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風險論文範文

  現代商業銀行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面臨著各式各樣的風險,風險管理的好壞決定了商業銀行經營的成功與否。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我國商業銀行消費信貸風險

  我國消費信貸起步於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真正迅速發展,1997年底,我國消費信貸規模僅有172億元,到2013年已達到8.89萬億元。在信貸規模擴大的同時,信貸結構也日益變化和完善,消費信貸品種呈多元化發展趨勢,已經從最初的單純消費信貸發展到10多個信貸品種,包括: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汽車貸款、助學貸款、旅遊貸款、醫療貸款、大件耐用消費品貸款等。

  一、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消費信貸,又稱信用消費,是指銀行、其他金融機構或商業企業向消費者個人提供的,主要用來購買勞務、房屋和各種耐用消費品的信貸。消費者能夠通過消費信貸的方式預支遠期的消費能力,提升即期消費水平。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重要地位早已被認識到。隨著經濟發展和消費結構升級,消費信貸對消費的重要支援作用也日益顯現。我國商業銀行的消費信貸對我國金融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消費信貸有利於促使潛在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

  需求是指有購買慾望並且有購買能力的需要。現實中有許多購買慾望並沒有購買能力支援,但這種需要是存在的,這便是潛在需求。消費信貸能夠突破人們的即期收入約束,擴大可支配資金邊界,使得沒有購買能力的購買慾望得到滿足,將潛在的消費需求轉化為現實需求,促進消費增長這是消費信貸最直接的作用。

  ***二***消費信貸能夠優化消費結構

  指定用途的消費信貸明確了信貸資金的投向,如支援住房消費的個人住房貸款、支援汽車消費的汽車貸款等。通過控制消費信貸的投向和結構,可以有重點的支援某些型別的消費,對消費結構的調整進行引導,從而達到優化消費結構的目的。

  ***三***消費信貸可以幫助人們轉變消費觀念

  消費通常具有慣性,家境貧寒的人崇尚節儉的消費觀,富家子弟習慣奢侈的生活,即使將來收入發生重大變化,人們的消費習慣也很難改變。“節儉”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提前透支消費是近些年才開始的。年輕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因此,要促進消費增長,首先要讓年輕人接受消費信貸,在同輩人群體中產生示範效應,促使整個年輕人群體消費觀念的轉變,進而影響至下一代甚至是上一代,加速代際間消費觀念的自然轉變。

  二、商業銀行消費信貸存在的風險

  ***一***個人信用制度尚未健全

  個人信用制度,是指在對個人信用資訊的收集、利用、提供與維護管理活動中所必須遵循的規則和準則。它包括個人信用登記制度、個人信用評估制度等。首先,我國徵信資料的使用機構覆蓋面窄。只有為數不多的一些大型商業銀行才能分享這些資料,外資銀行、保險公司、村鎮銀行等許多金融機構目前仍無法參與資料庫的共享,亦沒有財力和權力建立與之相應的大型中央資料庫。其次,個人信用內容不全面,資料更新不及時。目前徵信系統中只涉及到極少數的信用內容,大多為銀行資信記錄以及一些最基本的個人資料,使得資料不能夠全面有效地反映個人資信狀況,加之資料更新比較緩慢,銀行在授信時無法完全信任這些資料。另外,相應的法律法規滯後。無論是對於徵信機構的准入機制或是規範,還是對於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個人違約的懲戒,法律法規的制定遠遠滯後於現實需求。

  ***二***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和風險轉移機制

  多年來我國商業銀行一直致力於加強制度建設,但是內部管理體系仍然存在著缺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變現市場,信用擔保制度不完善。商業銀行在發放消費貸款時,要求借款人提供抵押品以降低銀行受損時的損失程度,一旦消費貸款發生風險,銀行會把貸款的抵押物作為第二還款來源。但由於我國拍賣市場、房地產等二級市場尚不完善,銀行雖有最終處置權,卻很難將其變現,貸款擔保形同虛設。另外,消費信貸風險轉移機制欠缺,借款者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還款能力的變化,商業銀行往往很難把握。一旦借款者出現無力還貸的情況且未有任何風險轉移的機制,那麼所有的風險都要由銀行自身承擔,這對於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十分不利。

