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公務員申論範文
優秀的申論範文閱讀對重慶備考公務員的考生來說至關重要,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傳承牽手創新 共創城市文化新未來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如今不少地方的城市建設,少了歷史和文化對城市性格的塑造,“千城一面”的現象並不罕見。沒有文化積澱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軀殼;然而一味地“糾結過往吃老本”,城市也無法彰顯應有的激情與活力。因而,唯有突出城市特色,延續歷史文脈,更讓創新增添發展的“底氣”,真正融合歷史文化與現代文明,讓傳承牽手創新才能共創城市文化新未來。
創新是傳承的出路。哲學大家赫拉克利特曾說過,“世上唯有“變化”才是永恆的。”萬事萬物無不變化發展:從詩書禮樂、儒釋道墨到知行合一、程朱理學,文化的發展始終不曾停歇。而於城市發展而言,文化創新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不變即沒有出路。正所謂,“好酒也怕巷子深”,市場經濟某種意義上也是注意力經濟,城市文化形象同樣需要爭取受眾眼球,城市文化要想永葆活力,必須實現創新,將城市文化遺產融入社會生活,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它們的綜合價值,讓其成為推動城市發展的強大引擎。啟用文化才能給傳統文化二次生命。就如西安茯茶鎮,以千年歷史涇陽茯茶文化為依託,充分開發文化旅遊,形成茯茶文化、關中民俗文化、關中生活文化為一體,用旅遊包裝文化,用體驗感受文化,既吸引客人,又做大產業,也傳承文脈,成為城市探索典型樣本。
傳承是創新的靈魂。終日乾乾,與時偕行,創新雖是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然縱使城市的未來發展再面目全非,古老文化的積澱永遠是城市最攝人心魄的靈魂:“一曲廣陵天下知”,吟的是揚州的風華絕代;“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譜的是黃山的魂牽夢繞;“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讚的是姑蘇的清新秀麗……每個城市都該有自己獨一無二的絕美韻味,這些韻味都深藏在曾經亙古的歷史記憶中,跳躍在無數文人騷客的詩情畫意裡。城市文化只有傳承了歷史的韻味,才可能永遠留給世人最卓絕的城市名片。因此,只有傳承城市文化,傳承歷史記憶,才能讓曾經的過往成為創新的靈魂,成為創新的靈感,讓城市既能煥發別樣光彩,又浸潤著歷史的沉香。
“心有高標,方可致遠。”城市發展的積澱在於文化的傳承,而出路在於文化的創新。傳承保護也好,發展創新也好,都需冷靜審慎、長遠考慮,盲目斷章取義、好大喜功是絕對沒有任何出路的。從像西門慶這樣虛構的小說人物被過度利用,到安徽滁州、江蘇南京紛紛爭搶虛擬文化《琅琊榜》以拉昇城市關注,無不令人慨嘆:創新應有度,浮躁無出路。
因而,求護不是單純地斷章取義平地起文化,求變也不是功能雷同地標準化大擴建。唯有在傳承中“有破有立”,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牽手,城市發展才能築起屬於自己的底蘊和氣質。
二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涵養公共意識 從我做起
在《詩經》中就有這樣的詩句:“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意思是說,天上下雨了,祈求上天先將雨水流到公田裡去,那些多餘的水啊,再流到我的私田裡去。這就是對公共利益的重視。現在,我們又看到多少這種做法呢?早在100多年前,美國傳教士在接觸中國社會各階層後,得出了中國人缺乏公共意識的論斷。種種違背公共精神的行為,頻頻觸動國人神經。唯有從自我做起,主動涵養公共意識,才能充分維護國家形象,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素養。
公共意識的核心是公共性,當公共生活是面向全體民眾開放的、民眾可自由參與的,民眾在互動中才能形成一種維護公共利益的共識。亞里士多德式的共和主義認為,真正的好公民是一個能同時做好統治者與被統治者角色的人,換言之,既能治理國家,又能同時服從國家的律法。公民意識的涵養並非依靠政府便能成事,還需依賴一國之內的民眾主動提升自我認識、主動研習傳統文化以及自覺捍衛公民意識等,才是公民意識快速提升的根本之策。
涵養公共意識,需提升規則認識。由於熟人社會的逐漸瓦解,陌生人社會的不斷強化,導致許多人不得不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加之資源又匱乏等歷史和生活原因,出現瞭如中國遊客盧浮宮前泡腳、泰姬陵內露肩的事件。然而,每次一出現此類現象,公眾率先想到的是為何別人行,輪到自己卻不行。錯誤地將與他人有關的個人選擇被認為是所謂的“不可侵犯的權利”,其實,這均是源於民眾自身對權利義務的認識不清造成,為此,我們應主動積極樹立和提升認識,不隨意僭越和違背規矩,從而培育起基本的公共意識。
