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癬病人不能吃什麼

  牛皮癬對患者的身心影響很大,在治療的同時,需要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治療,除卻治療外飲食上的護理也不能少,那麼牛皮癬患者的飲食禁忌有哪些?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介紹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歡。

  牛皮癬不能吃的食物:

  1、蔬菜類:如生薑、芫荽、大頭菜、香椿、尖椒等,建議多吃其它蔬菜。

  2、肉食類:如牛肉、驢肉、駱駝肉、狗肉、雞鴨肉及其湯,還有各類海鮮如魚類、螃蟹、蝦等,建議食用豬瘦肉、雞蛋、牛奶等。不要食用熟豬蹄及各種熟肉製品。治療期間禽類、鳥類、獸類、或家畜等不可用,豬肉可以。

  3、調料類:大料、花椒、胡椒、孜然、桂皮、芥末油、辣椒醬、火鍋調料等。

  4、各種酒類***包括白酒、啤酒、葡萄酒***

  5、注意不要經常在飯店吃飯!***因為調料重***

  6、忌喝茶水、綠豆湯。

  以上介紹的就是牛皮癬患者不能吃的食物,專家還建議牛皮癬飲食清淡,多吃新鮮肉類,多吃含纖維,維生素高的其它蔬菜有益幫助。一般不利於面板病的飲食在生活多注意,儘量的去避免。

  牛皮癬定義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炎症性複發性面板疾病,典型皮損為鱗屑性紅斑,多發生於青壯年,春秋冬季易復發或加重,夏季多緩解。臨床治療常常困難、棘手,纏綿難愈,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在中醫古代文獻記載中,銀屑病又被稱為“白疕”、“乾癬”、“松皮癬”、“蛇蝨”、“白殼瘡”等。

  牛皮癬症狀及伴隨症狀

  1. 尋常型銀屑病

  為最常見的一型,多急性發病。典型表現為境界清楚、形狀大小不一的紅斑,周圍有炎性紅暈。稍有浸潤增厚。表面覆蓋多層銀白色鱗屑。鱗屑易於刮脫,刮淨後淡紅髮亮的半透明薄膜,刮破薄膜可見小出血點。皮損好發於頭部、骶部和四肢伸側面。部分患者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癢。

  2. 膿皰型銀屑病

  較少見,分泛髮型和掌跖型。泛發性膿皰型銀屑病是在紅斑上出現群集性淺表的無菌性膿皰,部分可融合成膿湖。全身均可發病。以四肢屈側和皺褶部位多見,口腔黏膜可同時受累。急性發病或突然加重時常伴有寒戰、發熱、關節疼痛、全身不適和白細胞計數增多等全身症狀。多呈週期性發作,在緩解期往往出現尋常型銀屑病皮損。掌跖膿皰病皮損侷限於手足,對稱發生,一般狀況良好,病情頑固,反覆發作

  3. 紅皮病型銀屑病

  又稱銀屑病性剝脫性皮炎,是一種嚴重的銀屑病。常因外用刺激性較強藥物,長期大量應用糖皮質激素,減量過快或突然停藥所致。表現為全身面板瀰漫性潮紅、腫脹和脫屑,伴有發熱、畏寒、不適等全身症狀,淺表淋巴結腫大,白細胞計數增高。

  4. 關節病型銀屑病

  又稱銀屑病性關節炎。銀屑病患者同時發生類風溼性關節炎樣的關節損害,可累及全身大小關節,但以末端指***趾***節間關節病變最具特徵性。受累關節紅腫疼痛,關節周圍面板也常紅腫。關節症狀常與面板症狀同時加重或減輕。血液類風溼因子陰性。

  牛皮癬病因

  根據中醫理論,本病發病外在因素多歸為風、溼、熱、燥、毒邪,內在病因與熱、瘀、燥、虛等相關。

  一、古代醫家看法

  1. 外因致病論

  明代以前的醫家認為本病主要由外因引起,並且以“風”、“寒”、“溼”、“蟲”為主。《聖濟總錄》雲“其病得之風溼客於腠理,搏於氣血,氣血否澀,久則因風溼而變化生蟲,故風多於溼,則為乾癬,但有周郭,皮枯瘙癢,搔之白屑起者是也。”

