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勵志的正能量文章

  每一篇讓人勵志的經典文章總能給予我們很多正能量,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加法是一種成長 減法是一種成熟

  凡事總有成敗,人生也不例外,有得失和苦樂。如何做到在得失和苦樂之間收放自如,需要有很強的自我調節能力,但很難做到。也許,當你明白了人生中的加減法這一必然規律,也就明白了生活的真諦。

  相見時難別也難,愛情是這樣;成功難失敗也難,人生更是如此。人生不能沉湎於過去,也不能空待著明天,關鍵在於把握今天,珍惜現在,憐惜眼前的人與事。要做到這些,就要學會並靈活自如地運用人生“加減法”,加點情愛和溫暖,減點仇怨與冷酷,加點真誠與實幹,減點虛偽與空談,人生,才會一如春花秋月,有情有意;才會一如秋果滿枝,事有所成。

  時間,真如流水,一去不返。人生也是如此,失去就不會再來,青春年少不會重回。但,如果人生只有初相見,就不會有愛情的五味雜陳,也不能品嚐相聚的歡笑與離別的苦淚;如果,人生只有順境,就不能領略人生的起起落落,感慨生命的精彩與無奈。

  人生想做的事太多,人的目標太高,人的期許太過美好。可人的一生又有多少能心想事成,如願以償?因而感到壓力大、苦悶、焦慮和心傷。或許,你越是孜孜以求,越是離你越遠;越是培加珍惜,越是離你而去;越是加倍追求,目標越是時隱時現。

  電腦都有退出鍵,何況人乎?由此可見,學會運用人生的加減法,對於人生的進退自如,人生的成敗利鈍,是很有好處與用處的。人生加點夢想,減點欲壑,就會飛得更高;加點堅毅果敢,減點患得患失,就會永往直前,一無反顧;加點反思自省,減點盲目盲從,就會不斷進步,不斷成長;加點溫暖與情愛,減點冷落與仇視,人生才會有精彩、有情趣,生活才會有滋有味。

  人生失意十有八九,這是自古的道理。沒有人可以不歷盡磨難,就輕易到達成功的峰頂。在這塵世上,要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一個有所作為之人,就必須學會運用人生的加減法,懂得什麼時候該堅持不渝,什麼時候該毅然決然地捨棄。要在人生這個資料庫中,明白又正確無誤地知道,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加些什麼?減些什麼?也許,人生才會充滿活力,生機盎然。

  人生的加法與減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謂存乎於心,用之於自然而然。也會因人、因事,或者是所處的環境與地位而有所改變。夢想如果不能實現,誰都會感到沮喪與失望,這種情況下,人就會迷失方向,甚至於讓自己陷入悲傷的泥潭,而無法自拔。這時就要用加法,給自己加上自信心,百折不撓的氣節和敢於直面失敗困難的勇氣,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只不過是從頭再來”,重新創造自己的成功與輝煌。

  當情緣已盡,愛已遠走,這時候就要用減法,減去痛苦與絕望,減去傷心與仇恨,減去苦苦追問與糾纏,減去無奈與抱憾。給予曾經美好如花的愛、一個飄落的空間與過程,給曾經約定一生,動了心絃的人、一個輕輕又深情的祝福,就算含著淚,也要輕輕說聲再見,真情送別,至少,讓自己還能有一個美好如初相見的追憶。

  人在旅途,坎坷崎嶇。人生在世,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人與事,事與願違的事也會時常有發生。委曲與失敗也會如影隨形地伴在左右,做人多的是左右為難,少的是左右逢源。因而,學會自如運用人生的加法與減法,就尤為關鍵。因為,用歡笑和淚水澆灌出的人生花朵最燦爛,歷盡艱辛與坎坷走出的大道更堅實平坦,飽嘗心酸與失敗的成功最是動人心魄,曾經滄海的愛情才更讓人倍加珍惜。

  人生的加法,給我們加入智慧的光芒,加入品格的力量,加入財富的積累,加入親情的溫馨,使人生更加豐盈;而人生的減法,為我們減去多餘的物質,減去奢侈的慾望,減去心靈的負擔,減去環境的紛擾,使人生更健康。因此,加法是一種成長,減法是一種成熟。它們是生命中的兩個輪子,不可或缺,一個是“兼濟天下”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一個是“順乎自然”的內在修養和自我完善。加法減法並用,兩個輪子齊轉,生命之旅才會風光無限。

