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無知無慾讀書筆記作文
《道德經》是講“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就闡明“道”是不時變化的。道大無邊無邊,浩瀚無比,又處在不時變化之中,一會兒是這個樣子,一會兒又是另外一個樣子,所以要給它取個名,就是叫“道”這個名字能夠,不叫這個名字,叫另外一個名字也能夠,說到基本,是“無名”。下面是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道德經》讀書筆記2000字
作為中華民族道德經典的最優秀的代表——《道德經》,是“道”的詳細化,她從人與萬物的根源——“道”上論述了道德的規律,指出萬物根源“道”的行為特性就是人類應效法的的道德規律。並且通知人們,作為“道”之子的人,人的很多問題能夠求“道”來處理,詳細辦法就是讓人的思想順“道”而行,用道性換掉人性,這個過程就叫修道。當人的思想契合了“道”時,人生就會自但是然地取得勝利,完成人生的圓滿。
一、客觀契合客觀——無為而無不為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名的“道”,產生了天、地;有了天、地***有名***,又由此產生了人和萬物。由於根源的“道”是隨時隨地都在變化的***連名字都能夠變化***,所以它產生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時變化的,這就請求人要順應這種變化,即客觀要契合客觀,因而人就有了客觀與客觀的問題,人的行為也因而分為兩種∶有為與無為。客觀上自以為是,不思索客觀變化,這就是有為。客觀上沒有個人想法,而是隨客觀的變化而變化,即順應自但是為之,這就是無為。做到無為了,就能無不為。那麼,人能否就能做到無為呢?不能。
人是萬物之靈,原本也是客觀“道”產生的,但是人生來是不契合“道”的,為什麼呢?由於人是個矛盾混合體,其中有私心願望,萬物之靈的這個“靈”被私心願望所限制,並不“靈驗”,不能順應“道”的變化。詳細表現就是客觀認識裡總有個人的一些不自然的東西與客觀不相契合。怎樣辦呢?這就要修道。修道就是協助人去掉不自然的東西,使人契合客觀,使客觀支配客觀,這樣人生坎坷就少,“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即修道修得好的人,做事做人都會變得順利不祥,所以“道”也就是一種人生,“萬事如意修道人”。
那麼,修道怎樣修呢?就是守靜背誦《道德經》。
“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人只要沒有私心願望,才幹守靜,這樣才幹體驗到“道”的微妙,從而順應和契合客觀的變化。有私心願望,就不能守靜,這樣就不能體驗到“道”的微妙,即使體驗到的,也是有限的,這樣人就很難契合客觀的變化,人生旅程就會呈現很多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修道就要修德,沒有個人想法,事事順客觀,這就是“德”,“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人只要去掉了私心願望,才幹放棄個人想法,而能做到事事順應客觀自然。那麼在理想生活中,就可以悲觀自由地處事為人,而到達“無不為”。
二、道性換人性,利益最大化
人生離不開利益,那《道德經》是怎樣對待利益的獲取呢?
經濟學理論認同這樣一個準繩∶人是理性的,人人都會在約束條件下最大化本身的利益。這自身是契合自然的,即契合“道”的。由於“道”的行為特徵就是以最小的資源獲取最大的利益,這隻需研討一下各種生物體的內在設計和它們的代謝運轉及生物圈的散佈就會發現,這種現象比比皆是。但人對最大化本身利益的瞭解常常是願望與爭鬥,這就是人身上最典型的不契合“道”的特徵,即有為的特徵,這在《道德經》的修道體系裡叫“人道”***也叫“人性”***。“反者,道之動”。“道性”就正好相反,是去欲、處下和不爭,曰“不爭而善勝”。由於人生來就是帶著一大堆潛能來到這個世界,潛能發揮的水平深淺決議著生命的質量上下。這些潛能是自然賦予的,人只要契合自然才幹最大水平地發揮潛能,同時也就能取得最大化的本身利益。而契合自然就要消弭願望,就要修德,進步道德程度,所以說提升“道德”是人最大化本身利益的最基本和最有效的行徑。
下面就分離《道德經》詳細地談一談。
三、勝利之道
修道是求“道”來塑造人的勝利天性的過程。人們常說,性格決議命運。修道就是調“道”的能量來描寫本人的內心世界,用道性換掉人性,從而使人的思想和言行與客觀世界相契合。
下面就特地地談一談契合“道”的思想與行為有哪些。
1、“道”的行為就是剛強不屈
“道常無為,而無以為。”“道”平常是不干預任何事情的,一旦要干預就沒有做不到的。闡明“道”做事,事事都是勝利的,由於“道法自然”,沒有哪一件事是不契合自然規律的。“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單獨運轉而不改動,迴圈往復地旋轉而不中止。闡明“道”做事是堅忍不拔、威武不屈的,任何干擾和阻撓都無濟於事,它總是持之以恆地行動下去。所以我們做事就要效法這種肉體,要做正確的事,契合客觀規律的事,要做時就下定一個必勝的決計,“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論遇到什麼艱難都要不屈從,不論他人說什麼,都不要受影響,聚精會神、堅持到底。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意義是,人們所從事的事業,經常是在接近勝利的時分***也是最艱難的時分***失敗的,在完畢時也要和開端時那樣謹慎處之,這樣就不會失敗了。即在最艱難的時分,必需拿出開端時的決計和自信心,想方設法地去剋制艱難,所謂勝利者絕不放棄,放棄者絕不勝利,也就是“強行者有志”,這種質量就是契合“道”的,這種質量就能保證你勝利。
