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教學觀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相應的條件……”自此,素質教育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認可。素質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應對社會的變化和發展。
今天,是否具有從容面對變化的應變能力,是否具有善於質疑、前瞻的思考能力,是否具有否定、突破現狀的創新能力,這是知識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努力和追求的方向。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許多與素質教育目標不相符的缺陷:課堂教學強調傳授系統而又老化了的知識,強調教師的意志和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等等。因此,當代教師必須樹立現代教學觀、學生觀,探索教學的最優化方案——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這個問題誰能回答?請舉手!”這是課堂教學中老師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意味著決定權在老師,一個“能”字把許多學生的發言權給剝奪了。這樣的教學,其實在老師和學生的頭腦中都固定化地存在這樣一個思維模式——正確答案有且只有一個。這樣的提問表面上看起來氣氛很活躍,實際上有不少學生由於對自身的否定,其大腦思維處於停滯狀態。年級越高,舉手的學生就越少。到高中時已很少有學生舉手,教師只好無奈地採取“點將式”、“火車式”等方式提問。這更加重了學生對此種提問方式的反感,從而造成了學生對提問、教師乃至學科的逆反心理。而創造性是建立在一種好奇心、一種興趣之上的,創造性學習的培養和形成需具備積極的學習心態、濃厚的學習興趣,沒有了學習積極性,沒有了學習興趣,何談創新。
如何使提問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呢?關鍵在於問題的設計及提問方式。在問題設計上,應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知識結構、目前的學習狀態等,選擇對學生具有一定挑戰性,學生經過思考、討論和交流能夠解決的問題,屬“最近發展區”範疇,從而激發學生的“鬥志”,使大腦處於積極活躍狀態。調動學生積極性的必要條件是,教師是否給了學生髮言的自主權。我在課堂上經常說的是“這個問題請自由發言”、“無需舉手,自由發言”,打破了“要發言,先舉手”的課堂陳規,受到大多數學生的歡迎。學生把此舉稱為思維的解放,可以自由發表見解,一瞬間爆發的思維火花不致在等待中熄滅。課堂上往往是教師一發問,便有幾個學生同時站起來,形成自由討論的氛圍。
過去是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作出評價,現在是學生在相互爭論、辯解中得到提高。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學生也受到這種氣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發表意見,在“我終於站起來了”的感嘆中如釋重負。一旦學生衝破心理的束縛,便會集中心思體會上課的樂趣,學生說:“上課不再像以前那樣中規中矩,而是像在進行一場自由辯論會。沒有了壓力,不怕犯錯誤,不斷開動腦筋,對同學的言論進行思考,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二、讓學生在學會學習中培養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強調的是知識的構建與創新,學習的目的就是學會學習。我在教學中注意抓住以下幾個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首先,讓學生自學課堂上要講授的內容。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結構及相關體系,先從整體上把握,再從細節上儘可能理解,弄清楚哪些理解了、哪些還不理解、問題在什麼地方,並找到發問的切入點。其次,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機會,並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先交給學生自行解決,對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由小組或全班加以討論,必要時,教師可進行適當的提示。提示以學生的“憤”、“悱”狀態為前提,教師加以“啟”和“發”,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建構知識的過程。最後,在學生掌握了書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或學生提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或現象,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決。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又解決了新問題,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這一過程,是師生以教材為依據,共同探討問題,平等合作,共同面對未知的雙向互動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提問、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和學習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好奇心,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同時得到了培養。
三、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隻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裡,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出來。實驗者把杯子蓋上蓋子,經歷了一次次被撞以後,跳蚤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杯子的高度調整自己的跳動。過一段時間,實驗者把杯子的蓋子拿走,可憐的跳蚤已不知杯子上面還有可跳的空間,依然在原高度上不停地跳著,再也沒跳出這隻杯子。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我們也常常在有意無意間製造著無形的蓋子,罩住了原本潛質無限、活力無窮、個性迥異的學生,使之只能在師者的訓導下,唯師是從,唯書是從,這就是傳統的給予式教育。這是我們所不願看到的有悖於教育本質的“蓋子現像”。