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教學工作總結
高考地理教師備考總結就是對這一學年來針對高考地理所做的備考教學進行總結,得出其中優缺點,以供今後的高考備考工作參考。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範文一
作為中學教學重要指揮棒--高考,其功能已從過去的"選拔"模式***即遴選少數尖子學生***,逐步轉變為"淘汰"模式***即將不能適應大學學習的人加以分離***。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已由知識立意轉變為能力立意,近年來,越來越強調有助於素質教育,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針對新形勢,高三地理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技術等方面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科學的思維為重要目標。
一、全面安排,重基礎
高三地理教學實際上是對中學階段地理學習內容的全面複習,從20xx年起廣東省省高考採用的模式是3+綜合+X***綜合為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六科綜合,X為六科中任選取一科,即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有所專。***。根據有關檔案精神,高考綜合考試地理學科以《高中地理教學大綱》為依據,考必修課的內容;綜合總分中地理學科佔綜合總分佔20%左右,測試既有學科內的綜合***約佔60-70%***也有跨學科的綜合內容***佔20%***。
綜合科目,首先是學科內的綜合,其次才是跨學科的綜合 。跨學科的綜合試題佔一定比例,其比重將隨著普通中學教學改革的深入逐步加大。也就 是說,綜合能力測試主要是指學科內的綜合,哪怕是跨學科的綜合也是建立在各學科教學基礎上的綜合。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把精力放在結合本學科教學,努力培養學生地理 綜合能力。只有保證了雙基教學的傳統優勢,教給學生紮實的基本功,動用知識解 決綜合問題才會有堅定的基礎,切勿在跨學科綜合上猜題押寶。因此,高三地理複習應該重基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必須以學科知識為載體。
如何安排高三年級的教學工作呢?首先根據高考的總體要求和學生的學情,制定了高三年級總體複習計劃,在思想上對高考有一個較為正確的認識,並對高三的複習有一個全面的瞭解。高三年級的總體複習計劃大體上分為二個部分,即時間安排和內容安排。時間安排分為周課時安排和複習階段安排,具體情況為:每週2課時,第一輪複習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2月,第二輪複習時間為3月1日~4月14日,第三輪複習時間為4月16日~5月24日,6月份為總複習。內容安排以高中地理教材為主,將初中地理內容有機地融合進去。具體地分為三塊,即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人文地理、區域地理。
自然地理基礎知識以高中地理上冊自然地理內容為主,將初中地理中的時區和區時、經緯線、地球和地球的運動等內容結合進來,補充地圖、地形、等值線等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人文地理以高一下冊教材為主,適當結合區域地理的有關內容,用15個課時完成;區域地理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世界和中國的主要區域,以及世界上的主要國家,用10個課時完成;這些知識的"梳理"均在第一輪複習中完成,按2課時/周計算,高三第一學期的總課時為40課時,考慮到節假日的因素,故將第一輪複習延至第二學期開學。
第二輪複習側重學科內的綜合,形成知識網路,構成學科體系,強調訓練、點評。第三輪複習注重專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理論聯絡實際。總複習階段主要查漏補缺,適當進行跨學科綜合複習,並進行考前指導、心理訓練等。我們分別在20xx年3月25日、5月12日參加佛山第一、二模擬考綜合測試卷,統一把握在全市中的複習情況和效果,並及時進行質量分析,向分管教學校長和分管主任通報情況,便於對高三的教學進行全面的監控和調控。
把握系統,兼顧區域
教育部規定:新高考地理只考必修課內容***暫不考高三選修教材內容***。這無 疑給中學地理 教師增加了一個難題,因為高中地理必修內容為系統地理,而選修教材為區域地理***中國、 世界***,不考選修課內容,是否意味著不用複習區域地理的相關內容。另一方面,初中地理 必修課內容也是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再加上系統地理是建立在區域地理基礎之上的。區域 性是地理學科的基本特徵之一,任何系統地理的知識只有落實到某一區域範圍內才能得以分 析和解決,丟開區域地理,系統地理只能是空中樓閣。
但是如果在高三地理複習中花較大的 精力去複習區域地理,一方面課時不允許***注:高三地理課為每週2課時***,另一 方面也會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與高考改革的初衷相違背。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係,根 據高考命題原則:以高中地理為主,兼顧初中地理和近幾年上海、廣東的高考試題的題型, 以區域地理***圖表、資料***為材料,運用系統地理的原理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 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認為目前的高考地理複習應把握系統地理,兼顧區域 地理,即複習時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高中系統地理上,當涉及到相關初中區域地理時,則適當 拓寬補充,特別是人文地理知識,更要注重與區域地理的聯絡,只有把各種人文地理的現象 落實到具體的區域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複習高中地理“氣候”內容時 ,應從氣候型別的分佈規律入手,運用世界和中國氣候分佈圖,補充複習各大洲和中國氣候 型別的分佈:複習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時,則要補充複習遼中南、京津唐、滬寧杭、珠江三角 洲的區域圖,並從地理位置、資源、能源、農業、交通等區域要素入手,分析評價四大工業 基地的特點及發展方向等等。 在整個高三複習過程中,把全面打好基礎放在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對這一屆高三學生,地理基礎比較薄弱,我覺得應該先在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上下功夫,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厚實的基礎,就談不上更高層次能力的培養。
