將孫盛。回師後,轉中軍大,加給事中。曹丕病重時,曹真受遺詔輔政。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拜大,進爵邵陵侯。太和二年***228年***,曹真率軍抵禦蜀漢丞相諸葛亮的北伐。太和四年***230年***,代曹休為大司馬。次年因病去世,諡號“元侯”。正始四年***243年***,配享魏太祖廟庭。曹真本姓秦,其父秦邵素來與曹操相善。興平末年,袁術部曲與曹操在豫州交戰,曹操一次外出時偵察時,遭遇袁術部曲追殺,幸得曹真之父冒名頂替,袁術部曲誤以為他就是曹操,遂殺之而去,使曹操躲過一劫。由此曹操想到秦邵恩德,因此曹操收養曹真,變易其姓,才轉姓曹。 兩種說法莫衷一是。曹操收養曹真後,讓他與曹丕等一起生活。曹真力大勇猛,有一次射獵時被虎在後面追逐,曹真回馬射虎,虎應聲而倒。曹操壯其鷙勇,讓他成為虎豹騎中的將領,討伐靈丘黃巾軍後被封為靈壽亭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