修道就是求“道”協助本人,使本人契合“道”的質量。
2、甘願付出,不求報答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義是,水之所以善是有利萬物生長並不爭功,它處於眾人都不願去的中央,所以最接近大道。為什麼處在眾人都不願去中央還最接近大道呢?由於水原本是乾淨純真的,但為了淨化他物而把本身弄得全是純淨,最後還要流到最低的中央,不再被人注重。所以為了他人而犧牲本人,最後還落到人人都不願去、受輕視的中央,這種“甘願付出,不求報答”的肉體就是“道”的質量,這種質量在《道德經》裡也叫“懦弱”,即永遠把本人個人的私慾放在最懦弱的位置,而把付出放在最強大的中央,《道德經》寫道∶“天下莫懦弱於水,而攻剛強者,莫之能勝。”意義是,天下最懦弱的,莫過於水,用它去攻擊最剛強的,沒有不勝的。在剋制艱難時,水又變成最剛強的。《道德經》就是以水喻“道”,用水的懦弱與頑強來形容“道”的特性。我們人總是強調人要無私貢獻,無私就是私心願望要懦弱,貢獻就是付出的願望與力氣要強大。無私貢獻的肉體就是源於萬物根源的“道”的特性。為什麼那些有著無私貢獻肉體的人做起事來總是會分發出蓬勃朝氣和無量力氣呢?由於他的肉體狀態契合了萬物根源“道”的特性。所以人生要勝利,就必需把“道”的特性***道性***變成本人內在的質量,永遠銘刻要讓本人物超所值,永遠想到本人所做的比本人想得到的要多得多,這樣人永遠就不會離勝利太遠。
道德經讀書筆記摘抄及讀後感賞析:
摘抄: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至柔,能嬰兒乎?修除玄鑑,能毋有疵乎?愛民栝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現代漢語解讀:
我們做到形神合一,而不分離嗎?把氣聚攏柔合一起,能像嬰兒一樣嗎?修煉心中的明鏡,能不能做到沒有任何瑕疵?愛惜百姓讓老百姓活得好,能不用心去治理國家嗎?陰陽變化之間,你還能保持安靜嗎?讓陽光晒遍世界各個角落,能做到毫無痕跡嗎?生養萬物並保護它成長,生養它而不擁有它,使它生長而不去主宰它,這就是深遠的德行。
讀後感賞析:
載:承載。營,中醫學的概念,是液體類的物質基礎,是物質的東西,為周身提供營養。魄是精神層面的東西,古人認為,魂是能夠離開身體的,離不開肉體的叫魄。中醫認為魄藏於肺臟之中。整句話的意思是人體承載的物質與精神這兩樣東西,能不能合在一起不分離呢?
現在生活中,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了,但經驗更豐富,能力更強,於是慾望也就更高了,實際上你的身體已經承載不起這麼高的慾望,這樣造成形神分離。後世人們把這句話用於修練,如練氣功,形神合一。做什麼事,心裡不要想著其他。譬如,吃飯就吃飯,不要聊天。走路就想著走路,不要思考其他東西。
摶,聚合,把東西揉弄成球形。嬰兒是生命的初生狀態,也是最佳狀態,內心純淨。很多人也把這句話當作養生的法則,也是很有道理的。保持一顆童心,這人就會長壽。保持童心讓人年輕。
“修除玄鑑”一詞與佛教的教義異工同曲。佛教禪宗的神秀曾有謁:“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神秀大師是從外在的境界去慢慢進入內心世界,他是以外在來保護內心。六祖慧能大師的謁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他則是直接進入內心世界的境界,直入“一切唯心造”的佛法深理。所以前者是適合鈍根人所入手的,而後者是適合利根人所入手的。
愛民栝國,有版本“愛民治國”。栝,為活字通假。愛護百姓,為百姓好,不與民爭利,這是治理國家的最高境界,領導者制定規劃,不需要用太多的心機。用心治國與用心機治國完全是不同概念,老子強調要用心治國而不用心機去治國。
天門,《山海經》:日月出入之處。又,二月份為天門。莊子: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讀書筆記?
明,陽光。知,知曉。“明白四達”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給人恩惠,不要抱有太多的企圖心,不留痕跡。教育也是如此,不要太多的目的性,或者急功近利,機緣到了,自然會感悟。許多人做了一些好事,待別人好,總是希望別人馬上知道,當著受益人的面說出來,特別強調自己的功勞。這樣做,會給受益人很大壓力,即使你付出了,受益人心裡還是很不爽的。
真正的好事、善事,應該悄悄做,不留痕跡,儘可能不讓受益人知道。如果有這種境界,做公司的領導就了不得了。當老闆如果意識到,你當老闆,是因為上天選中了你,給你的使命就是用你的聰明才智搭建平臺,養活眾生。這樣的話,自信心就不會膨脹。這樣的境界與天之道就接近了,事業就可能做得更大。
自私是人的動物性,從生理學的角度分析,人生下來後都具有所有的動物性。後來人類用了五萬年的時間進化出區別於動物的人性,就是懂得關愛、公平、忠誠。這些的優秀的人類基因儲藏在人的大腦皮層中,代代相傳。但是人類在遺傳優秀的人類基因的同時,其動物性也同樣遺傳,所以聖人沒有天生的,有的人之所以成為聖人,是他控制自己慾望,克服人的動物性的結果。作者:高風清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