二、培養能力,重方法
綜合能力考試題往往以“問題立意”,其試題必然源於教材,卻又高於教材,源於單科知 識,卻又融合各科***或各部分***知識,這就要求各學科的教學要加強聯絡和相互溝通,努力探 索不同學科之間的知識滲透、交叉、整合的途徑,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和綜合運用不同 學科知識,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新的考試模式,強調對學生能力的要求,因此,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高三地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並不意味著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為發明家,對學生能力的培養主要是滲透於平時每節課的教學中。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應該有一個立足點,對於高三學生來說這個"點"可以定位在"理解"這個層次上。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內容,需要學生理解、掌握,這種"理解"的要求是什麼?學生怎樣將這種"理解"表現出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的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地理課的狀況是:教師根據教材內容設計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回答問題基本上是念書。學生沒有對所學內容消化吸收,沒有把所學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表述出來,這並非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解,教學效果亦大打折扣。如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抓住所學知識的關鍵詞和中心思想,並且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這樣就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學會了。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內容分析、解決一些具體問題,理解聯絡實際,這個過程中潛在著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如果能很好地引導和挖掘,學生的學習能力會大大提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材工。在每一部分知識學習前,教師應儘可能介紹針對性的學習方法,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面廣量大,只有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區域地理的複習首先要把握某一區域的地理位置***包括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相對位置***,再進一步研究該區域的自然條件***地形、氣候、河流、植被、自然資源等***、人文狀況***如人口、民族、宗教、工、農業生產部門、佈局、交通、城市等***。在評講試題時,也應講解題方法,如材料題的解題方法,解答跨學科的選擇題的思維步驟可以概括為:認真審題,接受資訊——資訊篩選——聯絡地理有關章節的知識點——運用地理知識進推理——遷移有關知識找出內在聯絡——進行推理解決問題。
解答跨學科綜合問答題或論述題既要開啟思路有話可說,又不必過分展開,回答問題要開門見山地闡明觀點,確定答題的範圍、重點和層次,文字要簡潔、明確、通順,防止“有骨無肉”或“畫蛇添足。教師應該教會學生如何從已定的材料***文字材料、影象材料***中,獲取有用資訊,有效解決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為,最終參加高考的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所以,教師應該把方法教給學生,把思考留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
為了讓教師更好地教會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我校組織教師做了有關這一方面的專門講座,還把有關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印發給每個高三的學生這些對學生,尤其是對像我校這樣檔次的學生大有裨益。
綜合考試強調“遵循教學大綱,又不拘於教學大綱。”並不是說綜合考試是超綱考試,它 所反對的是對大綱知識點的死記硬背,提倡的是對大綱所規定知識的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 因此,目前的中學地理教學應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進行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在此 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聯絡實際,去與其它學科綜合、滲 透。 在基礎知識教學上,應重視基礎知識的及時梳理、歸納、使之系統化,引導學生建立合理的 知識結構。
在培養能力上,應強化學科特點,地理學科的區域性、綜合性特徵,決定了運用 圖表、資料說明問題是地理學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地理試題的設計,要用各種形式的圖表 及文字、資料材料等來表現地理事實、概念或規律,要求合理運用已學的知識、掌握的研究 方法、形成的觀念去闡釋、分析、判斷、評析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 地理現
