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面向社會發布了《》,以拋磚引玉,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文字,從而集思廣益,通過公開討論形成共識,推進具有實質性的高考制度改革和教育體制改革。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我國高考考試製度改革的基本方案上述目標模式的真正實現,有賴相應的社會環境和制度條件,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理想。
作為過渡模式,現實的高考改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考試科目多軌化目前的高考改革集中在考試科目的改革上,形成目前以3+X 為主的不同模式。這一模式的基本問題,是將學生分為文、理兩類進行識別和選拔。以一張考卷考所有人的評價過於粗疏,難以按照不同型別高校的需要、不同學科的特點,更加有效地識別、選拔不同型別的人才。建議按照高校分類管理的概念,將高校劃分為研究型大學、地方性高校和高職院校三大類,再分為文科、理科、工程技術科、生物和醫學科、藝術和體育科等不同科類,確定不同的考試科目和內容難度,形成能夠適應不同學生需要的多種“套餐”。
2、考試內容以能力水平測試為主現行的高考內容,基本是知識水平測試,其特點是考題緊扣“大綱”,以記憶性知識和解題技巧為主,可以通過強化訓練的方式提高成績。它引導和強化了中學教育中死記硬背、題海大戰之類的應試訓練,不僅難以為學生“減負”,也難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世界各國的選拔性考試,以美國的SAT、GRE為例,主要是能力水平考試,測試學生更為基本的分析、判斷、邏輯思維等能力,是一種更為科學、基本的評價。我國的公務員考試,也已完成由知識水平考試到能力水平考試的轉變。需要確定高考內容改革的這一方向,逐漸增加能力試題的比重***例如每年增加10%***,目前,在高考中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能力水平測試題,在內容設計上把考察基礎知識和能力水平、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起來,並以此來改變整個基礎教育中應試教育的傾向。
3、改變“一考定終身”以一次性高考成績作為學生改變命運的評價,其弊病和侷限性顯而易見。近年來實行的春季高考,是改變這一弊端的有效嘗試;但由於參加春季高考的高校太少,成績與夏季高考不通用,成為高職院校的高考,而失去吸引力和逐漸萎縮。增加高考次數的改革,首先是強化春季高考,增加高校的數量和提高招生層次,使之成為與夏季高考同樣規格和分量的考試,從而使學生獲得兩次高考機會,擇優選報高校。考試多次化的另外一個思路,是某些科目實行社會化考試。英語可首先實行社會化考試,由專門機構每年設立若干次考試,考生提供個人的最高英語成績作為高考成績。4、探索綜合素質評價由於一次性的書面考試無法全面反映學生的實際狀態,因而必須改變以高考分數作為惟一標準的評價方式,將學生的高中成績和綜合素質作為重要參考。綜合評價可以包括學生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學生成長記錄、教師評語記錄、實踐活動記錄、社會公益活動記錄、體育與文藝活動記錄等資料。此外,還可通過高校對考生的面試進行評價。
中國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
***1***保留高考,增加平時考試。高考制度不合理之一在於它“一考定終身”制度,無形的給廣大考生增加了不少壓力。那麼各省市可以在高三一年裡增加幾次全省範圍內的考試,這些考試的成績都記錄在案,最後與高考成績加權平均,作為高校錄取的依據。
***2***強化自主招生。其實自主招生這一形式本人認為還是非常好的,只是目前自主招生存在著“不公開”的弊端,致使這種方式有失公平性。國家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加大擁有自主招生權的學校個數,同時專門設立一個監管自主招生的部門***可以隸屬教育部***,並且不同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試時間錯開,讓每一位考生都有多個參加自主招生考試的機會。
***3***改變高考科目的設定。目前大部分地區高考採用的是“3+X”的形式,即語文,數學和外語必考,然後是理綜***理化生***或文綜***史地政***任選一組。雖然考生有自主選擇文科還是理科,但是這種“自主”有著極大的限制。以後的高考可以這樣,語數外三門任然必考,然後從理化生和史地政六門課中任選三門***文理可以混選***,這樣就可以避免某些考生學習理科但是歷史很好,卻無從發揮的窘境。
中國高考制度改革的現實意義
一、科學選拔人才。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是使每個人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但在當代中國,高考的本質遠遠超出了考試甚至是教育本身。改革開放30年,我國教育事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現了免費義務教育;二是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比較兩組資料:去年1050萬人報名參加高考,錄取近600萬人;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570萬人參加高考僅錄取20萬人。高考已經由淘汰型的“考你不行”發展到了適應性的“考你行”。每個人受教育的年限、環境、家庭等各方面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興趣、愛好、個性以及職業理想也是不相同的,通過考試的方法把你的長處考出來,看你最適合幹什麼,也是教育以人為本的表現。
建設人力資源強國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高考要適應社會對以人為本、注重個性特長的選拔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深化考試內容、形式的改革,根據不同型別、不同層次的教育差異性需求,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立交橋”,促進人的選擇性、多樣性、全面化的發展。
二、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高考制度改革,是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指揮棒。改革縱橫交錯,從堅持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起步,試行學區制和九年一貫對口招生,到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再到加快推進職業院校分類招考或註冊入學,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於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的綜合評價多元錄取機制,探索全國統考減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考試指揮棒揮向減負、減壓力,為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提供空間。是拓寬終身學習通道的推手。改革將在試行普通高校、高職院校、成人高校之間學分轉換方面邁出新步。待系列配套政策跟進後,有望搭建起人才成長的“立交橋”,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使我們的教育更好地滿足人民的需求、社會的需要。
三、維護社會公平。
高考之所以被社會和老百姓關注,一是在當今社會,高考依然是改變人們命運的重要途徑。二是高考是通過實踐反覆證明的,迄今為止最為公平的一個選拔制度,高考分數作為主要的錄取依據,具有相當的合理性。然而現實中,重點高校本地化、農村生源逐漸減少等區域不公平現象仍然存在。
在我國現實的社會誠信制度還不太完善的情況下,教育公正成為衡量社會公平的一個底線,社會民眾對高考改革的公正性、公平性、權威性和規範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考試製度來說,公平是首要價值。如果損害公平,則制度完善就失去了前提。高考改革既不能拿學生的前途及社會穩定來輕易做實驗,也不能等有一天誠信機制健全了再來搞改革。高考只有在健全制度,實行嚴格管理和有效監督這三方面進一步規範和完善,以公平、公正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社會才會接受,民眾才能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