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秋褲的歷史趣聞
秋褲前身曾是時尚代名詞,起源於15世紀的英格蘭,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於秋褲的歷史趣聞,希望您能夠感興趣哦。
:
“在我老家,小時候,我們把它叫做棉毛褲。現在,我們都叫它秋褲。”90後的上海人張小桃說。在東北,秋褲被稱為線褲或襯褲,臺灣則將它稱為衛生褲。
2008年,有一個對秋褲恨得咬牙切齒的雜誌女主編在接受電視訪談時說:“我不穿秋褲,也不允許我周圍的人穿秋褲!”這個事情,在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引發眾多網友對秋褲的長久討論。一些潮男潮女號召大家堅決不穿秋褲,而不是“忘穿秋褲”。
實際上,你不用因為穿了秋褲而感到臉紅。要知道,秋褲的前身曾是時尚的代名詞。在西方,穿兩層褲子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那個時候的西方人,為了便捷地騎馬,拋棄了羅馬式的長袍,穿起了褲子。
如果一定要深究秋褲最早的雛形,就不得不提到15世紀的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這位把威爾士併入英格蘭、有著6次婚姻的國王,最喜歡的是穿一種男用馬褲。這種褲子材質通常是羊毛,穿起來緊身裹腿,亨利八世還常常將它與當時流行的尖頭鞋一起穿著。不得不說,這樣的搭配看上去有些怪怪的,但卻是時尚。
隨著時間的發展,亨利八世中意的男用馬褲開始出現分化。其裝飾性的部分,變成了現在十分流行的打底褲,也稱Legging,絢爛的顏色和花紋讓人們忘記了它也是秋褲的一種。
現代社會的秋褲,往往略帶鬆緊,以保暖為主要目的,正式起源地在北美大陸。要知道,在那一片北冰洋冷空氣南下暢通無阻的地方,保持體溫、維持溫暖,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冬天,北美大陸的人們都會穿上禦寒用的連體內衣,其樣式是將人的上下身體全部包裹住,腕口收緊。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理解成一套無縫連線的秋衣秋褲,或者是現在女孩子仍然在穿的連體褲。
到了20世紀,一個名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的加拿大人,發明了現代樣式的秋褲,並申請了專利,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開啟了秋褲的大規模生產和銷售之路。
從此,秋褲成了寒冷冬天人們生活的必備品。
前不久,有網友發帖傾訴自己在美國買不到秋衣秋褲的慘痛經歷,並在這次悲傷的教訓後,開始調查外國人到底穿不穿秋褲,如果穿,到底都是誰在穿?
好奇害死貓,這位網友不查不要緊,一查嚇一跳。根據他不完全的統計和分析,得出了一個這樣的結論:在日本,秋褲是歐巴桑穿的;在韓國,只有爺爺奶奶輩的老年人才穿;在英國,只有“沒出息”的人會穿;在法國,只有20世紀50年代的農夫們才穿。
當然,在外國買不到秋衣秋褲只是一個片面看法。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供暖系統還沒有現在那麼完善,不少家庭仍需要在室內點起火爐取暖。那時,他們在室內也會穿秋衣秋褲或連體長衫褲,有人睡覺的時候還要戴睡帽。他們洗澡的頻率,也遠遠低於現在,因為準備熱水是一個不小的麻煩事,加上洗澡後頭發要結冰等問題,他們也沒有每天洗澡換衣。這與以前的中國有那麼些許相似,家庭取暖靠煤爐,洗澡靠集體澡堂,還有“二月二之前不剃頭”“正月裡不洗澡”等民俗。
隨著時代的發展,歐美國家的供暖系統日趨完善和發達,歐美人逐漸不再需要穿著秋褲保暖了。即便是在比美國更寒冷的俄羅斯和北歐國家,穿秋褲的人也越來越少。一雙長靴,一套及膝的大衣外套,足以應付在建築物與汽車之間的短暫步行,這種著裝也便於人們在冷熱交替的環境裡穿脫調整。
其次,穿秋褲對毛髮旺盛的西方人來說,穿著感受往往會備感不適。因為,人類的腿毛生長方向是向下的,而緊繃貼身的秋褲在穿著時,則要把毛髮朝上拉動。可能體毛稀疏的中國人很難體會這樣的不爽,但你可以將這樣的不適理解為:你的秋褲裡面還套著一條純毛褲。