三、聯絡實際,關注生活,重熱點
高考模式改革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為了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讓學生從課本中走出來,關注生活、關注社會、關注熱點,考試發展方向是趨向學以致用,***目前提出的如研究性學習其目的就是這樣***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理論聯絡實際,避免死讀書,讀死書。
地理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地理學是研究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的一門科學。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和理解整個世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為適應未來的生存和發展打下必要的基礎。
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過去是,現在仍然是地理高考內容的主旋律,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地理時政的新聞報道,把學習地理知識與現實生活、全球發展戰略緊密地聯絡在一起。要求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掌握的研究方法、形成的理念來闡釋、分析、判斷、評價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地理特徵和現實存在的某種地理現象;通過這些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的分析,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 趣,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從中還可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此外,重視地理實踐活動,在高一、高二,教師應多創造條件,而校領導應多多支援,通過野外考察、社會調查、天文觀測、氣象測量、環境檢測、巖體鑑定等活動,增強感性活動,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探究性學習***
在高三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提供了一些與現實生活有關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地區,如環境問題、資源問題、能源問題、人口問題、洪澇災害問題、****偽科學問題、西部大開發問題、臺灣問題、中東問題、巴以地區、克什米爾地區、科索沃***北約轟炸我南使館***、哈瓦拉***南方首腦會議***、俄羅斯車臣問題、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亞太經合組織第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朝鮮問題、20xx年奧運、中國加入WTO、北京申奧、等等。政治、歷史、地理學科滲透的專題研究課還有:***1***中國季風氣候與歷代水利建設;***2***經濟結構戰略調整;***3***經濟一體化與中國加入WTO;***4***環太平洋經濟發展趨勢;***5***國際經濟新秩序;
***6***石油提價對世界經濟的影響;***7***假日經濟;***8***城市化程序與小城鎮化;***9***多極化問題;***10***黃河流域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發展;***11***長江流域經濟發展;***12***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展;***13***維護祖國統一,反對外來勢力侵略等。***還有諸如這些問題是世界和中國正在或已經發生的重大事件,作為高中畢業生,應該對這些問題有一個基本的和正確的認識。高考不迴避熱點問題。
如何學習、研究這些專題呢?教師應引導學生緊扣教材內容,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理解這些問題,學生亦可以有獨特的見解,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有的專題不僅僅侷限於地理學科,還涉及到文科綜合,甚至更多學科的知識。如臺灣問題,可以從花蓮地震入手,複習有關地震和地震分佈知識,再聯絡到臺灣的氣候、地形、河流、自然資源以及經濟等知識,還可以從地理學科延伸出去,如海峽兩岸關係、歷史上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情況等。總之,設計這些專題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串起來、用起來,有利於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也加強了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四、提高效率,重媒體
現代教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新的活力和生機,使得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大提高。地理學科比較側重於巨集觀地研究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以及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係,很多地理現象無法直接觀察到,因此,電教媒體的使用對於地理課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如何使用電教媒體提高高三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呢?關鍵在於依據地理學科的特點,處理好教材、學生、教師等教學過程諸要素之間的關係,使得電教媒體真正為地理教學服務。在高三地理複習中,電教媒體的作用和優勢應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緊扣教材內容,突出重點,化解難點;儘可能多的提供大量資訊材料;幫助學生構建空間概念;有利於表現個別地理要素特徵及相互關係;為師生共同完成訓練題提供方便;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興趣等。