  2. 內外因共同致病論

  明清時期的醫家多認為本病是由內外因共同作用所致。外因主要為“風毒”、“風”、“熱”、“溼”、“蟲”,內因主要是“血燥”、“血虛”。如《醫宗金鑑》“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固由風邪客面板,亦由血燥難榮外。生於面板,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由風邪客於面板,血燥不能榮養所致。” 又如《外科證治全書》“白疕,一名疕風。面板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間皮厚而莫能搔癢。因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證。多患於血虛體瘦之人。”

  3. 外因合併血燥

  明清時期部分醫家認為本病外由“風邪客於面板",內由“血燥不能榮養”所致。《醫宗金鑑》“白疕之形如疹疥,色白而癢多不快,固由風邪客面板,亦由血燥難榮外。生於面板,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由風邪客於面板,血燥不能榮養所致。”

  4. 外因合併血虛

  清代有些醫家認為本病外因“風溼之邪侵襲毛竅”,內因“血虛不能榮養肌膚”所致,並與秋燥有關。《外科證治全書》“白疕,一名疕風。面板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坼裂,血出痛楚,十指間皮厚而莫能搔癢。因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證。多患於血虛體瘦之人。”

  二、現代醫家看法

  1. 血熱立論

  至近代,通過大量臨床觀察實踐,趙炳南、朱仁康、張作舟等名老中醫提出“血熱”是銀屑病的核心病因病機,並據此開展本病的治療,採取清熱解毒涼血之法。“血分有熱”是銀屑病的主要發病原因,“血熱”病機貫穿銀屑病治療的始終。

  2. 血燥立論

  血分熱毒熾盛,營血虧耗,生風生燥,肌膚失養。因此,銀屑病“血燥”理論也隨“血熱”理論的提出而產生,並採用養血潤燥之法治之。少數可因調治不當,兼感毒邪,風寒化熱,溼邪化燥,以致燥熱成毒,熱毒流竄,入於營血,內侵臟腑,造成氣血兩燔的證候。

  3. 血瘀立論

  伴隨中醫學的活血化瘀理論日益完善,對銀屑病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對於慢性斑塊狀銀屑病,臨床上可見患者患病日久,病情反覆,皮損色黯,浸潤肥厚,舌質紫暗,多有瘀點或瘀斑,脈細緩或弦澀等血瘀證表現。據此,張志禮、莊國康、許銑等面板科專家提出了銀屑病“血瘀”理論,並在治療上採取活血化瘀之法。

  前主流觀點一般認為,發病初期多實證,以後逐漸轉變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發病初期大多為血熱證,以後逐漸轉為血燥證或血瘀證。

  牛皮癬病機

  一、發病

  好發於青壯年,男性多與女性。大多數患者冬季發病或加重,夏季減輕。

  二、病位

  多與肺脾腎相關,可波及其餘臟腑。

  三、病性

  有虛有實,實證熱證多與心肝相關;虛證多與脾腎相關。

  四、病勢

  發病初期多實證,以後逐漸轉變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發病初期大多為血熱證,以後逐漸轉為血燥證或血瘀證。

  牛皮癬病機轉化

  血熱的形成,或因七情內傷,久則化火,導致熱伏營血;或因過食腥發之物,導致脾胃不調,鬱久化熱;或因外邪客於面板,內外相合而發病。血分熱毒熾盛,營血虧耗,生風生燥,肌膚失養。伴隨中醫學的活血化瘀理論日益完善,對銀屑病的認識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尤其是對於慢性斑塊狀銀屑病,臨床上可見患者患病日久,病情反覆,皮損色黯,浸潤肥厚,舌質紫暗,多有瘀點或瘀斑,脈細緩或弦澀等血瘀證表現。

  發病初期為血熱證,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轉化為血燥證或血瘀證。可見血熱既是發病之始,又是病情轉化的關鍵,血分熾盛之毒熱如不及時清解,久之或耗傷營血,以致陰血虧虛,生風化燥而成血燥;或因毒熱煎熬陰血日久,氣血瘀結,以致經脈阻塞而轉為血瘀,此時皮損往往經久不退。提示為促進本病中醫藥療效的進一步提高,臨證應充分重視血熱證銀屑病的治療,必須及時清解血中毒熱,以縮短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