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黑板報版面設計

  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

  資料:科技之光

  有機化學工業是在紡織業、農業的推動下發展起來的。隨著有機化學知識的豐富,人們開始研究用化學產品代替天然有機產品。在化學家李比希***1803~1873***的建議下,英國皇家化學學院成立,學院聘請李比希的學生霍夫曼***1818~1892***擔任教授。

  霍夫曼曾經從煤焦油中製取過苯胺。霍夫曼的學生柏琴也想從煤焦油中製取奎寧。但是,他在一八五六年卻從煤焦油中提煉出來了化合物合成的染料“苯胺紫。”這是一種自然界中沒有的化合物,它的色度範圍超過了任何一種天然染料。一八七四年,他發現了合成香豆素***一種有新割牧草的愉快香味的天然物質***的方法,這是香料合成工業的開始。

  圖片:

  苯胺紫是偶然發現的產物。偶然的發現開出染料之花,指出了新的研究道路。從此,人們有目的先分析天然染料的結構,然後用煤焦油作原料,相繼合成了茜素、靛藍等多種染料。合成染料這朵新花給德國的化學工業增添了異彩。

  一八六六年,德國化學家格拉伯***1841~1927***和李伯曼***1842~1914***,在實驗室裡合成了茜素。又於一八六九年,和德國的巴登苯胺純鹼公司合作研究出工業中生產茜素的方法,很快就把天然茜素排擠出市場。

  一八八三年,柏林大學化學副教授拜耳*** 1835~1917***揭示了靛藍分子的結構,德國幾十家化學公司為研製人造靛藍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還是這家巴登苯胺純鹼公司花費了五百萬美元,用了十七年的時間,捷足先登,研究成功人造靛藍的工業化生產方法.壟斷了這種染料生產達幾十年之久。柏琴的老師、德國化學家霍夫曼和柏林大學一些學者集中研究了煤焦油染料化工技術問題,先後合成了多種染料、香料、殺菌劑、解毒劑等,促進了德國煤化學工業的迅速擴大。

  從一八八六年到一九零零年期間,六家德國最大的化學公司一共取得了九百四十八項染料專利,可是六家英國最大的化學公司只取得八十六項專利,德國人幾乎壟斷了全世界人造染料的生產。

  然而,我們不應該忘記最早合成染料的發現者??柏琴***William Henry Perkin, 1838~ 1907***的功績。一八三八年三月十二日,柏琴生於英國的倫敦。他父親是一個從事建築業的人,並希望自己的兒子也能走上這條道路。

  但是,事與願違。柏琴在十四歲時,有一次去聽法拉第的科學講座,深為有趣的實驗所吸引,從此,他便決心選擇化學研究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恰是歷史的巧合。曾幾何時,偉大的科學家法拉第聽了戴維的學術講座而激起了從事科學研究的熱情;今天,十四歲的柏琴又因法拉第的講座而決心獻身於科學。

  十五歲時,他進人了倫敦化學學院,成為霍夫曼的學生。十七歲時,柏琴就在皇家化學學院初露頭角,為此霍夫曼挑選他擔任自己的助手。他曾獲得倫敦化學學院和維爾茨堡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霍普金斯大學、曼沏斯特大學、牛津大學、裡子大學、海德爾堡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學位。

  一八五五年?一八五七年,任倫敦化學學院霍夫曼的實驗助手。一八五六年,柏琴發現了第一種合成染料??苯胺紫。一八五七年以後,在父親新建的工廠工作,成為工業化學家。一八六六年,他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一八***,他獲得了戴維獎章。

  一八八三年,任英國化學學會會長。一九O六年、他被封為爵土。 一八五六年,柏琴發現了苯胺紫染料,這是最早的合成染料,並於一八五七年投入生產,建立了最早的苯胺染料工業一八六八年,柏琴用水楊醛合成了香豆素,這是最早的人工合成香料。一八六九年,他又提出了由蒽製作茜素的方法,並從事這種染料的工業生產。

  除了在化學工業上的貢獻外,他還發現了芳醛類和脂肪酸酐在鹼存在下縮合生成a、p不飽和酸類的反應,稱為柏琴反應。柏琴的著作主要有:《實用化學教程》***1890年***、《有機化學》***1894~1895年***《無機化學》***1909~19if年***等。一八五五年,年僅十七歲的柏琴給當時著名的化學家霍夫曼當實驗助手。有一天,霍夫曼毫不在意地大聲說:“難道就不能用煤焦油中的化學物質來製造奎寧嗎產這句話倒激起了柏琴的興趣。