在高三地理課堂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輔助地理教學,課堂教學時間大大節省,課堂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如在複習自然地理部分"地球上的生物、土壤和自然帶"這部分內容時,用電腦多媒體輔助教學,二個課時就較好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學任務。整個課堂教學思路清晰、重點突出、講練結合,從課堂的反饋情況來看,學生對主要學習內容的掌握情況令人滿意。
總之,文科綜合考試模式下的高三地理教學,應突出基礎、強調能力、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範文二
20xx年的高考已經結束,我們對一年的努力充滿了期待,雖然成績尚未揭曉,但回首高考備考的一年,風風雨雨,仍然讓我心情難以平靜。
我們在開學後就結合教研室的有關佈置制定了第一輪的學習方案。結合我校學生基礎差的特點,我採取低要求,低難度,採用小步教學法,每節課講解課本兩節的內容,尤其是對必修課本,基本上是又給學生講了一遍,對每個知識點講完就練習,在課堂上鞏固,不把問題留給學生,不把問題留到課外,避免積少成多。今年的一輪複習花費了六個月的時間,我們把學生應該掌握的二百多個知識點逐一複習到位,摸清了學生的學習情況,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儲備,為第二輪複習打下了基礎。從期中考試和一質測的成績來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今年我的主要做法有
1、優化課堂教學,注重雙基落實
“知識是能力的載體,能力是知識的昇華”沒有知識的積累,能力就成了“無源之水,無土之木”沒有能力,知識就成了死水枯木。能力的高低,歸根結締在於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這就要求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要夯實,對知識點的學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課堂教學中主要做了兩方面:一方面充分利用課本、地圖冊中的各類附圖、插圖、圖表等,把課本的基礎知識落實到圖上,以圖帶文,以文帶圖,實現圖文轉換,以及圖表之間的變化、轉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表象是多變的,本質是不變的,本質即基礎知識的落實。另一方面,構建學科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學科內的綜合能力,理清學科內
的知識的層次脈絡,使之系統化,形成綜合分析比較分類、歸納、演繹、概括推理的能力。例如,用地轉偏向力來分析高空、近地面的風向,全球氣壓帶、風帶的成因,洋流的運動偏向、河流的沖刷情況等,就抓住了“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偏”這個共性特徵,加深了對“地表做水平運動的物體要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發生位置偏移”這句話的理解。
“實踐出真知”教學效果要靠教學實踐來檢驗。在課堂教學上,我注重課堂練習,學生作業,以及單元測試這三個環節,各有所重,又相互聯絡。
加強課堂練習,是強化知識點的途徑。地理課的內容比較瑣碎,一節課中的知識點比較多。因此我在複習時,每講過一個知識點,都給學生準備對應知識點的幾道題,做到相互印證。這樣在考試時,看到題,就會想到和課本上的哪些內容是對應的,也符合了高考題的“材料在課外,答案在課內”的命題特點。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練習是必備的手段,通過練習,讓學生的“腦動起來,口動起來,手動起來”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避免形成“一言堂”“滿堂灌”的複習課模式。
注重作業練習是總結章節內容的途徑。地理教學的章節內容相對比較完善,因此每一節課都應做好初步的總結。我通常把綜合題當成作業佈置,因為綜合題大多與圖形、圖表、材料相連,知識點,隱含的也比較深,通過對綜合的練習、批改,可以及時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對知識查漏補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行單元檢測是培養綜合能力的途徑。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講解與檢測有機結合的原則。檢測題要訓練,逐步培養學生解題的速度,使學生逐漸適應高考。單元檢測的試題既要遵循教學大綱,注重能力型和應用型,又要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科學煌思維能力,跨學科的綜合能力和學科知識的滲透能力。
而地理學科因為它的區域性,差異性特點很鮮明,學科內的綜合更表現在單元綜合,如“大氣環境”這個單元牽涉到的內容就很多,大氣的分層,熱力狀況,運動形式,大氣環流,氣候,氣象災害,環境保護等內容較多,聯貫性很強,那麼在單元測試中就儘量選用至少和兩方面有聯絡的考題,讓學生能夠初步形成綜合的意識,進而想到該怎樣把它們聯絡起來,共同分析一個問題。
2、做好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有掌握了最佳的學習方法,才能使他們的學習具有持續性,並能受益終生。我在學習中主要採用引導學生提問的方法和引導學生反思。
引導學生提問。不僅是在學習中提出教材內容中的問題,也鼓勵學生自己給自己主動的提問題,從而啟發思維方式,使問題得以解決。如,我們在講到氣溫的日變化規律時談到“白天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兩點,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時,有的同學就提出為什麼高溫沒有出現在12點,低溫不是出現在晚上零點。我就引導學生提出問題:①地球上的熱量來源是什麼?②大氣的直接熱源是什麼?③晚上大氣和地面之間的熱量傳輸怎樣進行?
