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養生的口訣

  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中醫理療是一部很高深的學問,而各種隱諱難記的穴位更是讓人頭大,好在自己比較善於分析和組合,終於利用口訣的形式把它們串在了一起。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一、十二原穴

  五臟及膏肓的十二個原穴。即肺之原太淵,左右各一;心之原大陵,左右各一;脾之原太白,左右各一;腎之原太溪,左右各一;肝之原太沖,左右各一;膏之原鳩尾;肓之原氣海。十二原穴主治五臟六腑的疾病。出《靈樞·九針十二原》。

  二、下合穴

  六腑在下肢足三陽經的合穴,稱為“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下合穴共有6個,其中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於本經,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同位於胃經,三焦的下合穴位於膀胱經。從“合治內腑”的治療原則出發,按疾病所屬內腑的不同,而取其相應的下合穴治療。如胃病取三裡,大腸病取上巨虛等。

  小腸:下巨虛;大腸:上巨虛;三焦:委陽;膀胱:委中;胃:足三裡;膽:陽陵泉。

  三、八會穴

  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所會聚之處的八個腧穴。八會穴首載於《難經》,它與其所屬的八種臟器組織的生理功能有著密切關係,

  並與經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複。如章門為髒之會穴,因五臟皆稟於脾,為脾之募穴;中脘為腑之會穴,因六腑皆稟於胃,為胃之募穴,膻中為氣之會穴,因其為宗氣之所聚,為心包之募穴等。

  在臨床方面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病證,均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髒病取章門,腑病取中脘,各種出血病證取血會膈俞。另外,八會穴還能治療某些熱病。

  八會穴:髒會章門、腑會中脘、氣會膻中、血會膈俞、筋會陽陵泉、脈會太淵、骨會大杼、髓會絕骨***又名懸鐘***。

  四、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脈經氣相通的八個腧穴。均分佈在肘膝以下。因這八個穴是金元時代竇漢卿常用的有效穴位,故又稱竇氏八穴。結合天干、地支、九宮、八卦等應用,稱為飛騰八法和靈龜八法,是一種按時取穴治療疾病的方法。

  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通過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既能治奇經病,又能治正經病。如公孫通衝脈***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血海,通治血病,治療婦科病效著***,故公孫既能治足太陰脾經的病,又能治衝脈的病。

  在臨床上常採取上下相應的配穴法。如公孫配內關治心、胸和胃部疾患;後溪配申脈治目內眥、頸項、耳、肩膊、小腸、膀胱部疾患;臨泣配外關治目外眥、耳後、頰、頸、肩、缺盆、胸膈部疾患;列缺配照海治咽喉、胸膈部疾患。

  五、四總穴歌

  肚腹三裡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六、手足十二針***合谷曲池三裡陽陵內關三陰交***

