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同吃的中藥有哪些

  相信大家對中藥都不陌生,在我國大部分人會選擇中藥治病、食補或保健。下面小編整理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不能一起吃的中藥

  中藥的食用都不是單一的,每貼藥都是多味中藥混合成的,並且每種疾病的治療藥方都是明確的,不能隨意的亂增減藥物,不然藥效會改變,而藥物治療也會受到影響,嚴重時則會出現藥物中毒等危害。那麼哪些中藥不能一起吃呢?不能在一起吃的中藥非常多,其藥物性質也是複雜的,我們可以按照相關的要求控制好藥物相剋。

  1、配伍禁忌: 前面“配伍”一節中曾原則地提到,在複方配伍中,有些藥物應避免合用。《神農本草經》稱這些藥物之間的關係為“相惡”和“相反”。據《蜀本草》統計,《本經》所載藥物中,相惡的有六十種,而相反的則有十八種。歷代關於配伍禁忌的認識和發展,在古籍中說法並不一致。金元時期概括為“十九畏”和“十八反”,並編成歌訣,現將歌訣內容列舉於下。

  2、十九畏

  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牙硝畏三稜,官桂畏石脂,人蔘畏五靈脂。

  3、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反貝母、瓜萎、半夏、白蘞、白及;藜蘆反人蔘、沙蔘、丹蔘、玄蔘、細辛、芍藥。此後的《本草綱目》及《藥鑑》等書所記,略有出入,但不如十八反、十九畏歌那樣普遍認可和傳播習誦。

  中藥不能和這5類食物一起吃

  1、溫補中藥忌白蘿蔔。人蔘是補氣的,而蘿蔔是行氣、降氣、破氣的,如果蘿蔔和人蔘同時吃,可能會削弱人蔘的補氣功效。其他的溫補類藥物,如西洋參、黨蔘、黃芪、何首烏、熟地等,都與人蔘具有類似的功效,不適合與蘿蔔同服。無論生的還是熟的,蘿蔔都有行氣的作用,要注意避免與補藥合用。此外,具有清熱解毒的綠豆,也會“抵消”人蔘等藥物的補益作用。

  2、養胃中藥“怕”糯米。糯米、肉類、豆類等食物不易消化,正在服用健脾養胃類中藥的人最好少吃,以免增加腸胃負擔,影響病人康復。胃腸功能已經減退的老年人,如果多吃這類食物,往往會導致腸胃不堪重負。

  3、清熱藥躲開辣椒。如果你正在服用大黃、黃連、黃芩等苦寒藥物,或者牡丹皮、黃柏、金銀花、桔梗、桑葉、連翹等寒涼藥物,應避免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例如辣椒、胡椒、咖哩、酒類等,否則會減弱清熱涼血類中藥的療效。

  4、治過敏別吃芒果。如今,即便是在北方的冬天,我們也能買到芒果、荔枝等熱帶水果。這裡要提醒大家,除了海產類、花生等,芒果、荔枝也屬於“發物”,正在服用治療哮喘、皮炎等過敏性疾病中藥的人,最好不要吃這類食物。

  5、溫熱藥最怕冷飲。室外雖然冰天雪地,可在屋內,暖氣、空調已經營造了一個溫暖如春的環境。很多人因此在大冬天還喜歡喝冷飲。這可能使人們的胃腸在不知不覺中變虛。吃太多冰冷食物會讓胃的溫度下降,不利於消化食物。

  喝中藥的飲食禁忌

  1、辛辣類:此類食物多辛熱,有通陽健胃之功效,若過多食用則易生痰動火,散氣耗血,故該類飲食僅適合於寒證疾病者,而不適於陰虛陽亢之體及血證、溫病、痔瘻、癰癤患者等。此類食物包括蔥、蒜、韭菜、生薑、酒、辣椒等。如辣椒屬熱性,若有發熱、便祕、尿短赤、口乾渴、脣燥、咽喉腫痛、鼻衄、舌質紅等熱象者食用,必然會加重“上火”症狀,從而抵消清熱涼血及滋陰藥物的功效,故熱證病人就診中醫不可同食辣椒。

  2、魚腥類:此類食物多為鹹寒而腥之品,且含有異性蛋白,易引起過敏反應,多食易傷脾胃並誘發疾病,故脾胃有病者不宜多吃,尤其是過敏體質者更不可食之。此類食物有黃魚、鯉魚、帶魚、蚌肉、蝦、螃蟹等,而鯉魚、沙丁魚、鯰魚、黃魚、螃蟹、黃泥螺最易引起過敏。魚腥類食物亦屬發物。

  3、發物類:此類食物均為動風生痰助火之品,由於疾病對食物選擇程度的大小不同,其“發”亦有異。此類食物有蘑菇、香蕈、筍、芥菜、南瓜、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等。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患者當禁吃公雞肉、豬頭肉;疔、癤、瘡、癰等面板疾患者,當禁吃香蕈、蘑菇、筍、公雞肉、豬頭肉、母豬肉,否則會加速紅腫、生膿;有腸胃病者禁吃南瓜,因南瓜含有糖分,多吃會產生較多的酸,對胃腸有刺激。鑑此,“發”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有促進疾病惡化之意。

  4、生冷類:此類食物性多寒涼,主要作用為清熱解渴,故適合熱證疾病。但卻易影響胃腸功能,因此虛寒體質者及胃腸病患者,當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