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科會計系畢業論文

  在我國會計研究歷史上,按照研究方法可分為規範會計研究即傳統的會計研究和實證會計研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內部控制建設下企業管理會計水平提升思考

  一、內部控制與管理會計概述

  ***一***管理會計

  1958年美國會計學會管理會計委員會將管理會計定義為:管理會計就是運用適當的技術和概念,處理企業經濟資訊,以有助於管理人員制定出合理的、能夠實現經營目標的計劃,以及為達到各專案標所進行的決策。儘管國內關於管理會計的定義目前尚無統一定論,但是對於管理會計“側重於現在和未來的經濟活動,側重於責任中心的部分可供選擇的或特定的經濟活動”[1]中,所表現出的控制、規劃、組織、評價、預測、決策職能,以及通過提供企業內部決策相關性資訊,並參與企業治理來實現管理會計價值的認識基本統一。管理會計早期是基於企業經營管理的實際需要而產生的,因此受到管理科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技術滋養,進而其方法不斷豐富,職能不斷延展,目標不斷提升,從以成本控制為主要功能、以提高企業生產效率為主要目標的執行性管理會計發展到注重預測、決策與責任考評,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目標的決策性管理會計,目前正進入以適應環境變化、支援企業戰略管理為特徵,以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標的戰略管理會計的發展新階段。

  ***二***內部控制

  美國COCO委員會在1992年提出、1994年修改認可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中對內部控制作如下定義: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經理層和其他員工實施的,為經營的效率效果、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相關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標的達成而提供合理保證的過程。包括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資訊與溝通、監督等。2008年5月22日,我國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所頒佈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中規定:內部控制是由企業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和全體員工實施的,旨在實現控制目標的過程。內部控制因加強經濟管理的需要而產生,隨經濟的發展而完善。內部控制最早的提出和應用主要是基於會計控制而形成的,因此早期的內部控制主要著眼於保護財產的安全完整、會計資訊資料的正確可靠,側重於從錢物分管、嚴格手續、加強複核等方面進行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經濟活動的日趨複雜化,內部控制概念亦獲得發展,不再侷限於會計控制範疇,並逐步結構化成若干要素,這一變化促使企業的內部控制建設成為一項需要企業內部多個層級組織乃致外部力量協作保證的系統工程。

  ***三***管理會計依存於內部控制

  現實中我們很難想象一些企業的管理會計高度發展,卻沒有相應地重視和健全內部控制。因為這樣的管理會計,缺乏內部控制為其提供的生存環境。從理論上分析,這種依存關係源自管理會計對會計資訊真實完整性的依賴,還會受到內部控制所提供的企業治理基礎的重大影響。內部控制在合理保證財務報告及相關資訊真實完整過程中,有效地支援了管理會計相關性會計資訊的生成過程,並表現出其支援作用的不可或缺性。作為合法、公允的財務報表形成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的內部控制在提高財務報告可靠性目標中發揮著關鍵性作用。真實完整的財務報告及相關會計資訊和資料,為管理會計進一步加工生成業務相關的成本、盈利以及績效等方面的資料提供了依據或佐證。管理會計資訊的相關性影響資訊價值,但是相關性要以可靠性為前提,當會計資訊質量中的首要特徵及基礎性特徵即可靠性受到挑戰時,相關性的實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另外,管理會計參與管理決策的程度和效果依存於企業治理基礎,且後者表現出對管理會計作用的重大影響。良好的企業治理基礎內在要求管理會計成為公司治理結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公司內外部的利益相關者需要根據管理會計資訊全面瞭解並監督企業管理活動,進而作出相關決策。

  二、從企業內部控制規範“落地”洞察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關係從依存步入耦合

  ***一***我國內部控制規範“落地”概述

  2010年4月26日,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聯合釋出了《企業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包括《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連同此前釋出的《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標誌著適應我國企業實際情況、融合國際先進經驗的中國企業內部控制規範體系建成。為確保企業內控規範體系平穩順利實施,財政部等五部門還制定了相應的實施時間表。這意味著,企業內部控制規範體系自發布實施之日起,還需要在企業完成一項“落地”過程,實現內部控制規範與企業已經形成的控制無縫隙對接。根據我國財政部發布的《我國上市公司2012年實施企業內部控制規範體系情況分析報告》,納入實施範圍的“各實施企業高度重視、嚴格實施,組建工作機構、編制實施方案、梳理業務流程、優化資訊系統、實施自我評價,並配合完成內部控制審計。國內大中企業已經基本完成對照內部控制規範體系梳理其原有控制,進行修補和完善工作,並朝著進一步細化控制措施、使其與企業發展目標和環境相契合的方向邁進”[2]。