  主治:①半身不遂②高血壓③癱瘓④痺症

  七、十全大補方

  組方:合谷、曲池、內關、足三裡、陽陵泉、中脘、太沖、三陰交、章門、關元

  主治:心脾兩虛、脾腎兩虛、肝腎兩虛、神經衰弱、久病體弱。

  八、胃家病驗方

  主穴:中脘、足三裡

  組方:上脘、中脘、下脘、氣海、天樞、內關、足三裡

  範圍:胃痛、腹痛、食滯、腹瀉、便祕。

  九、四大系統調節主穴

  血液迴圈系統:內關

  消化系統:承漿、足三裡、中脘

  神經系統:風池、率谷

  免疫系統:大椎、足三裡、合谷

  十、常用配穴

  手顫:少海

  五指不伸:中渚

  指痛:少商

  臂痺:肩髃

  吐血:尺澤

  流涎:地倉

  男蠱女孕:湧泉

  鬼邪妖癲:神門、人中、間使

  冷風溼痺:環跳、陽陵泉

  頭面病:曲池、合谷

  鼻淵:合谷、太沖

  洩瀉:足三裡、內庭、申脈、中脘

  五癇***如五畜叫***:勞宮、湧泉

  心腎不交:神門、太溪

  心力衰竭:內關、膻中

  注:自《雜病穴法歌》《靈光賦》《長桑君天星祕訣歌》《常見病資訊穴一針療法》。

  十一、常見病一針療法

  退熱穴:曲池 胸悶穴:膻中 調心穴:內關 急救穴:人中 神衰穴:臍中

  精神病穴:百會 癔癱穴:湧泉 面癱穴:下關 偏癱穴:率谷 腦缺血穴:風池

  前頭痛穴:中脘 偏頭痛穴:太沖 後頭痛穴:至陰 失眠穴:大陵 失眠2穴:風池

  胃痛穴:中脘 止瀉穴:申脈 腎結石穴:精靈 利尿穴:三陰交 落枕穴:懸鐘

  腕痛穴:太溪 肘痛穴:陰陵泉 腰肌扭傷穴:後溪髖痛穴:合谷 肋痛穴:陽陵泉

  膝痛穴:曲池 踝痛穴:合谷 足跟痛穴:大陵 手麻穴:後溪 催乳穴:湧泉

  上牙痛穴:下關 下牙痛穴:合谷 鼻炎穴:下關 眩暈穴:百會 耳聾穴:聽宮

  耳鳴穴:聽會

  十二、千金十一穴歌

  三裡內庭穴,肚腹中妙訣。

  曲池與合谷,頭面病可徹。

  腰背痛相連,委中崑崙穴。

  胸項如有痛,後溪並列缺。

  環跳與陽陵,膝前兼腋脅。

  可補即留久,當瀉即疏洩。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十三、回陽九針歌

  啞門勞宮三陰交,湧泉太溪中脘接,

  環跳三裡合谷並,此是回陽九針穴。

  十四、禁針穴歌

  腦戶囪會及神庭,玉枕絡卻到承靈,

  顱息角孫承泣穴,神道靈臺膻中明。

  水分神闕會陰上,橫骨氣衝針莫行,

  箕門承筋手五里,三陽絡穴到青靈。

  孕婦不宜針合谷,三陰交內亦通論,

  石門鍼灸應須忌,女子終身孕不成。

  外有云門並鳩尾,缺盆主客深暈生,

  肩井深時亦暈倒,急補三里人還平。

  刺中五臟膽皆死,衝陽血出投幽冥,

  海泉顴髎乳頭上,脊間中髓傴僂形。

  手魚腹陷陰股內,膝髕筋會及腎經,

  腋股之下各三寸,目眶關節皆通評。

  十五、鍼灸取穴要訣

  病在上,取肺大腸經;病在中,取脾胃經;病在下,取肝腎。

  寧失其穴,不失其經,離穴不離經。

  女性養生常用穴位

  第一要穴:天柱穴

  天柱穴就在我們的後頸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後髮際正中線上半寸處約2釐米左右,往兩旁各1.3寸各有1個穴位。

  養生功能:感到疲乏困倦的時候按摩這個位置,可以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功效。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膕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膕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二要穴:膈俞穴

  背過手,可以摸到在肩胛骨和脊椎骨之間凹陷,這個地方就是,而且左右各有一個。

  養生功能:用指壓的話,可以促使血液流通。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

  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膕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膕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三要穴:命門穴

  位於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約與肚臍在同一水平處。用手指按壓時,有強烈的壓痛感。

  養生功能:按摩命門穴能改善性冷感,平衡和回覆性功能,還能有效的延緩衰老、推遲更年期。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督脈起於少腹內,下出會陰部,向後行於脊柱內部,上達項後風府穴,進入腦內,上行巔項,沿前額下行至鼻柱。

  第四要穴:承扶穴

  在臀部橫紋線的中央下方,位於左右臀下臀溝中心點。

  養生功能:這個穴位主導生殖器官的神經從此處經過,經常按壓可以強化陰道的收縮力,中醫也利用刺激這個穴位來治療女性性冷感。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膕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膕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五要穴:腎俞穴強壯腎氣

  腎俞穴:與命門穴的位置持平,就是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左右各一個。

  養生功能:這裡是腎經的主要穴位,經常按壓可以強壯腎氣,增強腎的功能,尤其對月經不調有幫助。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膕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膕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

  第六要穴:中府穴豐胸美體

  中府穴:立正、叉腰站直,用手可以摸到在鎖骨外側下端的三角窩,那裡的中心就是雲門穴,在這個窩的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的地方就是中府穴。

  養生功能:中府穴是肺經上的大穴,經常按摩可以順暢肺的經脈,有豐胸的作用,還可以強化淋巴迴圈,減輕胸悶、肩背痛。並且可兼治脾肺兩髒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是調理內息的一個重要穴位。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向下絡大腸,轉回,沿胃上口過膈肌,屬於肺,由“肺系”橫出向下。

  於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前,沿上臂前側下行至肘橫紋,沿小臂前側的橈側緣入寸口、過大魚際,沿大魚際邊緣出手拇指內側端。

  第七要穴:商陽穴促進新陳代謝

  商陽穴:這個穴位在手上,抬起手,在食指靠拇指的那一側,在指甲角正後方2毫米的地方。

  養生功能:這也是一個調理內息與腸胃的穴道。這個穴位位於大腸經脈上,經常掐一掐這裡,能旺盛大腸經的氣血,調節消化道功能,加快人體新陳代謝,有強壯身體的作用。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沿食指橈側經第1掌骨與第2掌骨間入兩筋間,沿小臂橈側上行至肘外側。

  經上臂後側橈側緣上肩,出肩峰前側上行交會於頭部,下入缺盆絡肺,過膈肌屬於大腸。

  由鎖骨上窩分出支脈1上行頸旁,過面頰入齒槽,轉回出挾口旁,交會於人中部,然後左脈向右、右脈向左上挾鼻孔兩旁接足陽明胃經。

  第八要穴:委中穴

  委中穴:在膕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肌腱與半腱肌肌腱中點。也即是小腿中間關節背後,也就是膝蓋後正中點。

  養生功能:這個穴道主導生殖器官神經延伸到這裡,用手指輕輕撫壓穴位,除了可以緩和緊張情緒,並能很好地消除腰痠背痛的疲勞症狀。

  穴位養生按摩路線:足太陽膀胱經起於內眼角,上行顴部,交會於頭頂。由頭頂分出支脈1至耳上角。

  其主幹***直行脈***由頭頂入內絡於腦、出於項,入肩胛分為兩支下行,主脈1由肩胛內側夾脊旁下行至腰中,入脊旁筋肉絡於腎、屬於膀胱。

  由腰中分出支脈2經夾脊旁過臀部入膕中。主脈2由肩胛內側過肩胛下行至髖關節,沿大腿後外側下行與支脈2會合於膕中,向下過腓腸肌出外踝後側,沿第5跖骨粗隆至足小趾外側,下接足少陰腎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