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羊肉泡饃故鄉美食隨筆
家鄉有個名揚三秦的民謠:“乾州有四寶,鍋盔、掛麵、餷酥、豆腐腦”。這乾州就是我們乾縣。
我今天要說的不是吃“四寶”,只是吃和鍋盔有關係的羊肉泡。現在工作了,遠在京城,還會經常想起小時候吃羊肉泡饃的事。
上世紀80年代末期,乾縣出名的泡饃館有三家,分別是回民食堂、康茂食堂,後來添了家四季春。
回民食堂離我家最近,所以去的次數最多。5歲的我要把泡饃吃到嘴裡可沒那麼容易,因為年齡小,找凳子的活就自然交給了我,大人們先在門口等著。有人要問吃飯為什麼要找凳子,其實就和現在乘地鐵搶座位是一回事。食堂吃飯的顧客多,凳子少,搶不上凳子,坐不上桌子,吃不了飯。小孩找凳子有優勢:一來年紀小,吃完的大人願意把小凳交給我;二來大人們好面子,這個事小孩來幹最合適。
依照我的經驗,如果店裡只有我一個小孩,很快就能把凳子湊齊,如果還有其他小孩和我一起找凳子,那我的穩準狠的特點就得發揮到極致,還要用到“湊身先佔位,拉腿不動嘴”等口訣要領。比方說觀察到有人快要走了,但是還沒吃完,我就先湊上去,類似於給其他小朋友表示這個凳子我佔了,如果有人也想湊過來,那麼不好意思直接開口:“叔叔您這碗我幫您洗吧!”明白人一聽就知道咋回事,摸摸我腦袋笑一笑就走了。如果遇到有的小朋友也想說話時,直接先拉住板凳腿,只要人一起身立馬收入懷中。
凳子湊齊了,買牌子***方言類似於飯票***,切肉又是第二關,大人們都在大碗裡掰饃,我自然擔當了切肉的角色,切肉倒不難,難的是每個人要的種類不同,有人要瘦的多點、有人要肥的多點,還有加心肝腸肚的,湊在一起可就讓我不好記啊,為這可沒少挨長輩批評,長輩們指著服務員說你看看人家,一個食堂30多人吃飯,有煮的、有冒的、有單灶的,還有少鹽多辣椒、有不放豆腐香菜的,你問問人家怎麼記住的。
說實話,要把這全記住還真不容易,為此我還專門請教過服務員,她們一語點破門道,她說一桌飯如果是12個人的碗就把他們當成12相,從老鼠開始排一直到豬。個子最小的是老鼠,長得最胖的是豬,話多的機靈的是猴,瀟灑英俊的是馬,忠厚老實的是牛,脾氣暴躁的是虎,等等。然後就好記了,如果是老鼠和雞,一般都比較挑,愛吃瘦肉,不吃香菜,如果是牛了豬了,一般是啥都吃,即使上錯了道個歉也沒什麼事。我的天,這不正是讀貌識人麼?後悔當初沒好好跟服務員學,要不也是優秀的HR了。
說到現在,泡饃還沒端上來呢,記得以前家裡窮,為了省錢都是幾個人要一份肉,煮熟了大家幾個人分,這就更有學問了,牛肉沉底羊肉漂,豬肉中間撈一撈。每次分泡饃時,如果切的是牛肉,那麼大家都願意最後分,如果是羊肉都爭著要第一碗,端到手裡抓緊吃,吃完了再把自己帶的饅頭也泡進去粘粘味道,和今天的鮑翅撈飯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般吃完泡饃的人,不太願意擦嘴或者漱口,目的是讓周圍人知道我今天吃泡饃了,讓別人的羨慕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特別是在那個重男輕女的時代,男孩們回到家中還會讓自己的姐姐妹妹聞聞,彰顯做男人的優越性。女孩們倒也任命,誰讓咱是個丫頭呢!接著去做沒有盡頭的女紅。
回民食堂陪我時間不長,隨著時代進步,人民富足,乾縣泡饃館越開越多,也就不用再搶凳子了。而且服務員們都開始用叫號器了,更加精準的為大家服務,吃完泡饃後大家也自然的漱漱口,誰也不願意留下屬於哪個時代的重口味。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本文作者: 凌瓏 公眾號:大乾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