  ***二***內控規範“落地”

  增加了內控設計與執行壓力,突出表現為內控資訊披露壓力根據我國財政部2012年2月釋出的《企業內部控制規範體系實施中相關問題解釋第1號》的說明,《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具有強制性,相關配套指引則屬於指導性和示範性檔案。然而,由於《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範》中的規定以原則性要求居多,實質上起到強制約束作用的控制規定主要來自具有解釋與配套功能的應用指引。其中,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由於兼顧了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與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也即涵蓋了內部控制所有重大方面和事項,同時又由於缺乏標準統一的控制缺陷認定標準和嚴格劃一的評價過程基準,從而為擬披露的內部控制資訊生成、加工、整理、反饋等工作增加了許多壓力。“隨著對外披露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企業的日益增加及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縱深發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對企業投資者、債權人及其他利害關係人的經濟決策必將越來越重要,該報告正在和必將成為他們瞭解和監督企業受託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主要依據之一。”[3]這迫使企業“要努力提升內部控制資訊可信度與資訊價值”[3],以滿足內部控制資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

  ***三***會計部門在參與內控設計與執行中實現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的耦合

  在企業內部控制規範“落地”這一特殊事件驅動下,企業會計部門由於其參與內部控制的便利和優勢,常常被賦予內控設計與執行、內控資訊披露壓力的主要承擔者的地位,成為內部控制規範“落地”的主要責任部門,即使企業有專門的內部控制工作委員會,其核心成員亦主要來自會計部門。於是,會計部門的臨時工作職責因為內部控制要“落地”而大幅增加,從內部控制設計、再設計,到內部控制缺陷識別、報告,再到對外披露內部控制資訊,處處都需要會計部門的參與。在內部控制設計過程中,企業會計部門主要基於風險敞口的界定,除了基於合法合規、資產安全、財務報告真實完整目標提出會計控制建議,還可從提高經營效率和效益、促進企業實現發展戰略高度提出改善意見,而後者體現的是管理會計職能。在內部控制執行過程中,企業會計部門通過日常會計稽核、定期財產清查、執行預算管理、接受內外部審計等工作環節獲取內部控制缺陷資訊,並分析其性質和影響,還可“為內部控制過程中實施崗位責任分明的標準化業務處理程式提供理論和方法”[4],並以內部報告等形式向內部審計部門報告資訊,從而發揮管理會計職能。因此,作為管理會計發展依存條件的內部控制,在其規範“落地”後形成的工作壓力,增加了會計參與內部控制的需求,會計部門在參與內部控制“落地”過程中由於其特殊的地位與角色,逐漸發展和強化了其管理會計職能,並形成對內部控制建設的反哺作用。從依存關係到反哺作用,密切了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的聯絡,或可稱之為二者的耦合性。

  三、依託內部控制建設,提升企業管理會計水平的建議

  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在發展中需要互相汲取發展資源與能力,二者密切聯絡,不可分割,必須高度重視和保持企業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的耦合性,決不能顧此失彼。實際上,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這種相互依存、彼此獲取所需發展資源的耦合性有時候會遇到各種挑戰。這裡基於企業治理水平與管理會計專業能力常常構成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發生耦合的主要障礙的判斷,用高與低分別與會計和控制相搭配***高即高水平,低即低水平***,將企業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關係分成四種情形,並提出提升企業管理會計水平的建議。

  ***一***高會計、高控制

  是指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都屬於較高的水平。這種情況在如今優秀的上市公司中尤為多見,此類企業已然具備了本文所主張的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耦合的基礎和特徵。企業應當持續加強公司治理正能量建設,“為適應公司治理內在化,企業有必要在維護商業祕密的前提下向社會公告管理會計資訊,並接受外部監督”[5];應當持續加強管理會計專業能力建設,不斷學習應用先進的管理會計方法,特別是要努力提升企業資訊化、數字化管理水平,以不斷夯實和鞏固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的耦合基礎,保持內部控制建設與管理會計發展的協同效應。

  ***二***高會計、低控制

  是指管理會計高水平,內部控制低水平。這種情況在實務領域基本不可能發生或持續,因為低水平的內部控制無法保證高水平管理會計所需的資訊條件和治理基礎。

  ***三***低會計、高控制

  是指管理會計低水平,內部控制高水平。這種情況常發生在計劃經濟色彩仍然較濃的國企,或股權較集中的股份公司,此類企業急需加強以管理會計人才培養和管理會計方法應用為核心的管理會計專業能力建設,企業治理層也應轉變觀念,居安思危,致力於推動管理會計發展,著手改變管理會計資訊生成和利用環境,以促進其管理會計進步,與內部控制形成有效耦合與協同發展。

