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自然分館***是中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之一。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上海自然博物館簡介
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自然分館***是中國最大的自然博物館之一。位於上海市中心,***舊館***地址:黃浦區延安東路260號。該館大樓建築帶有英國古典風格,建築面積為12880平方米。現有組織機構設定包括:動物學部、植物學部、地質古生物學部、人類學部、天文學部、科學教育普及部、資料部、美術設計部、標本製作中心和《自然與人》雜誌社。上海自然博物館現有標本收藏量近27萬件,其中"黃河古象"和"馬門溪恐龍"被稱作"鎮館之寶"。2014年,將近150歲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在2014年5月12日已正式閉館,新館將遷入位於靜安區靜安雕塑公園。
新館於2015年4月19日正式向各界公眾開放。
二、歷史沿革
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建於1956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1956年11月1日批准由金仲華等12人組成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委員會。同年12月27日,第一次籌委會會議確定:館的性質為"自然歷史",定名為"上海自然歷史博物院";任務是籌建動物、植物、人類、天文、地質5個專業館;推選金仲華為主任委員,陳虞孫、盧於道、任鴻雋為副主任委員。
籌委會初建時,隸屬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市科學技術普及協會;1962年9月12日,改屬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1988年6月劃歸上海科學院分管。
上海自然博物館籌備處先後設在南昌路銘德里2號、虎丘路20號、重慶南路中國科學院上海昆蟲研究所內;1958年8月遷入延安東路260號***原華商紗布交易所,上海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築***,是
上海自然博物館
上海自然博物館坐北朝南6層英國古典風格建築,佔地面積2600餘平方米,建築面積1.2萬多平方米。1960年2月,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書寫館名"上海自然博物館"。現大多展品已搬至靜安區的自然博物館,此地名為"自然博物分館"。
據瞭解,成立於1956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館,其前身為1868年建立的震旦博物院和建於1874年的亞洲文會。一直以來,上海自然博物館因其擁有百年以上的收藏曆史而顯得彌足珍貴。上海自然博物館現有標本收藏量近27萬件,其中黃河古象和馬門溪龍化石被稱作"鎮館之寶"。
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館正式併入上海科技館,因其空間狹小、陳列方式落後,遂決定遷建新館。上海科技館館長王小明介紹說,上海自然博物館新館位於上海市靜安雕塑公園地塊內,總建築面積約4.5萬平方米,2009年6月破土動工,計劃2012年底建設完工。
新館為了滿足展示需求、擴大展品數量、提升藏品質量,將以"保護自然、展現變化歷程"為目的,向國內外徵集涉及礦物、古生物、現生生物等標本1430種共6204件。
三、設計來源
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築的設計靈感來源於"螺"的殼體結構,盤旋而上的綠植屋面從公園內冉冉升起,靜動有致的建築宛如一隻"綠螺"。建築秉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融合"山水花園"的設計風格,採用"自然生態"的設計手法。中心景觀區的160多種植物呈島狀分佈,猶如"原始森林"一般,與五個大小不一的"水池"組成一座"山水花園",繼承了傳統建築文化。綠化屋面技術具有良好的隔熱保溫功能,年節電量可達24萬千瓦。"綠螺"還採用節能圍護結構、節能空調技術、太陽能綜合利用、高大公共空間氣流組織、自然光導光技術、雨水回收系統、生態節能集控管理平臺等七大系統,與整個建築共同構成達到國家綠色建築評價標識星級標準的"綠色生態建築"。
四、規模分佈
上海自然博物館以"自然·人·和諧"為主題,通過"演化的樂章"、"生命的畫卷"、"文明的史詩"三大主線,呈現了起源之謎、生命長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繽紛生命、生態永珍、生存智慧、人地之緣、上海故事、未來之路等10個常設展區及臨展廳、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區域。展示陳列了來自七大洲的11000餘件標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種標本近千件;近1500 平方米的步入式復原場景,逼真再現生機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跨越時空的聚會"大型標本陣列,匯聚古今中外200餘件動植物明星;"逃出白堊紀"等5個沉浸式劇場,再現演化史上的大事件;"自然之窗"等26組復原生態景箱,致敬自然博物館的經典展陳;400個視覺媒體和1套網上博物館系統,滿足自媒體時代的公眾需求;1500組科學繪畫,直觀地展現藝術與科學的結合;300 平方米的活體養殖區,零距離觸控自然;1200 平方米的"探索中心",構築觀察發現、動手實驗、對話探討的樂園;"自然史詩"多媒體秀,打造集科技、人文於一體的藝術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