  柏琴開始在家裡進行實驗,研究這項不可能實現的課題。真是“有意栽花花不開,無意插柳柳成蔭”。柏琴卻由於這項研究而取得了意外的收穫,結果不僅使自己立身揚名,而且,用創造奇蹟的“神燈”照亮了神祕的化學世界。這就是他於一八五六年發現的紫色物質,取名為苯膠紫,一種人工合成染料。

  柏琴將苯胺紫寄到瑞典一家關心染料生產的公司,詢問其是否有用。結果是令人滿意的,回覆說,“如果能廉價生產這種染料的話,是大有前途的。”於是,柏琴決定辭去大學的工作,而成了一名實業家,並獲得了生產這種染料的專利權。柏琴要作出這一決定需要勇氣和堅定的信心,因為他遭到了教師霍夫曼的反對,但是,他還是堅定地走自己所選擇的道路。

  於是,父親和哥哥拿出自己一生的積蓄來支援柏琴的事業。一八五七年,柏琴一家開始建設染料工廠。柏琴克服了各種困難,獨自設計並製造了所需要的各種裝置,裝備了自己的工廠,終於開始生產苯膠紫。這種染料在當時的時裝中心??法國巴黎頗受歡迎,於是,苯胺紫就流行起來。柏琴工廠生產的染料十分暢銷,這位年輕的化學家一下子就變成了有名的富翁。

  這時,相琴才二十三歲,但是,他已經成了世界上的染料權威。他應邀到倫敦的化學學會去作報告,邁克爾?法拉第也坐在聽眾席上。昔日的先生成了學生,昨天的學生則成了今天的先生。

  後來,其它各國的化學家也開始研究新的合成染料。柏琴的老師霍夫曼於一八六五年回到德國,在柏林大學任有機化學教授,並開始研究染料。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時霍夫曼也成了柏琴的學生英國雖然是這一領域的先驅,但是,德國在有機化學方面的許多偉大而範圍廣泛的發明,終於使英國失去了它在這一領域中的領先地位。

  柏琴事業的全盛時期,也就是英德兩國在這一領域裡相互角逐的時期。例如,德國化學家弄清了著名的天然染料茜素的化學結構,於是,英國和德國便開始了競爭,看誰先能在實驗室中人工合成出這種染料。柏琴於一八六九年找到了合成這種染料的方法,並申請了專利。德國化學家也幾乎在同時合成了茜素,並早於柏琴一天申請了專利。柏琴和德國人達成協議,開始工業生產茜素、他的工廠變得更加繁榮了。

  十年後,德國人合成了靛藍,這次沒有競爭的對手了,德國人掌握了主動權,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都始終保持著世界染料製造行業中的壟斷地位。

  一八七四年,年僅三十六歲的相琴已經變得非常富有。這一年,他賣掉了自己的工廠,重新致力於最初獻身的化學研究。作為一名研究者,柏琴的一生也是碩果累累。一八七六年,他合成了芳香物質香豆素,從而指出了一條人工合成香素的途徑。各種榮譽接踵而來。一九O六年,是相琴發明苯胺紫五十週年紀念,這一年他被授予騎士稱號,在歐洲和美洲舉行了表彰他的特別集會,在紐約為了紀念他還設立了“柏琴獎”,專門授予那些在應用化學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人。出席集會的人都繫著柏琴工廠最初生產苯膠籤染成的領帶,那些榮獲柏琴獎的人也都鄭重地繫著這種領帶。這一切使柏琴達到了榮譽的頂峰。

  第二年,即一九O七年七月十四日,威廉?亨利?柏琴與世長辭了,終年六十九歲。在柏琴以前,人們的生活大都缺乏色彩。到他逝世時,世界卻變得色彩繽紛了。這都和柏琴發明的第一種合成染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倒應該感謝柏琴。柏琴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他告訴我們;試管中合成的物質,絕不單純是自然界天然物質的代用品或仿製品,人工合成的物質往往要比天然物質更好。

  人工會成染料的成功,刺激著人們在其它領域進行新的努力,現在人工合成物質已遍及纖維、橡膠、藥物乃至食品防腐劑、調味劑等各個領域。今天,科學家們正在大膽地、充滿信心地重新建設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