此外,對於時尚的追求,也是讓人們逐漸放棄秋褲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秋褲將人們強健靚麗性感的小腿弧線徹底淹沒在一片臃腫中。如今,中國的年輕人受到時尚潮流的影響,站在了秋褲的對立面,面對媽媽冬天必須穿秋褲的嘮叨,斬釘截鐵地說“不”。
秋褲簡介:
秋褲,顧名思義,就是秋天穿的褲子,實際上是氣溫比較冷時候穿在外褲裡面用來保暖用的舒適貼身的長褲。一般在秋天天氣轉涼時,穿一條單褲不夠保暖,就在褲子裡面再新增一條貼身的褲子,所以就叫秋褲,為北方詞彙。在淮河以南地區叫作棉毛褲,有些地方又叫襯褲。秋褲屬於內衣類,不能外穿出門。且保暖程度僅次於保暖褲,是人們禦寒的必備良品。
秋褲的起源是北美大陸,最早取得秋褲設計專利的,據說是加拿大的弗蘭克·斯坦菲爾德***Frank Stanfield***。他與自己的兄弟以號稱“不縮水”的棉內衣起家,在1915年12月7日正式申請了秋褲的專利,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3]。
秋褲問世之初也不是一帆風順,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各軍採購的主要內衣之一是叫做“連衫褲”***Union suit***的東西——這種上下身全包住,手腳腕口都緊收的衣服其實等於是秋衣與秋褲的合體。不瞭解連衫褲的人也許會為使用者執行正常生理功能捏一把汗,但這種久經考驗的衣服顯然考慮周全,體貼又安心[4]。
一戰之後,各國重歸日常生產,歐美各國按照流水線和分工的思想深化工業革命,原本全身都動的體力勞動者分化成上身活動多的勞動者和下身活動多的勞動者,連衫褲不如秋褲秋衣的地方就顯現出來,於是秋褲也就迎來了自己的春天[5]。
四五十年代的美國沒有今天這樣完善的室內取暖條件,不少人冬天烤爐子取暖。當時不但在室內穿秋衣秋褲或連衫褲,睡覺的時候還要帶著睡帽,沐浴的頻率也遠遠達不到 當前每日一洗的程度——原因很簡單,且不說如何準備熱水,單是洗頭後頭髮結冰就是個大問題。30年前的中國也是如此,家庭取暖靠煤爐,洗澡靠集體澡堂,還有“二月二之前不剃頭”,“正月裡不洗澡”等民俗流傳。
網上的一種說法:在1960年之前,美國農民可以穿一身連衫褲度過整個冬天而不換洗。胡某最初看了覺得難以置信,索性請教身邊在美生活數代的居民。其中一 位對這段歷史直言不諱,說整個冬季不換“長內褲”顯然是極端情況,但內衣換洗不勤卻是真事——其祖父的秋褲就常散發出令人難忘的濃郁氣味。至於南方人士則 較少穿秋褲,但是對於long underpants這個東西也都有耳聞,可見秋褲於美國名聲之大。
五十年代美國尚且如此,其他國家可想而知。無怪乎1959年美蘇“廚房辯論”時,赫魯曉夫質疑尼克松所說“典型的美國住房”的科技水平——從秋褲這個歷史參照物來看,當年美國展示的電器可能確實有些超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歐美人越來越注意到秋褲不是那麼美觀和時尚,而且供暖和居住條件的提高,越來越少的人會穿秋褲了。到如今竟然成了土的代名詞,可見對秋褲的觀念轉變之大。
秋褲的由來:聽說,秋褲是蘇聯為了使中國永遠失去蘇聯遠東地區,使用的祕密武器,能使中國人禦寒能力下降,不再追要那片土地。發明者告訴斯大林,"假如一個國家穿了60年秋褲,就再也沒可能脫下它了。"
韓國:只有老年人才會穿秋褲,和韓國人打過交道的人都知道,冬季裡韓國人的標準裝扮是棒球帽,棉大衣,短褲,拖鞋。
加拿大:現在已經基本不再穿秋褲,一般穿一條比較厚的褲子過冬,如果冬天要到室外工作,會在褲子外面再套一條羽絨褲***Down Pants***,這樣進到室內可以方便地脫下來。
美國:早年,秋褲在美國的高寒地區也有相當的市場。現在,平均一人擁有一輛汽車的美國,冬天進屋暖氣,出門坐車,完全不必穿秋褲,年輕人更是不穿秋褲。
日本:同樣只有老年人才會穿秋褲,女孩自然不用說,大雪中上下學一樣是小短裙和光腿,留學生到了日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扔秋褲,因為只有50歲以上的女人需要。像這樣的年輕女孩在日本街頭很常見,年齡大一些的會穿絲襪,但沒有人穿秋褲。
世界範圍來看,年輕人秋褲的高普及率幾乎像坐月子一樣,是中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