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兼治複發性口瘡

    【關鍵詞】複發性口瘡 滋陰降火 活血止痛 斂瘡生肌 內外兼治
        複發性口瘡亦稱複發性阿弗他性潰瘍,是口腔粘膜疾病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疾病,好發於脣、頰、舌緣等,在粘膜的任何部位均能出現。可週期性復發,有明顯的灼痛感。近幾年,筆者運用內外兼治法,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導如下。
        1  臨床資料
        治療38例,均為門診患者。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齡19-63歲,平均41歲;病程半年-12年。輕型29例,潰瘍數1-2個,直徑2-3毫米的淺潰瘍,微凹,上覆淺黃色假膜,潰瘍周圍充血呈紅暈狀,灼痛。重型9例,潰瘍為深的“彈坑狀”,周圍充血,基底微硬呈結節狀,直徑達1-2釐米,疼痛劇烈,發熱伴有進步淋巴結腫大。
        2  治療方法
        2.1內服藥,滋陰清火湯(筆者臨床經驗自擬方):知母9g,黃柏9g,生地30g,丹皮9g,澤瀉9g,枸杞20g,炙甘草20g,黃連9g,黃芩9g,太子參15g,玄蔘15g,赤芍12g,丹蔘15g,川牛膝9g,發熱加金銀花15-30g,連翹12g;胃火熾盛加生石膏30g;咽痛加薄荷9g,舌苔膩加藿香9g,佩蘭9g;大便祕結加大黃9g。水煎服,每日1劑。7天1個療程,治療2-3個療程。
        2.2外用藥,兒茶6g,冰片3g 枯礬5g。研細噴灑潰瘍面。每日早晚各噴灑1次。
        3  治療結果
        3.1療效標準 痊癒:口腔內潰瘍面全面癒合,隨訪1年內無復發;顯效:臨床症狀消失,潰瘍癒合,但半年後又復發;好轉:疼痛減輕,潰瘍仍不癒合,又改用其它方法治療。無效:症狀未改善。
        3.2治療時間 輕者1療程即愈,重者2-3個療程,一般服用3天即見效。
        3.3治療結果 痊癒29例,佔76.3%;顯效4例,佔10.5%,好轉3例,佔7.8%;無效2例,佔5.2%。總有效率94.7%。
       4  典型病例
        患者王某,男,42歲。複發性口瘡病史6年,復發5天,已口服抗生素頭孢拉定膠囊,維生素C片,維生素B2片,替硝唑膠囊,梔子清火丸,外用冰硼散等藥物,療效不明顯。於2010年3月12日,來我院就診。檢查:口脣內側及舌邊有兩個大小不等約2-5mm潰瘍面,周圍紅暈,邊緣隆起,腫脹,中間凹陷,表面覆有一層淡黃色假膜,疼痛劇烈,說話進食均受影響,伴有頭痛、發熱、心煩急躁、小便赤、大便祕。舌質紅,苔黃,脈弦細數。給予滋陰降火湯加金銀花30g,連翹12g,大黃9g。水煎服,每日一劑,配外用藥。服7劑後,疼痛明顯減輕。頭痛發熱愈,繼進7劑,潰瘍癒合,症狀消失。
        5  討論
        複發性口瘡屬於祖國醫學“口瘡”範疇。現代醫學對其發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確,可能為多因素所致,如可能與α―溶血性L型鏈球菌感染,區域性損傷,精神因素,缺鐵、鋅、葉酸,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紊亂等因素有關,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醫認為,多嗜辛辣、肥甘厚味,勞倦內傷,致心脾積熱,陰虛火旺,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為口瘡。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至濟總錄》載:“口瘡者,心脾有熱,氣衝上焦,薰發口舌故作瘡也”“心開竅於舌”,“舌為心之苗。”故舌部發生的疾病與“心”有關;“脾開竅於口”,“脾虛生溼”,“諸溼胖滿皆屬於脾”,故一些水腫性或滲出性口腔潰瘍均與“脾”有關;心屬火,腎屬水,勞倦傷腎,損耗腎水,水不制火,心火亢盛,上發為口瘡。治療當滋腎陰,瀉心火,除脾溼。滋陰清火湯中,知母、黃柏、生地、丹皮、澤瀉、枸杞;滋腎陰、清相火,補腎水,制心火;黃連、黃芩、玄蔘清心瀉火,除脾胃溼熱;丹蔘、赤芍活血祛瘀,止痛;太子參、甘草益氣生津,調和藥性;牛膝引火下行。全方共奏滋陰清火,活血止痛,清熱化溼,益氣扶正之功。外用藥中,兒茶斂瘡生肌;冰片清熱止痛;枯礬收溼消腫。內治外敷,全身區域性並舉,故治療複發性口瘡,取得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