涵養公共意識,需學習傳統文化。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可謂是包羅永珍,是前人生活和思想智慧的結晶。可是,我國禮儀之邦的形象漸漸在我們隨處刻字、隨地吐痰、馬路上的“組團式闖紅燈”到地鐵裡的不文明,“蘿蔔招聘”到山寨成風等幾乎毀之殆。盡背後無不是規則意識的淡薄提升青少年的藝術品位和藝術修養,只有藝術得到最好的尊重與詮釋,才是一個文明古國、文化大國所應具備的氣質。
涵養公共意識,需行使監督權力。深夜“大合唱”擾民,廣場舞擾民引發矛盾等問題,如果長期監督與自我監督,人們便會更加無所忌憚,公共意識則更加無從談起。如果讓守法者吃虧,違法者卻能獲益,這將讓劣幣驅逐良幣,優汰劣勝,勢必讓人價值混亂,讓人無所適從。因此,充分行使監督權力,營造監督與自我監督相結合的良好氛圍,方能形成良性法治局面。
說要想重新樹立中國“禮儀之邦”的新形象,需將提升規則意識、研習傳統文化、自覺監督相結合,才能獲得幾代國人夢寐以求的“現代性”,重塑一個文明古國的時代尊嚴。
三
扶貧不能留“死角”
當前,有些地區對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裡貧困戶的幫扶,存在投入不夠、責任不到位等問題,如果不盡快解決好,有可能影響全面脫貧目標如期實現。
不久前的一次採訪,有貧困群眾大吐苦水:相鄰的貧困村易地扶貧搬遷,每戶補助好幾萬元,貧困戶從半山腰搬到了平壩上的農民新村,住上了配套設施齊全的新房。而自己所在的非貧困村,貧困戶沒法享受這個好政策,常年住在高山險坡上,想搬卻搬不下來。“貧困程度不相上下,為什麼扶持政策天上地下?”
這位貧困群眾反映的現象在不少地方都存在。新一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各地對貧困縣、貧困村扶貧工作都十分重視,工作力量和資金專案重點都投向了那裡。與此同時,一些地區對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裡的貧困戶關注相對不夠,投入相對不足。比如,不少地方,政府向每個貧困村派駐了駐村工作隊,用於改善設施、 扶持產業的資金,多的一個村能超過1000萬元,而其他一些非貧困村,貧困戶也不少,卻得不到這樣的扶持。
這種“厚此薄彼”有一定的現實合理性。不少地方貧困面廣、程度深,而資金、專案、人力等扶貧資源相對有限,沒法做到全覆蓋,扶貧工作只能有重點地推進。隨著脫貧攻堅力度日益增強,很多貧困村發展條件越來越好,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起點好不到哪裡去的一些非貧困村,發展條件卻遲遲未能改善,客觀上延遲了 這裡的貧困戶脫貧摘帽的程序。
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的貧困戶脫貧工作“被邊緣化”,迫切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目前,全國41%的貧困人口分佈在非貧困村、45%的貧困人口分佈在非貧困 縣。離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目標只剩下4年多,全面脫貧要不落一人,如果不盡快解決好這部分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有可能影響這個目標的如期實現。
如何讓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的貧困戶不成為脫貧攻堅的“死角”?
重視統籌兼顧。對於這些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要儘早謀劃、儘早動手,有條件的地方要與貧困縣、貧困村的脫貧工作統籌安排,同步推進。先集中力量重點消除貧困縣、貧困村的貧困,也不能讓非重點地區的貧困戶成為被忽略的人群。否則,他們要2020年前脫貧很可能時間不夠,或者脫貧成效難以鞏固。
加力精準幫扶。一些地方對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的扶貧工作重視和投入不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不少領導幹部認為那裡發展條件相對較好,依靠當地發展帶動,很多貧困戶也能脫貧。這看似有道理,實則不然。貧困戶的一大特點就是自身發展能力弱。要進一步整合扶貧資源,將普惠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實到位,有條件的 地方要考慮儘快“複製推廣”對貧困縣、貧困村的幫扶模式。
嚴格考核檢查。今後在扶貧督查、考核、第三方評估等工作中,要更加關注非貧困村和非貧困縣的脫貧攻堅,及時發現並糾正可能存在的扶持力度不夠、“數字脫貧”等問題。
當然,寧可苦幹,不可苦熬,非貧困縣、非貧困村的貧困戶也不能坐等幫扶政策來敲門,自力更生、幸福生活雙手創的精氣神什麼時候都不能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