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曾炎黃賦書法

  範曾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大家,他的書法得益於漢孔器碑和魏張黑女碑,行書結體受王羲之、文徵明、米芾、黃庭堅諸人影響,博採眾美,自成一家。其書法作品有非常高的收藏價值。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範曾人物簡介

  範曾,1938年7月5日生,江蘇南通人,字,十翼,別署:抱衝齋主。1955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 。1957年轉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半年後轉入中國畫系,1962年畢業。1978年調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北京唐風美術館特約畫家。獲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元文化特別顧問”,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榮譽的人。

  1984年調天津南開大學東方藝術系,任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擅長中國人物畫,兼長詩文、書法 。多幅作品為中外美術機構收藏,並出版有《魯迅小說插圖集》、《範曾畫集》、《範曾吟草》、《範曾書畫集》、《範曾自述》等 。

  範曾的《靈道歌嘯圖》等藏於日本岡山範曾美術館,《八仙圖》等藏於中國美術館,《秋聲賦》等藏於美國伯明翰博物館。

  1979年他首訪日本,被日本譽為“近代中國十大畫家之一”。1982年獲日中文化交流功勞紀念杯。

  清代初期的書法特點

  清代初期書法繼承明代的餘緒,在書壇上有影響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其中以王鐸、傅山、朱耷、歸莊、宋曹、冒襄等為代表。他們均擅長行草書,而以王鐸、傅山的影響最大。王鐸行草渾雄恣肆,一時獨步。傅山的行草雖勁健不及王鐸,但由於他不降清,以書法發揮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蕭然物外、自得天機的意趣。朱耷的行草藏頭護尾,其點畫及其轉折中蘊涵著一種國破家亡的慘痛的心情,和他的畫有同一機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羈的狂草書風,在清代並沒有得到發展,這是由於清代禁錮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書格格不入,所以清初以後書法家很少有能寫草書的,加之康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至乾隆又推崇趙孟□的書法,因此趙、董書體身價大增,一般書法家只奉趙、董為典範。而清代科舉制度所產生的館閣體要求的烏、方、光,使得這一時期的書法,出現靡弱妍媚的風氣。這時的帖學更為狹隘。當時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有沈荃,為明代臺閣體書法家沈度的十世孫,他學董其昌,御製碑文多由他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