  三、減少商業銀行信貸風險的建議

  ***一***建立個人信用制度

  1.建立權威的徵信機構

  政府應建立權威的徵信機構,這些機構由人民銀行進行業務指導,並出具資信評級結果在各銀行通用,適用於一切個人消費信貸領域。金融機構和個人查詢徵信情況的時候承擔相應的查詢費用,以保證徵信機構的正常運轉。該機構可以進行實時跟蹤,一旦發現不良信用記錄隨時調整其個人資信等級,對近三年信用良好的個人,按操作規程調高其信用等級,為商業銀行信貸提供充分的徵信依據。

  2.個人信用實名制度

  商業銀行應儘快在存款實名制的基礎上建立個人財產申報制度,以此掌握還款人收入的真實情況和貸後還款能力,同時實行個人信用實碼制和計算機連網查詢。個人信用實碼制就是將可證明、解釋和查詢的個人信用資訊資料都存在改編碼下,當個人需要向有關方面提供自己信用資訊情況時可通過資訊編碼查詢。在美國,個人信用資料是以個人的社會福利號為統一標識的。從我國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個人身份證來充當信用制度的統一標識是最為合適和可行的,考慮身份證號碼是每個合法公民的唯一標識碼,而且公安部已經決定將身份證製成IC卡,加強了唯一性和防偽性。再加上我國實行了儲蓄存款實名制,稅務部門,公安部門都可通過身份證查詢到有關的資訊,以供資訊彙總之用,完善個人信用資訊庫。

  ***二***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信用評級機構

  在建立社會個人信用制度的基礎上,各個銀行應該根據自身的業務特點和發展目標制定個人信用評級方案,以此作為放貸與否的基本標準,從源頭上防範和杜絕信貸風險。商業銀行一般通過對借款人的品格、資本與能力、環境、抵押品四個方面評估潛在的借款人的信用風險。對消費者貸款的信用分析通常採用信用積分制度,根據這種方法,商業銀行先選擇某些體現借款人信用風險的特徵因素,如收入水平、居住情況、就業情況、年齡等,然後為每一特徵因素配上相應的分數,最後根據借款人的特徵累計其分數值,作出相應的貸款決策。目前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除了個人的資產信用狀況外,還應該考慮個人的道德信用狀況。

  ***三***建立銀行內部的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機制

  完善消費信貸的風險管理制度,逐步做到線上查詢、分級審查審批,集中檢查。通過輸入客戶身份證號碼,一次性查詢出借款人的消費信貸信用資料。自動更新銀行行業協會定期反映的個人信貸黑名單,對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本息情況,或者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列入“問題個人黑名單”加大追討力度,並拒絕再度借款。只有充分完善銀行內部的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機制,才能減少商業銀行信貸風險。

  篇2

  淺析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現狀分析及對策

  一、國外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情況綜述

  國外關於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研究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以前的資產風險管理時期的相關研究;第二階段是20世紀60年代的負債風險管理時期的相關研究;第三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的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時期的相關研究;第四階段是20世界70年代後的資本充足率的風險管理時期的相關研究。

  在資產風險管理時期,主要強調的是通過過度控制資產業務來防範風險。由於過度強調了銀行資產的流動性,銀行的盈利水平非常低。即資產風險管理時期主要是以犧牲銀行盈利性為代價換來銀行的低風險。

  在負債風險管理時期,主要強調的是通過推出新產品和新業務來擴充資本,防範風險。在此種理論下,銀行由被動的降低資產的流動性變成了主動加大資產的來源,使得銀行對資金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在此時期,美國芝加哥大學的Stigler教授提出了著名的監管規則理論:已過的監管過猶不及。可以看出,在負債風險管理時期,經濟發展對資金量的需求十分大,商業銀行普遍需要政府適度的監管,需要一定自由發展的空間,才能更好的擴充資金來源,防範風險。

  在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時期,強調的是資產管理和負債管理同等重要。此時期是由於佈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帶來的。這個時期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主要是通過資產結構、負債結構的共同調整,來實現資產來源去向的總量平衡,以此應對風險。即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時期是對資產風險管理時期和負債風險管理時期的綜合考慮得出的防範商業銀行風險的措施。

