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樓拜家的星期天教學反思

  在《福樓拜家的星期天》這篇課文中,莫泊桑為我們描繪了福樓拜與他的幾位朋友聚會的場景,刻畫了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現了他們的思想性格。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篇一

  本文以簡短的篇幅刻畫了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現了他們的思想性格特徵。寫人物怎樣抓住肖像特點,如何做到聲態並作,從表情寫到內心,如何在敘述、描寫中插入議論抒情,本文都是典範之作。因此確定本課的學習目標是:

  1、知道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徵進行描寫。

  2、瞭解在敘述、描寫中插入議論、抒情的寫法。

  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指導學生朗讀、討論、分析、揣摩,通過比較作者對幾個人物的不同寫法,學習本文描寫人物的寫作技巧。注重對學生進行獨立分析、思辯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並通過練習增強學生對本文學習重點的理解運用。在引導學生分析有關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語言、行動描寫的語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徵之後,運用在記敘、描寫中插入議論抒情的寫法對莫泊桑進行肖像描寫;讓學生髮揮想像假如此時四位大作家正在談論著文學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時,莫泊桑來了,根據四位作家的性格特徵,他們會用什麼樣的表情、語言和動作來迎接莫泊桑的到來。當學生通過思考,發表自己見解的時候,就已經逐步理解並掌握了本文的學習重點。

  教學中最大的不足我感覺是朗讀這一環節做得不夠,應該把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時段。

  篇二

  這是一篇刻畫人物的文章,作者抓住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徵,運用多種描寫方法刻畫人物。雖是一篇自讀課文,但卻是一篇優秀的寫人範文。

  就本文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步驟:1,初識文體,整體感知。2,賞析閱讀,悟刻畫人物的方法。3,談收穫。4,練筆,描寫人物。

  就這節課,我覺得比較成功的地方在於以下幾點:

  我引導學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由淺入深地學習,讓學生理解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描寫的方法技巧,學習目標初步達成。在教學環節上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學習活動。

  還有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掌握了人物描寫方法之後,以自己最熟悉的一位同學進行人物描寫練習,讓大家猜一猜寫的是誰這一活動,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寫完之後,紛紛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課堂上掌聲不斷,異常活躍。

  教學中最大的不足就是我感覺朗讀這一環節做得不夠,應該把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時間段。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有些倉促,學生討論、思考的時間還不夠,學生回答得不夠全面時,就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沒有引導學生深入課文仔細查詢答案。

  篇三

  就這節課來說,我覺得比較成功之處在以下幾點:

  1、學習目標初步達成。我引導學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礎上,由淺入深地學習,讓學生理解了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進行描寫的方法技巧。

  2、在教學環節上注意了學生的活動。如:“請從文中篩選出描寫福樓拜的語句,並談談這些語句表現了福樓拜什麼樣的性格特點和精神品質?”此題的設計意在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設計的問題能夠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對文字中的主要人物進行充分的感知,篩選有用的資訊,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並掌握寫人的方法。

  3、在對人物進行分析時,沒有對四位作家平均用力,而是以其中一位為代表作為範例進行重點分析,讓學生真正瞭解和掌握人物描寫的方法。然後其他三位作家的分析就完全放給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完成,以能在課本插圖中準確找到人物的相應位置為準,這樣一來,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群像描寫方法的印象,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既省時,效果也好。

  4、這節課還有比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掌握了人物描寫方法之後,以自己最熟悉的一位同班同學進行人物描寫練習,讓大家當場猜一猜寫得是誰。這一活動,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寫完之後,紛紛要求展示自己的作品,課堂上掌聲不斷,異常活躍。

  當然,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以及在授課的過程之中還存在著很多不足:

  1、 在教學過程中,時間安排有些倉促,學生討論、思考的時間還不夠。

  2、學生回答得不夠全面時,就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沒有引導學生深入課文仔細查詢答案。

  3、我想應增加“人物特徵比較”環節。比如:都描寫了鬍子,各人的鬍子有什麼不同;都有動作描寫,各人的習慣動作有什麼不同;都德與福樓拜都能言善辯,可是又有什麼區別。如果能讓學生在對比中發現差異,就會對莫泊桑抓住特徵刻畫人物有更深的理解。

  4、由於缺少了對比這個環節,學生“談收穫,悟寫法”就談得不夠深,也由於學生談得不夠深,就急於把自己的觀點展示給學生看;另一方面,是擔心“練筆”這個環節時間不夠,就草草結束。如果能讓學生在“悟寫法”這個環節中深入思考,讓學生真有所悟,寧可刪掉“練筆”這個環節。應根據學生的能力、興奮點來取捨教學環節,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和深。

  5、教學中最大的不足我感覺是朗讀這一環節做得不夠,應該把朗讀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時段。

  6、這篇文章的選用,很顯然是多元化文化的補充。因此對於此文的設計是否還可以考慮加一些內容。這些文學大師們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淺層次的印象,更多的是他們對於生活的不懈追求,對待問題的嚴謹的科學態度,如果在這方面能夠設計相應的問題,勢必會讓學生對文字的理解更有厚度。

  作為一節創新課,我覺得是不太理想的,尤其是在創新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時代在發展,教育也應與時俱進,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應有一種創新精神,這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更新觀念,多下功夫,研究教學,力求在創新方面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