  ***四***低會計、低控制

  是指管理會計低水平,內部控制低水平。這種情況常發生在部分中小企業。許多中小企業缺乏有效的企業治理,“對於如何規範化運作缺乏系統認識,不能及時向股東、利益相關者等披露企業的重要資訊”[6]。另外,企業管理會計人才十分匱乏,即使內部控制規範“落地”也無法帶來管理會計需求和會計部門的擔當。為改善管理會計和內部控制現狀,中小企業應著眼於未來發展,積極改善企業治理,著力培養和鍛鍊管理會計人才,以促進管理會計與內部控制在耦合中不斷髮展。

  範文二: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研究

  現階段,人已經逐漸成為置身於市場競爭不可或缺的武器,由此大大推動了人力資源的蓬勃發展。簡單的來說,人力資源是一類能夠創造出價值的資本,因而在其使用的過程當中勢必會有不同的成本產生,在投資支出中會計進行人力資源的計量,由此人力資源會計成本形成。在人力資源會計當中,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是其中的一個基本組成內容,探討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掌握企業人力資源在培訓、辭退、招聘以及使用等相關方面所帶來的成本影響,繼而更好地滿足經濟發展需求。

  一、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模式

  ***一***確認人力資源成本

  具體而言,人力資源成本確認即對人力資源投資成本的相關專案進行確認的一個範圍。根據相關研究學者所賦予的任務,但凡是關係到人力資源使用、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取得、人力資源離職和人力資源使用等方面的投入成本均需要予以反映,作為人力資源會計尤為關鍵的反映物件,人力資源投資依附於人力資源進入企業直至退出企業的時間順序,並且還涉及到投資人力資源的不同目的。大體上可以將該投訴劃分為以下專案:其一,人力資源保障成本;其二,人力資源開發成本;其三,人力資源取得成本;其四,人力資源損失;其五,人力資源維持成本。

  ***二***計量人力資源成本

  當確認人力資源成本專案的基本概念和含義後,則需要選擇適當的計量方法,確定所需的計量基礎,以此量化人力資源成本。按照不同的人力資源成本專案具備的特點,將專案所涉及到的相關費用經過計算相加,也可以直接相加。正是因為與其他物質資源相比,人力資源在投資形式方面有著顯著差異,同時考慮到人力資源成本特點,可以採取重置成本法、歷史成本法和應付成本法等方法。

  二、人力資源成本的構成

  ***一***取得成本

  企業在員工錄用和員工招募中會產生人力資源取得成本,該成本應當由被企業所錄用的員工予以承擔,在員工的服務年限以內進行分期攤銷,具體涉及到招募、選拔、錄用與安置成本。第一,招募成本是由企業用於人力資源招募的間接管理費、直接業務費、預付費用和直接勞務費組成,涉及到招聘洽談會議費、宣傳資料費、臨時場地使用費、廣告費、水電費、代理費和辦公費等。第二,選拔成本即企業為了能夠選擇到所需的員工所發生的一系列費用,包括選拔各個環節諸如面試、評價、調查以及體檢等過程當中產生的於決定是否錄用相關的費用。其三,錄用成本即企業在諸多的應聘人員當中將合格者選拔出來,並且正式將其錄取為企業員工過程當中產生的費用,比如錄用手續費。其四,安置成本即企業把已錄用的員工安排到相應的崗位上而形成的費用,具體包括為安置錄用員工產生的交通費用、行政管理費用和臨時生活費用等。

  ***二***開發成本

  人力資源開發成本指的是企業對已經錄用的員工開展崗位培訓,使這些新員工能夠進一步的熟悉和了解企業,繼而真正達到所應聘崗位所需的能力亦或是提高其技能水平所形成的費用,比如脫產培訓成本、上崗前培訓成本等。第一,脫產培訓成本即企業按照工作需求與生產需要,准許員工離開工作崗位進行長時間或者短時間培訓所產生的費用。第二,上崗前培訓成本又被稱之為定向成本,是企業對已錄用員工在其上崗之前進行業務技能、業務知識、企業文化、思想政治、制度規章等教育而產生的一系列支出。

  ***三***使用成本

  企業的人力資源使用成本指的是為了恢復員工或者補償員工在工作中腦力消耗、體力消耗所間接、直接向勞動人員支付的相關費用。具體包括調劑成本、維持成本與獎勵成本三部分。第一,調劑成本即調劑員工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使員工能夠消除疲勞,使員工隊伍得以穩定,同時吸引外部員工進入企業任職而支出的費用。第二,維持成本即確保人力資源能夠維持自身的勞動力進行生產、再生產所發生的費用,簡單的說也就是勞動報酬,涉及到津貼、工資、年終分紅以及各項福利等。其三,獎勵成本即為了更好的激勵員工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作用,由此對員工的特別貢獻或者超額勞動而給予的獎金,是對企業人力資源主體自身的能力超常支付的補償費用。

  ***四***替代成本

  替代成本指的是企業人力資源重置所作的犧牲,包括為開發替代者或者取得替代者所產生的成本。替代成本具備著職務替代成本與個人替代成本的雙重概念,其中,個人替代成本是採用可以提供一組同等服務的人員將目前企業僱傭的人員代替而產生的成本,是另一個人向企業提供同等服務而產生的替代成本。

