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自然歷史博物館

  杭州自然博物館位於杭州市教工路,1984年從浙江省博物館中獨立出來而建成。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欣賞閱讀。

  一、杭州自然博物館簡介

  浙江自然博物館位於杭州市教工路,1984年從浙江省博物館中獨立出來而建成。現址主要是一座標本庫房,建築面積3000餘平方米。新建的陳列館於1998年1月對外開放,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館內收藏著植物標本、礦物標本、水生生物標本、動物標本和兩棲類標本等近10萬件,其中不乏珍貴標本,如浙江臨海出土的翼龍化石,是全國僅有的幾件比較完整的化石標本之一。此外還有大量國家一類、二類保護動物、植物的標本,有不少還是當年建館時採集而今已經絕種的標本。

  浙江自然博物館前身是西湖博物館,始建於1929年,1984年獨立建制,該館面積近8000平方米,是中國創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以生命科學、地球科學標本收藏、研究、展示為主要業務活動的省級博物館。原陳列展出的內容有恐龍、海洋動物、古生物、動植物等8個專題,其中《恐龍與海洋動物陳列》榮獲98中國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2009年7月,新館建成開放。

  二、發展歷史

  浙江自然博物館館史,應該追溯到1929年首屆西湖博覽會基礎上建立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館。據史料載,當年規模空前的博覽會分"八館二所",其中博物館設水產部、植物部、動物部、昆蟲部、瑤山部、礦產部及動物園等展示,內容豐富,展品眾多。鑑於這次盛會影響深遠,展品來之不易,博覽會呈請省政府設立了西湖博物館,部分展品移贈博物館以作留念和永資觀摩。西湖博物館草創之際,還很難建立一個較為系統的自然類陳列。當時西湖博物館技師兼自然部主任,後來任館長的董聿茂先生看到這種情況後,就帶領幾位助手到浙江、福建、廣東、山東、青海等地採集和製作了許多動植物標本,同時還開展了國際間的標本交流,這些工作極大地豐富了西湖博物館的自然類藏品,博物館學術研究也從此發端。抗戰期間,西湖博物館輾轉遷徙。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董聿茂先生和他的同事鍾國儀、錢惠馨、康美業、顧劍誼等歷經艱辛,將博物館的藏品和圖書、儀器保護下來,同時繼續開展標本採集和科學研究 。

  新中國成立後,西湖博物館獲得新生,1953年更名為浙江博物館。1984年7月,浙江博物館的自然之部分出單獨建制,成立了浙江自然博物館。建館初期,囿於館舍、經費等原因,博物館的功能運作一度受到制約,無固定陳列場所,影響了社會教育功能的有效釋放,在社會上"隱姓埋名"10年之久。然而,自博人對新形勢下館建和發展的實踐探索始終沒有停止,自博人忠於職守、精勤業務、淡泊明志的進取精神和務實作風始終未曾斷代。付出換來了成績:1991年建成庫房業務樓,1998年1月建成陳列館;藏品收集匯聚了浙江省自然類藏品之精華,門類齊全、珍品薈萃;學術研究成果斐然,多項成果獲獎;展示教育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生動。同時積極參與社會文化建設,建立廣泛的合作渠道 。

  三、館藏特色

  浙江自然博物館依據自身性質、任務,酌定收藏方向及運作規劃,建立了藏品徵集工作委員會,業已初步構建了科學合理具有自身特色的館藏品體系,使藏品收藏更科學、更全面、更具特色並可持續發展。通過自行採集、發掘、徵集、社會***個人***捐贈等途徑,收藏了包括古生物、礦物、岩石、植物、哺乳動物、鳥類、爬行類、兩棲類、魚類、水生無脊椎動物、昆蟲及自然油畫等各類藏品。業已登記入庫的藏品近13萬件,門類齊全,珍品薈萃,集自然類藏品之精華。其中恐龍蛋、海生爬行動物化石、文化遺址動物遺骸、海洋生物、鳥類等收藏豐富,獨具特色。禮賢江山恐龍、臨海浙江翼龍、雲貴龍、鯨鯊、灰鯨、野生華南虎等百餘件標本堪稱國內外同類標本之最。這是幾代自博人竭力蒐集、悉心守護、精勤研究的成果,為全館業務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豐富而寶貴的藏品支撐 。

  四、館藏文物

  海南虎斑鳽***jian***

  細齒似託第蕨

  披針型林德勒枝

  菊花石:呈放射狀的紅柱石,集

  菊花石

  菊花石合體形似菊花而得名 。

  祖母綠:含鉻離子的綠柱石,是寶石中的珍品,被譽為寶石之王,優質的祖母綠翠綠、清澈、晶瑩、凝透 。

  紫水晶:呈紫色的水晶,是因晶體結構變化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光學現象,為珍貴的寶石。紫水晶是一種豔紫色的寶石。"色如葡萄,光瑩可愛",她象徵誠實忠誠和心地善良。紫水晶是最受人們喜愛的寶石之一。

  相傳,羅馬愷撒大帝狂熱地追求紫水晶,曾派數千人專

  紫水晶

  紫水晶程到烏拉爾山去尋找這種神奇的寶石。羅馬大教堂的主教們在盛典時還要鄭重地佩戴紫水晶戒指,並在宗教典禮時用代表高貴的紫水晶酒杯來斟酒 。

 

 看了的人還看了:

1.浙江省自然歷史博物館

2.浙江省歷史博物館

3.杭州歷史博物館

4.維也納自然史博物館介紹

5.浙江自然博物館旅遊攻略

6.哈佛校園情景對話:哈佛自然歷史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