  :一個人的人生都有兩條路

  一個人的人生都有兩條路,一條用心走,叫做夢想;一條用腳走,叫做現實。心走得太慢,現實會蒼白;腳走得太慢,夢不會高飛。人生的精彩,總是心走得很美,而與腳步能合一。

  忍讓,第一次叫氣度,第二次是寬容,第三次就變成了軟弱。

  只要別人和你在一起,你讓別人感覺很舒服,你必成大業!

  學著看淡一些人和事物,這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生命不是一場賽跑,而是一次旅行。比賽在乎終點,而旅行在乎沿途風景,好心情才會有好風景。

  生命太短暫,哪有時間遺憾,一分鐘都不要留給那些讓你不快的人或事。若不是終點,請微笑一直向前!

  誤解的本質:被誤解的人一點兒都不吃虧,誤解別人的人,是他喪失了機會!

  不要因為暫時的得到而失去未來的擁有,靠犧牲別人得到的更不會長久。沒辦法,這是天道。

  人生,總有太多期待一直失望,總有太多夢想一直落空,總有太多言語無人可訴。其實,有些事,輕輕放下,未必不是輕鬆;有些人,深深記住,未必不是幸福;有些痛,淡淡看開,未必不是歷練。坎坷路途,給身邊一份溫暖;風雨人生,給自己一個微笑。生活,就是把快樂裝在心中,然後,靜靜融化,慢慢擴散。

  這個世界不是所有的人都懂你,被不懂的人誤解無須爭辯,我們選擇沉默;有時被最愛的人誤解,我們難過到不想爭辯,也只有選擇沉默。生命中往往有很多無言以對的時刻。不是所有的是非都能辯明,不是所有的糾葛都能理清,有時沉默就是我們最好的回答和詮釋。

  :生命的路上

  生命是在一次次的突圍中再生的。每一個太陽的升起又落下,都是人衝破自我的一種催促。陽光下,你容貌是這樣的,到了月色裡,你已是另一個嶄新的自己。

  人的一生也不可能順順利利,總會遇到一些風風雨雨。要經歷風雨,就必須把自己磨練成一個對待困難不折不撓的強者,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沒有人會甘於做弱者,讓生命流失在無聲的歲月間。

  生命的路上,耐心使你獲得力量,耐心使你認清方向;耐心使你坦途疾進,耐心使你少遭波浪。尋著古往今來的路,在耐心的幫助下看生活。讓我們手握耐心給我們的耐得寂寞的意志和品質,腳踩耐心給我們的超出凡俗的雄心壯志,載著耐心給我們的永不服輸的信念,向生活中的成功,出發吧!

  人生就像一場長途旅行,在這場旅行中,我們都會遇到很多人事,會遇到美麗的風景,會遇到很多想要或者不想要的東西,譬如鮮花美酒和掌聲,譬如沮喪抑鬱和絕望。貪心的人總想把所有的東西都據為己有,從不會想到,東西太多自己是否能拿得動。豁達的人總是選擇自己最需要的東西,簡單快樂才是好滋味。

  人的平庸,多數不是因為自身能力不夠,而是因為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沒有激發自己的潛能,在平淡機械的生活中埋沒了自己。不要總羨慕別人頭上的光環,其實你也有能力給自己戴上美麗的花冠。

  :別再說謊,你不是很忙

  愛麗絲·門羅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以前,很多人只知道《愛麗絲漫遊記》裡的那個小姑娘“愛麗絲”,而自從北京時間2013年10月10日19:00以後,大家就都認識了一個叫“愛麗絲”的滿頭銀髮的老女人。

  一個人說的話,真理程度是和他***她***的名氣成正比的,所以很快,愛麗絲·門羅的語錄就傳播開來了。我尤其喜歡她說的這一段:

  “我三十六七歲才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書。而我二十歲時就開始寫作,那時我已結婚,有孩子,做家務。即便在沒有洗衣機之類的家電時,寫作也不成問題。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總能找到時間。”