  在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時期,主要是強調資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簡稱CAR***來確保防範商業銀行的風險。在此時期,國際上統一了資本計算和資本標準,即著名的《巴塞爾協議》。協議中規定資本充足率的最低標準定為8%,且核心資本不得少於4%。此階段比較著名的學者觀點有Minsky***1985***提出的金融體系內在不穩定假說,Robert C.Merton***1990***提出的功能性監管的概念,即金融監管的目標是保證金融因素對經濟起到穩定且持續的促進作用,促進資源的最優配置,Mausser***1999***提出的“三角風險分解法”,以及Allen,Franklin***2001***強調的加強金融創新、完善內部風險隔離與控制機制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時期提出的觀點相比於前三個時期理論更為完善,考慮的更為全面,通過控制資本充足率來防範風險更加科學的同時顧及了銀行的盈利能力和風險的防範以及全面的風險整合。

  二、國內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研究情況綜述

  中國國內對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相關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才開始進行商業銀行的全面風險研究。目前主要體現在風險價值***VAR***、風險資本***CAR***、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率***RAROC***等理論工具的解釋上。縱觀我國的研究情況,中國經濟金融理論界對於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問題的探討可以歸結為兩個時期:

  20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觀點的提出,現代銀行風險也開始受到重視。1985年,中國國有銀行的企業化改革作為深化中國金融改革的觀點被提出後,我國於1986年頒佈了《中國企業破產法》,該法案中明確指出:銀行也要當成企業來對待,關於中國銀行業是否面臨風險、為什麼具有風險,具有什麼風險,經濟金融界都進行了深刻的探討。此時期開始逐步建立了現代銀行風險觀。

  20世紀90年代,我國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以後,最初是以化解已形成的不良信貸資產為中心內容,主要強調不良資產的化解辦法,是一種就事論事的研究方法。後來開始把中國銀行業的經營放在整個經濟大環境下來研究,分別從經濟體制轉軌、亞洲金融危機、經濟週期、商業迴圈等角度考察了中國銀行業的風險問題,研究從各個方面逐漸深化。此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陸曉明***1999***提出的銀行全面風險管理的理念,他認為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應該具有集中化的資料庫、分析、監督與評估和決策的特點。趙佳敏等***2005***通過引入一RAROC***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率***為核心的“全面風險管理”理念,設計了基於RAROC的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框架,對現代商業銀行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的目標與流程設計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較大的代表性。

  就目前而言,研究主要注重於銀行風險的防範,以及商業銀行風險監測和預警、管理策略等,已經超越了之前單純針對於什麼事銀行風險以及什麼是銀行風險管理和其產生的原因,研究較為成熟。但是還沒有提出一套立足於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現狀從根本上防範和控制銀行風險的政策體系。

  三、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不足之處

  我國現金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不足的地方主要在於商業銀行的內控缺陷、風險識別缺陷、風險資訊溝通缺陷和風險管理人才方面的缺乏。

  ***一***內部控制缺陷

  雖然我國商業銀行大都已根據國際標準建立了風險管理構架。同時分配了一定的管理層級專門進行管理和監督。但通過各家銀行每年風險案件的數量來看,銀行高階管理層設立的企業目標與實際還是存在差距,所以很多工作都只是在於行使,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內部控制上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風險識別缺陷

  我國商業銀行現今對風險的管理主要是事先目標管理制。而風險有時是偶然發生的。預先設立的目標並不能很好解決隨機發生的風險,所以在風險識別上仍然缺乏及時性。

  ***三***風險資訊溝通缺陷

  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資訊是從總行到各分行一層層傳遞下來的,很多資訊在傳遞過程中都流失了,上下問題的反饋不及時,交流不夠充分,這樣風險通常不能及時暴露。

  ***四***風險管理人才缺乏

  現今我國銀行業相關從事風險管理的人員十分匱乏,金融工程師或者金融科學家更是鳳毛麟角。現代銀行需要風險管理知識含量高、技術強的綜合素質人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