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對陶瓷飲茶器皿演變有何影響
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品茶
品茶是一門藝術,除了品嚐的美味以外,通過欣賞茶具設計和茶室裝飾,可以從中獲得藝術的享受,增加知識。人們通過敬茶儀式,可以培養人的道德修養,增進友誼。我國陶瓷飲茶器皿豐富多彩,琳琅滿目,不少已成為蓋世珍品。如:紫砂茶具中的供春壺,造型精巧新穎,質地薄而堅實,被譽為世上瑰寶,有的陶瓷飲茶器皿繪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顯得古雅樸實,充滿詩情畫意。有的茶具上的書文,更是妙趣橫生。如器皿上常見的“也”、 “可”、“以”、“清”、“心”五字,其實是一種迴文體只要順時針方向,無論從哪一個讀起,都含相同的意義,均道出了飲茶的益處。另外,茶室的佈置有時也是十分講究,領略其四壁的名人字畫以及古色古香藝術陳設,都會把你帶入茶文化的更高藝術境界。
唐代以前的製茶初期,飲茶方法大同小異,各地的飲茶器皿也相差無幾。有貯茶、碾茶,煮茶和飲茶四方面的器具。到了唐代,文人雅士把飲茶器皿的互為關係,導致人們追求飲茶器皿的釉色之美和造型之宜及其特點功能。飲茶風俗遍及全國各地,飲茶器皿也頗受重視,專門的飲茶器皿製造業也應運而生,飲茶器皿的種類和花色品種也迅速增加,據陸羽《茶經》一書的皿之器一節所列入附近共有二十四件,包括煮茶、飲茶、灸茶和茶的器具。用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飲一杯茶有這麼多複雜的器具似乎難以理解,但在古代人的眼裡,則是完成一定禮儀,是使飲茶更好、更精的必然過程。
二,飲茶風習
由於唐代自開元以來飲茶風習的興起,飲茶器皿的製造隨著陶瓷業的飛速進步而愈益愈精。這一時期的飲茶器皿,以南方的越窯和北方的邢窯白瓷競相爭輝媲美。陸羽《茶經·皿之器》上曾對當時各地生產的風格與質量各異的飲茶器皿做了鑑評對比:“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我們從陸羽對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的對比中可以看出,越青瓷,邢白飲茶器皿,其質都是非常精美的。越瓷青綠,釉色翠潤,如冰似玉,邢瓷白釉蘊銀,光潔如雪,質地優良。畢竟越瓷飲茶器皿更勝一籌。由於其釉色青翠,造型典雅,裝飾瑰麗,頗受當時茶人和文士們的喜愛。
三,宋代點茶法
宋代不再直接煮茶,而用點茶法,因而器具亦隨之變化。從茶藝與茶道精神來講,一方面它繼承了唐人開創的茶文化內容,並根據自己時代的需要加以發展,同時為元明茶文化發展開闢了新的前景,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在茶道的思想上,隨著理學思想的出現,儒家觀念進一步滲入到茗飲之中。從茶藝講,首先將唐代的茶餅,發展為精製的團茶,使製茶本身工藝化,增加了茶藝的內涵。同時,又出現大量散茶,為後代泡茶和飲茶簡易化開闢了先河。這時,人們崇尚建窯黑釉茶盞,是與當時“鬥茶”風靡全國分不開的。衡量鬥茶的勝負。一看茶麵湯茶色澤和均勻程度;二看盞的內沿與湯花相接處有無水的痕跡。宋代鬥茶,先注湯調勻,再加初沸的水點注,茶湯表面泛起一層白色的泡沫。先鬥色,以色白為貴,又以青色勝黃白;其次鬥水痕,以茶湯先在茶盞周圍沾染一圈有水痕者為負。這就要求茶具是黑色的,建窯的兔毫盞,便由此名聲鵲起。宋代文人雅士鬥茶,品茶時,用名貴的貢茶,配建窯黑色兔毫茶盞,同其色勝似雪乳的茶湯形成鮮明對比,為品茶、鬥茶增添美感的情趣。
這一時期,長江下游的宜興紫砂茶具也開始萌芽。蘇東坡在宜興任職時,對紫砂陶情有獨鍾,酷愛提樑壺,至今被稱為“東坡堤樑”;河南禹縣的鈞瓷也改變了以前的單色,燒製多彩的“窯變”倍受人們喜愛;浙江龍泉的茶具則以清奇淡雅,古風純樸的裂紋釉,達到了人們對陶瓷飲茶器皿藝術多樣式、高品位的追求。這種淡雅質樸的茶具韻味情趣融為一體。
四,對陶瓷飲茶器皿的選擇和使用
明清廢團茶、散茶大興。烹煮過程簡單化,甚至直接用沖泡法,因而烹茶器皿亦隨之簡化。明清罷團茶,在中國茶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減輕了廣大茶農勞役之苦,而且使飲茶的方式,飲茶器皿發生了根本變化。當時,人們對茶、飲茶器皿的愛好與審美情趣,也隨著社會飲茶風俗,烹飲方法及陶瓷飲茶器皿不斷演變而發展。另外,由於飲茶者飲用各類散茶,各類精美陶瓷茶壺就應運而生。製作出現一個色彩紛呈,數量空前的時期,紫砂與瓷器相互競爭,發展迅速。以制壺妙手供春,時大彬等所創造的宜興紫砂壺,在明代中期蓬勃興起,價勝金玉、為人所珍、久盛不衰。除宜興紫砂壺以外,瓷都景德鎮的陶瓷茶具日益向精美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永樂至宣德年間,景德鎮生產的甜白茶具最為精美。