  人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生活,就總能找到時間。這句話像一個響亮的耳光,羞辱著所有被時間追債的現代人。

  “我太忙了……”、“我沒有辦法……”每一個說出這句話的人,都是在宣佈,自己喪失了對時間的主權。

  難道還有比這更可怕的事嗎?正如我們的肉體是由水、蛋白質、肌肉、骨骼等物質組成的,我們的生命則是由單向度的時間組成的。當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胳膊和腿時,你會向他投去同情的目光,卻不會憐憫自己那因為失控而癱瘓壞死的時間。你有沒有想過,你可能是時間的奴隸,它用一根一米長的鐵鏈拴住你,而你想做的一百件事情,就全部躲在十米以外的地方。你好像永遠也夠不著,你以為你再過五年、再過十年就夠著了,但真相很可能是一直到老死,你都沒夠著過。因為你不是時間的主人。

  這個星球上,彷彿人人都有一份夢想清單。所謂夢想,就像是那十米開外的東西,人們覬覦著它,卻又不砸開那一米的鐵鏈條。有人說:我從下個禮拜起就要開始健身了。有人說:等我賺夠了錢,我就要多陪陪家人了。海子說:從明天起,我要做個幸福的人。

  可是,永遠永遠不要聽人們口頭上的清單;不要以為他們一直唸叨的,就是對他們最重要的。因為,構成一個人的實質,絕對是他的時間,而不是他的語言。當他選擇瞭如何填充他的時間,他就是選擇瞭如何填充他的生命。

  比如,有人問心理醫生李子勳:“我女兒今年2歲,她爸爸經常出差,回來的時候想抱女兒,女兒會說不要爸爸。請問發生這種事情,我如何教育我的女兒?”李子勳回答:“幹嘛要教育孩子,這是父親應該承受的。”

  這位父親把99%的時間給了工作,只留1%的時間給女兒,就必須要承擔這種時間分配的結果。與此同時,他也是在為自己選擇一個身份:他更願意成為一個事業有成的人,而不是一個父親。

  許多人都對家人和子女說過這樣的話:“我辛辛苦苦賺錢,還不是為了你們嗎?”***在這裡我並沒有使用“男人”為主語,因為越來越多在乎事業的女人,也會這樣說。我不想造成性別刻板偏見。***這句話就是個十足的謊言。因為你一定會看到這樣的人寧可把時間花在打牌、喝酒、聚會、玩遊戲這些事上,也不會去陪伴家人。

  時間的重要屬性就是不可逆和排他性。當你選擇了做A,就勢必不能選擇做B。如果一件事情或一個身份對一個人特別重要,那麼他一定會在時間的有限疆域裡劃出一個不可侵犯的地盤,死死捍衛,不容鬆動,在這個地盤之外,再去規劃別的。

  因此,所有對時間的失控,都只是一種表面的彆扭和錯位,深層次的原因,是這個人內心堅固地認同他花掉的時間;他本人就是他的時間。

  “you are what you eat”、“you are what you read”、“you are what you wear”這些看似確鑿的格言,都不過是一個輕鬆好玩的填空遊戲。真正的定義應該是:“you are your time。”

  世間的角色並沒有高低好壞之分,你的時間就是你的角色。喬布斯和宮崎駿把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他們就是認同個人成就高於家庭價值的人。你把所有的空閒時間都花在了吃喝玩樂而不是學習上,那麼你就是一個及時行樂或得過且過的人,就別指望自己突然發憤圖強、也別制訂那些根本不會去實施的計劃了。

  我的幾個朋友在國企裡天天嚷著辭職創業卻沒有任何動靜,是因為他們就是最適合在國企工作的人。我從來抽不出時間運動,是因為我根本就是個體質靜態又短視的不在乎健康的人。我們花掉的每一分鐘,都是由我們的本質和信仰做基礎的。

  愛麗絲·門羅帶大了四個孩子,也寫了牛X的小說;和她類似,村上春樹和斯蒂芬·金在出名之前,都是用下班後、睡覺前的那幾個小時來寫作。他們不用說,時間可為他們證明,他們是誰,什麼對他們重要。

  檢驗一個人的唯一標準,就是看他把時間放在了哪兒。別自欺欺人;當生命走到盡頭,只有時間不會撒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