這三個問題都是大氣熱力作用中的基本知識點,聯絡到一塊兒就明白了。太陽是地表的熱源,而大氣的熱源是地面,從太陽輻射到大氣增溫有個傳輸過程,所以高溫出現在午後兩點,而晚上,大氣逆輻射向地面傳熱,到了日出前後大氣逆輻射最弱,大氣溫度達到最低。通過引導學生提問,讓學生掌握了分析問題的角度、方法和過程。
引導學生反思。“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有經過思考加工,才能真正的理解,把知識變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複習過程中,我很注重思考這個環節,每一章節都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時間來思考,任何事物都要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另外,讓學生參考目錄,思考章節內容;讓學生看著地圖或圖表,聯絡有關的知識,甚至是一個詞語,也要多方面反思。
如由“方向”就可以聯想到地圖上的方向、經、緯度的方向、地球的自轉方向、公轉方向、晨昏線方向、氣旋、反氣旋方向、季風的方向、洋流的方向、工業佈局時方向等等,通過不斷的思考,倡導學生在反思中總結,在總結中反思,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將有利於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有利於學生迅速形成總結歸納能力和邏輯揄能力,也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第一輪複習的較好做法總結
1,立足課堂主陣地,把課本內容複習到位,掃清知識死角。
2課堂練習一對一進行,講練結合,既記住了知識,又加強了應用。
3單元練習每章不少,結合學校考試和學科自考,及時檢查了學生的掌握情況。
4課外的合作學習進展良好,十套試卷的練習在質測前加強了學生的做題能力,同時開闊了視野。
不足;
1對世界地理部分複習過於簡略***時間緊迫***區域特徵不夠細化,初高中的銜接做的不好。
2學生作業的檢查批改應該更加具體,對目標生儘量面批面改。 3單元考試後應該讓學生自己做好總結,
經過第一輪複習,學生已經掌握了地理學科的基本知識,並初步形成了知識網路,具備一定的學科技能。第二輪複習重點是進行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使所學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條理化,提高對地理事物發展規律和內在聯絡的分析能力。
今年,我校的二輪複習從二月一號開始,至二質測前結束,總計八週時間,我們安排的專題內容主要有:知識方面,地球地圖,區域分析,區位分析,自然環境要素的特徵,能力方面有區域定位,地理計算,選擇題的方法,地理規律原理的分析應用。
在知識專題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內容進行了取捨,主要針對第一輪複習中發現的薄弱知識點進行鞏固完善查漏補缺,加強針對性的強化訓練,以彌補缺陷。技能型的專題是近年高考中的主要題型,空間定位,資訊提取結合平常的練習進行,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進行了專題複習。
高考既是對所學知識與技能的考察,也是對心理素養的考驗,二輪複習中還應注意心理素質的培養。針對此時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堅定信念,分析反省自己,合理把握高度和難度,恰當安排複習時間,克服考前疲勞。
二輪複習中好的做法有:
1對學校統一發的資料進行了大膽的取捨,為學生節約了寶貴的時間。
2進行了專題總結,根據我們學生的學習情況,編寫學案,更有效的解決了問題。
3對資訊卷先選後做,及時張貼,減輕學生負擔
4考前採用目錄複習法,把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迴歸課本,構建知識聯絡
不足:
1複習計劃預留餘地不夠,最後的試題講評進行速度較快,一些學生跟不上。
2對於選擇題,考前大量的模擬試題拔高了學生對高考難度的期望,學生適應了中等以上題目,簡單題反而不敢相信,不敢用常規方法做。
3學生在做分析題時,語言表達能力較差,沒有得到明顯改變。 高考試題難度越來越小,但對能力的要求在逐漸提高,我們可以看到一些題目已經與學科知識聯絡不大,完全是在考察應考能力,學科教學必需考慮從教知識向教能力轉變,才能適應新形勢下的高考。
>>>下頁還有更多
- 高考地理教學工作總結
- 關於奇妙的數學王國手抄報格式樣板
- 男性前列腺炎怎麼治療好
- 高一關於新學期黑板報內容圖片
- 南京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精選題及答案
- 創意霸氣押韻銷售團隊口號
- 練辦公室瑜伽有沒有減肥效果
- 弘揚雷鋒精神手抄報圖片
- 小學生防溺水安全資料
- 小學體育三年級教學反思
- 高三創意勵志黑板報版面
- 文明美德伴我成長優秀演講稿
- 大學生企業實習報告
- 有關誠信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 蛋黃焗南瓜怎麼做
- 畜牧養殖學習心得體會範文_畜牧養殖學習培訓總結
- 貓的最長壽命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取名
- 蛋糕店開業經典廣告詞
- 夏季可以解暑的食物有哪些
- 康熙字典五行屬金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木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水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火的字
- 康熙字典五行屬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