質地堅而細密,體胎輕薄,造型精巧,馳名中外。壺的造型也千姿百態,有提樑壺,把手式,長身、扁身等各種造型,壺身繪於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裝飾方法也豐富多彩。有:青花、鬥彩、釉裡紅、顏色釉等;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鎮陶瓷已達鼎盛時期,其胎質堅細、釉光瑩潤、色彩絢麗、鏤雕精工特色。特別是景德鎮御窯生產的宮廷用茶壺,極其精工,華美絕倫。至明清以來,茶之種類日益增多,茶湯色澤不一,壺重便利,典稚或樸拙、奇巧,杯則爭妍鬥彩,百花齊放。
古往今來,人們對陶瓷飲茶器皿的選擇和使用,不僅與時代的飲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飲茶習俗有密切的關係。北京、西南一帶喜用瓷制的蓋碗茶具,即所謂“三件套”。由一個口大底小的茶碗,一個小茶托,和一個碗蓋組成。它有四大好處,一是盅小於碗,上大下小,注水方便,還能讓茶葉沉於底,添水時茶葉翻滾,易於泡出茶汁:二是上有隆起的茶蓋,蓋沿小於盅口,不易滑跌,易凝聚茶香,還可以來遮擋茶沫,飲茶時不使茶沫沾脣:三是有了茶托,不會燙手,也防止溢水打溼衣服;四是保溫效能好。北京氣候寒冷,茶具以保溫為佳,所以蓋碗茶具一時風行。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蓋在上,稱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是為“人”。一副茶具裡包含著“天蓋之、地載之、人育之”古代哲學的道理。
五,不同地方以及現今的發展
浙江和江蘇一帶習慣用紫砂壺沖泡或直接用瓷杯泡茶。紫砂是江蘇宜興窯場燒造的紫砂炻器,之所以受到歷代人們的珍視,除了色澤古樸凝重,造型千姿百態,具有更高藝術鑑賞價值之外,主要在於它內蘊的趨於臻境的實用價值。壺體緻密堅硬,不上釉,取天然泥色,泥粒在燒製過程中形成結晶,晶體間有一定空隙,盛茶既不滲漏,又有一定透氣性,用其泡茶既不奪香,又無熟湯味,能很好地保持茶葉的色、香、味。冷熱適應性好,冬天注入沸水或置文火燉燒,均無脹裂。壺體大小適合,一壺握在手中,手感好,既覺溫暖,又不燙手。紫砂壺主要以器型取勝,或仿自然界瓜果花木,蟲魚鳥獸,或以幾何形體造型,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器型千變萬化。一把好的紫砂壺,往往集哲學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韻律,書畫藝術一身。
廣東潮洲,汕頭和閩南一帶的人有飲工夫茶的嗜好。關於功夫茶名稱由來眾說不一,有的說是因為泡功夫茶的茶葉製作特別費功夫;有的說是因為這種茶味極濃,杯又特別小,需花上好長時間一口口品嚐,品茶要磨功夫。還有的說,是因為這種品茶方式極為講究,操作技藝需要有學問,有功夫等。功夫茶飲茶器皿非常講究,用一般紫砂陶還不行,需要用潮州泥制壺。此地土質鬆軟,所製陶壺更易吸香。功夫茶極濃,茶葉可佔容積七分,以浸泡後茶葉漲發,葉至壺頂,方為恰當分量。第一泡的茶,並非飲用,而是直接以茶水衝杯洗盞,稱為“開茶”或“沈茶”。一開始就造成茶的精神氣韻的氣氛。衝二道水,這時不僅茶葉已開漲,而且性味具發,便開始行茶。泡到五、六次,茶便香發將盡,最後一巡過後,主人會用竹夾將壺中茶葉夾出,放在一個小盅內,請客觀賞,稱為“賞茶”。
飲茶是一種物質活動,更是精神藝術活動,器具則更重講究,不僅要好用,而且要有一定的形式美感。飲茶器皿作為功能效用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性的兩個方面:物質功能是指飲茶器皿必須是生活實用品,是為人們使用需要而創造的物質產品。良好的飲茶功能是構成飲茶器皿形式完美的因素之一,但並不是功能合理的器皿就能成為美的器皿。功能效用不能取代形式美,但是完美的造型必需具有良好的功能。精神功能是飲茶器皿不僅在使用時能看到並要接觸,不用時還能作為藝術陳設品,給人們以美的享受。所以飲茶器皿必須造型美觀,以滿足人們的審美愛好,陶瓷飲茶器皿是功能、物質技術和藝術的綜合表現,它既是生活中的實用品,又是具有一定藝術效果的欣賞品,是使用功能與形式美感的統一,科學技術與藝術形式的統一。
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所需求的陶瓷飲茶器皿要更多、更好、更新。時代賦予現代陶瓷美術設計師的歷史使命,就是去研究中國傳統飲茶文化的精神內涵,探討各地域、各民族的飲茶習俗習慣;掌握陶瓷飲茶器皿生產的工藝材料和工藝技術。創造更多、更好、更新的陶瓷飲茶器皿滿足人們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