  三、人力資源成本會計使用中的常見問題

  ***一***人力資源成本核算及報告非標準化導致資訊失真

  在理論方面,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的相關報告及核算近年來日趨完善,為了能夠進一步滿足會計資訊使用人員對企業人力資源資訊方面的需求,在傳統的財務報表中納入人力資源會計資訊已經達成共識。然而,迄今為止,仍然沒有真正的形成規範或標準,由此給企業管理人員粉飾財務報表,繼而在人力資產方面做文章留下漏洞。

  ***二***相關理論有待完善

  以往人們置身於人力資源價值會計及成本會計方面的研究,人力資源開發成本、人力資源取得成本被列為人力資產,列示於資產負債表中長期資產專案,而人力資源使用成本則是被劃分到當期損益中,對於這一理論相關研究學者已經達成了一致肯定,人力資源成本會計隨之得以逐步完善。即便是在以往的人力資源價值確認方法的前提下相關學者又提出了許多新模式,但是這些模式仍然存在非常之多的缺陷和漏洞,需要進行更深一步的探討與分析,這是現階段人力資源會計的研?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斃枰?】旖餼齙奈侍狻?/p>

  ***三***賬務處理存在弊端

  人力資源無論因何種原因也無論在何時退出企業,也不管是幾個人或者某個人退出企業,此類狀況下所涉及到的會計賬目非常清晰明瞭,在人力資本與人力資產的賬務處理上也相對較為簡單易行,僅僅需要做相反的會計分錄,若退出企業時仍然還有未分攤完的人力資源開發成本與人力資源取得成本,那麼便需要將其列入當期損益中。顯然,就會計核算而言看似不存在任何問題,而實際上問題就在於數額確定方面。一般在人力資源投入的過程中,人們常常根據整體價值進行估算,但是在員工退出企業時則是對個體價值的確定,人力資源個體的價值並非能與群體價值劃等號。由此可見,人力資源會計的實施有著較強的不可操作性。

  四、加強人力資源成本會計運用及推廣的建議

  ***一***深化及創新人力資本理念

  要想將人力資本理念予以深化及創新,就需要從轉變以往傳統的觀念著手。如今,在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方面有兩個思想轉變,首先是將非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源同等看待,並且將兩者均劃分為一類資產。對於該轉變切勿過度糾結於人力資源本身的特性,因為企業每年的人力資本均有顯著差異,並且經常以變動的方式存在,這便使人力資本確定帶有一定的不可操作性及隨意性,所以應當儘可能避免該問題獨闢蹊徑。其次是讓重要的人力資源與普通的人力資源共同參與到企業剩餘價值分配中來。雖然重要人力資源為企業創造出的價值必然遠遠大於普通人力資源,但如果普通人力資源缺位,企業也無法順利運營。

  ***二***加強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核算及報告的規範性

  在人力資源成本核算中,人力資源的開發成本與取得成本實際上屬於本性支出的範疇,因而可以將其劃分到人力資產中,同時在有效的人力資源合同期以內進行分期攤銷。除此之外,人力資源使用成本是收益性支出,所以應當將其當作是當期費用加以處理,這樣就能夠和傳統會計大體上保持同一。其區別就在於,需要對“使用成本”總賬科目加以設定,下設“調劑成本”、“維持成本”和“保障成本”等明細科目。

  ***三***建立健全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理論體系

  在實踐中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無法得以順利應用和推廣的關鍵因素就是相關理論仍然十分稚嫩,在實務中缺乏必要的理論支撐。因此,建立健全的人力資源成本理論體系顯得至關重要。要想使該理論在實務中得到一致認可,則離不開實踐的檢驗,因而在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理論研究中,並非是簡單的理論界使命,同時還需要會計工作者的緊密配合,應當儘快將各個理論分支之間的嫌隙予以摒棄,將完善的人力資源成本會計理論體系塑造起來。

  五、結語

  綜上所述,作為會計學科嶄新的一個分支,人力資源會計是計量以及鑑別人力資源資料的重要會計方法,其主要目標就在於及時的向企業提供人力資源變化的諸多資訊資料,向相關外界人員提供不斷變化的人力資源資訊資料。人力資源會計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就是人力資源成本會計,它不僅是成本會計的專項之一,同時還是人力資源會計的一個重要分支。人力資源成本會計所具備的這種雙重性質對於成本會計內容的健全和完善,對於財務會計體系的豐富和充實,均有著尤為重要的價值。雖然在人力資源成本今後的發展中仍然難以避免的會遇到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理論研究學者及廣大會計工作者應當共同攜手,不斷地創新、改革,從正確的方向引動會計體系的革新,從而推動我國企業乃至國民經濟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