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稼先教學反思
《鄧稼先》文中作者最大限度地凸現了一個立體的光芒四射的鄧稼先的形象。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了,希望大家喜歡!
篇1
《鄧稼先》一文的作者也是科學家,與鄧稼先有著五十年的友情。他寫鄧稼先大氣磅礴,始終以一百多年的中國近代史為背景,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臺上來寫,顯示作者博大深遠的視野,並且最大限度地凸現了一個立體的光芒四射的鄧稼先的形象。鄧稼先為民族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長期以來卻鮮為人知。因此,精心設計導語就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拉近學生與 “兩彈元勳”的距離。 整個教學過程呈三個板塊,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與認知規律,更符合新課改的理念。
該課的教學流程按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緯度的教學目標來設計,並將三個緯度的教學目標有機地整合,可操作性較強,促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誦讀課文,品味語言,從中感悟,受到薰陶,進而上升為語言感受能力的培養,鮮明地突出了注重知識,注重過程,同時還十分注重方法的特點,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習語文知識,形成語文能力,提升人文精神,這正是當前語文新課改革應大力倡導的一種做法。
篇2
我採用“問題學習法”,讓學生閱讀課文後,根據自己的理解,通用自己已有知識,研究課文,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帶著問題不斷尋找所需資訊,互相解決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對於個別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通過啟發、引導,幫助學生找到答案。
學生通過嘗試、探索之後,明確了“問題”,不僅在思路、思維上得到了梳理,思想感情上得到了錘鍊,而且在教師清晰、準確、簡潔、優美的語言示範下,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打下紮實的基礎。要使學生具有創新精神,教師必須運用現代思維方式來把握教學,尤其要強化素質、能力、智力、感情四方面意識。在本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中,我做了一次有意義,令人欣喜的嘗試,我相信,只要不斷學習,不斷研究創新教法會有更多的收穫。
篇3
今天課上講《鄧稼先》,險些把自己講哭了,總感覺找不到太到位的語言能把內心的感受充分表達出來,於是,就一遍一遍地讓孩子們讀其中的段落,希望孩子們能在楊振寧深情的敘述中體會到鄧稼先的精神品質,讓那種影響無形之中滲透到靈魂深處。
雖說自己是70後,遭逢到了翻天覆地的意識變更,但自小所受的教育確是純粹的,分明的,我崇敬一切以國家利益為重的無私奉獻的人,對於所謂的“ 科學無國界”始終懷有一絲保留。楊振寧是舉世聞名的科學家,是對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的偉人,然而,與鄧稼先相比,我更為敬重鄧稼先的一腔愛國情,一顆赤子心。
鄧稼先在美取得博士學位僅九天就毅然謝絕了恩師和好友的挽留回到了百廢待舉的祖國,這一舉動意味著他選擇了艱苦和磨難,放棄了舒適和良機;選擇了奉獻,放棄了獲得;選擇了隻手撐天,放棄了名利地位。但他沒有絲毫的猶豫,在他看來,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自然而然再正常不過的選擇,我看到過鄧稼先的照片,正如楊振寧的評價,是一個“最具中國農民樸實氣質的人”,他沒有過多的語言,有的是行動,他的一生始終朝著一個方向,他的心中始終存著一個目的,那就是中國的前途,中國的振興,中國的富強。他的工作環境是惡劣的,工作是危險的,肩負的使命是重大的,然而,他確是無怨無悔的,義無反顧的,甚而是主動請纓,至死不懈的。
我不懂他的工作,但我看到這一段文字時,心仍禁不住抖索起來:“粗估”引數的時候,要有物理直覺;晝夜不斷地籌劃計算時,要有數學見地;決定方案時,要有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可是理論是否準確永遠是一個問題。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鄧稼先從事的是一項怎樣的工作啊,他要具備怎樣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去應對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