創新需要基礎,而這個基礎是否堅實,取決於學生是否會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突破無形的蓋子。作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和人的一生相比是短暫的,絕大多數知識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學習獲得。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改革目標應該變傳授知識為幫助培養、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其中,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然後才能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實踐先進的教學思想,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供一個自由發揮的舞臺。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模式,是當代教育實現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在變,世界在變,教育更需要順應時代積極變革。教育只有在不斷的變革中才能發展,中華民族在教育的發展中才能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
今天,是否具有從容面對變化的應變能力,是否具有善於質疑、前瞻的思考能力,是否具有否定、突破現狀的創新能力,這是知識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質教育努力和追求的方向。現在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許多與素質教育目標不相符的缺陷:課堂教學強調傳授系統而又老化了的知識,強調教師的意志和主導作用,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等等。因此,當代教師必須樹立現代教學觀、學生觀,探索教學的最優化方案——用最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給學生展示自我的時間和空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過去是教師對學生的發言作出評價,現在是學生在相互爭論、辯解中得到提高。一些原先沉默寡言的學生也受到這種氣氛的感染,情不自禁地站起來發表意見,在“我終於站起來了”的感嘆中如釋重負。一旦學生衝破心理的束縛,便會集中心思體會上課的樂趣,學生說:“上課不再像以前那樣中規中矩,而是像在進行一場自由辯論會。沒有了壓力,不怕犯錯誤,不斷開動腦筋,對同學的言論進行思考,自己也在不知不覺中進步。”
二、讓學生在學會學習中培養創新能力
素質教育強調的是知識的構建與創新,學習的目的就是學會學習。我在教學中注意抓住以下幾個環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首先,讓學生自學課堂上要講授的內容。要求學生學習掌握知識結構及相關體系,先從整體上把握,再從細節上儘可能理解,弄清楚哪些理解了、哪些還不理解、問題在什麼地方,並找到發問的切入點。其次,給學生提問的時間和機會,並將學生提出的問題先交給學生自行解決,對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由小組或全班加以討論,必要時,教師可進行適當的提示。提示以學生的“憤”、“悱”狀態為前提,教師加以“啟”和“發”,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獲取知識、建構知識的過程。最後,在學生掌握了書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或學生提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或現象,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決。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又解決了新問題,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這一過程,是師生以教材為依據,共同探討問題,平等合作,共同面對未知的雙向互動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提問、學習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了知識和學習方法,激發了學生的探索熱情和好奇心,其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同時得到了培養。
三、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
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將一隻跳蚤放進一個玻璃杯裡,發現跳蚤立即輕易地跳出來。實驗者把杯子蓋上蓋子,經歷了一次次被撞以後,跳蚤聰明起來,它開始根據杯子的高度調整自己的跳動。過一段時間,實驗者把杯子的蓋子拿走,可憐的跳蚤已不知杯子上面還有可跳的空間,依然在原高度上不停地跳著,再也沒跳出這隻杯子。在傳統課堂教學中,在對待學生的問題上,我們也常常在有意無意間製造著無形的蓋子,罩住了原本潛質無限、活力無窮、個性迥異的學生,使之只能在師者的訓導下,唯師是從,唯書是從,這就是傳統的給予式教育。這是我們所不願看到的有悖於教育本質的“蓋子現像”。創新需要基礎,而這個基礎是否堅實,取決於學生是否會學習。只有學會學習,才能突破無形的蓋子。作為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時間和人的一生相比是短暫的,絕大多數知識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學習獲得。因此,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課堂教學改革目標應該變傳授知識為幫助培養、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其中,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是第一位的。因此,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然後才能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實踐先進的教學思想,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供一個自由發揮的舞臺。改進我們的教育教學模式,是當代教育實現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社會在變,世界在變,教育更需要順應時代積極變革。教育只有在不斷的變革中才能發展,中華民族在教育的發展中才能為人類文明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