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春節吃什麼

  眾所周知中國是以個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國家,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也逐漸的出現了古代和現代的區別,你知道古代春節吃的食物嗎?下面小編就告訴你古代春節吃的食物,一起看看吧!

  古代春節吃的食物

  雞——古人眼裡過年位居第一的吉祥菜餚

  中國目前過年食俗,基本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形成或出現雛形的。如今人們過年時必吃雞,便是受魏晉人過新年習俗的影響。一直到今天,人們都把雞放在節日食品首位,年節供應品順次稱為“雞魚肉蛋”。

  古人過年喜歡討吉利,雞正符合這種消費心理。雞諧音“吉”,過新年時燒只雞,圖的就是這個“吉”字,而且最好燒一隻全雞--整個吉祥。廣東人、香港人過年時則喜歡吃雞翅,或許與人們將雞說成鳳凰有關,取“鳳凰展翅”寓意,在新的一年裡大展鴻圖。

  “五辛盤”——古人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道冷盤

  到隋唐時代,魏晉時期形成的過年食俗被進一步強化。《荊楚歲時記》提到的南朝人過新年餐桌上的常見的“椒柏酒”、“屠蘇酒”、“五辛盤”,均為隋唐人所接受,併發楊光大,特別是“五辛盤”這道菜,在中唐以前,時人過新年時必吃。

  所謂“五辛盤”,就是將大蒜、小蔥、韭菜、蕓薹、胡荽等五種香辛蔬菜,裝在一個盤裡子食用,有點像今天過年餐桌上的素菜冷拼盤。這個拼盤的營養價值,全在於其保健作用。

  唐代名醫孫思邈在《食忌》中說,“正月之節,食五辛以闢癘氣。”他在《養生訣》中也稱,“元旦取五辛食之,令人開五臟,去伏熱。”過年時,正值寒盡春來的時節,氣溫仍較低,人們極容易患感冒生病,而這五種蔬菜都有疏通髒氣、發散表汗的功效,能起到預防時疫流感的作用。所以,正月初一吃五辛盤在隋唐時特別流行,是少不了的一道冷菜。

  “屠蘇”“椒柏”——古人過年最青睞的兩種佳釀

  宋代,人們的過年食俗與隋唐並無多大變化,但宋代城裡人過年時的消費形式出現了新風尚。這種新風尚,就是現代流行的過年“下館子”,喜歡在飯店吃年夜飯。

  宋代過年的喝酒之風大概是歷朝中最濃的,時人即使再窮,過新年也要有酒喝。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卷一***“正月”條有這樣的文字: “家家飲宴,笑語喧譁”。宋代把酒當飲料來喝,故將喝酒稱為“飲酒”,當然這種酒不會是高濃度的白酒,而是酒精含量較低的屠蘇酒飲,“世俗皆飲屠蘇酒,自幼及長”。

  屠蘇酒,是中國過年時喝的最多的一種酒,它實是一種藥酒,可防治瘟疫。南朝梁人沈約《俗說》中稱,“屠蘇,草菴之名,昔有人居草菴之中,每歲除夜遺閭里藥一劑,令井中浸之,至元旦取水置於酒尊,閤家飲之,不病瘟疫。今人有得其方者,亦不知其人姓名,但名屠蘇而已。”正月初一喝屠蘇酒風俗,就是在魏晉時期形成的。

  現代春節吃的食物

  1.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麵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擀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裡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後開始用 案板擀麵,才逐漸有了長面、短 面、乾麵、素面、葷面、掛麵……

  2.餛飩: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 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

  3.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

  4.餃子: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 ,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春節吃年夜飯的風俗禁忌

  年夜飯也叫“團圓飯”“閤家歡”,是一年中的最後一頓飯,全家圍坐在一起共進晚餐,辭舊歲。年夜飯的菜餚繁簡是以自家的經濟條件而定的,但仍有較為固定的套子和路數,如按尊長老幼入座,不能說不吉利的話語,不準打罵孩子等等。

  在菜餚上盡最大努力而使其豐富,寧可將其剩下,為的是取“頓頓有餘”、“年年有餘”的口彩,使人有充足感,預示全年豐衣足食,席間還要多說吉利話,以圖皆大歡喜,值得一提的是,年夜飯的餐桌上都少不了一道魚,年年有“魚”,一年有“餘”,圖個吉祥,圖個喜慶。

  此外,在進餐的程序上、速度上也有些區別,向老人敬酒,全家共賀等。這頓飯是全年吃的時間最長的一頓飯,其目的在於減少守歲的枯燥等候,故而有意延長時間。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年夜飯早已超出了“吃”的範圍,而在於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和關愛。年夜飯既有對即將逝去的舊歲有留戀之情,也有對即將到來的新年懷有希望之意,所以每年的年夜飯是很多家庭的重頭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