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腹水後有什麼治療方法

  肝腹水對大家來說是比較陌生的肝病。你們知道肝腹水後的治療方法有哪些嗎?下面小編就來告訴你肝腹水後的相關治療,歡迎閱讀。

  肝腹水後的治療方法

  1、藥物治療

  通過休息、限鹽等措施療效不明顯者,應考慮使用利尿劑,促使水鈉排出,減少腹水。常用的有保鉀利尿劑如安體舒通、氨苯喋啶。因為肝腹水的發生與血漿中醛固酮水平有關,而安體舒通能夠競爭性抑制醛固酮對水鈉的瀦留作用,增加腎臟對鈉的排出而起利尿作用,所以常把安體舒通作為首選藥物治療肝腹水。

  排鉀利尿藥有速尿、丁脲胺、利尿酸等,可抑制腎臟對鈉、氯的吸收,同時排出鉀,利尿作用強大,服用30分鐘即產生作用。噻嗪類利尿藥如雙氫克尿塞,為中等強度利尿藥,同時促進鉀排出。利尿劑的應用先小量再逐步加量,先單一用藥再聯合用藥。

  2、排放腹水療法

  通過腹腔穿刺,將腹水放出。為防止併發症發生,以往多采用小量放液,近年研究表明,大量放腹水加靜脈輸注適當劑量白蛋白,治療頑固性肝腹水療效顯著。

  3、自體腹水濃縮靜脈回輸療法

  採用特殊裝置,將腹水抽出後,經處理及濃縮,然後輸給患者。優點是克服了單純放腹水導致蛋白丟失的情況。缺點是多次腹穿,增加感染機會,易出現細菌性腹膜炎等。

  4、腹腔-頸靜脈轉流術

  採用特製裝置,利用腹腔壓力與中心靜脈壓的壓差,使腹水沿管道流入頸靜脈,臨床上用於治療頑固性肝腹水。

  5、胸導管分流術

  肝淋巴液增多是肝腹水產生的原因之一,利用外科手術將胸導管與頸內靜脈吻合,加速了淋巴液的排洩,促進腹水消退。

  6、經頸靜脈肝內體靜脈分流術***TIPSS***

  本方法是利用介入放射技術在肝內建立分流通道,來降低門脈壓力,對於既有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又有頑固性肝腹水的患者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

  7、中醫中藥治療

  對於頑固性腹水可選用瀉下逐水藥,從大便中排出多量的水分,往往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對於有慢性胃腸疾患、嘔血及便血病史、肝昏迷患者,均不宜應用。

  緩解消除肝腹水的方法

  ***1***初次出現腹水或少量腹水者,肝硬化腹水治療注意臥床休息,低鹽飲食***每日食鹽量2~4g***。適當限制水的攝入量***每日入水量約1~1.5L***。肝硬化腹水治療應合理營養,加強保肝治療,經常檢查肝功、腎功及血電解質,對於低蛋白血癥者,適量補充白蛋白、血漿,樣可使部分腹水消退。

  ***2***通過休息、限鹽等措施療效不明顯者,應考慮使用利尿劑,促使水鈉排出,減少腹水。

  ***3***通過腹腔穿刺,將腹水放出。為防止併發症發生,以往多采用小量放液,近年研究表明,肝硬化腹水治療大量放腹水加靜脈輸注適當劑量白蛋白,治療頑固性腹水療效顯著。

  肝腹水的危害

  危害1、由於腹腔內積液,有利於細菌生長,特別是進行腹腔穿刺活放腹水時,更易引起繼發感染,可引起繼發性或原發性腹膜炎。

  危害2、肝腹水形成後由於液體大量滲入腹腔,使血液濃縮,有效迴圈血容量減少,血液黏制度增大,血流緩慢,可引起低血壓或休克,是肝臟血流量減少,加劇肝臟缺血缺氧,加劇肝細胞壞死。

  危害3、由於血漿蛋白,特別是白蛋白和電解質大量隨腹水進入腹腔,使血漿蛋白和電解質降低,引起低蛋白血癥和低鈉、低鉀、低鈣、低鎂等血癥,使血漿膠體和晶體滲透壓降低,又促進腹水的形成,結果形成惡性迴圈,是肝性腦病發生的重要原因。這也是肝腹水的危害。

  危害4、由於腹腔大量積液,使腹壓增高,一方面壓迫腹腔血管,特別是靜脈,是靜脈塌陷,血液迴流障礙,引起靜脈淤血,造成淤血性缺氧,使腸道蠕動功能降低,可引起嚴重腹脹、便祕、胃酸分泌減少,並有利於細菌繁殖,和氨的產生於吸收,加重氨中毒。一方面是膈肌上升,胸腔縮小,胸內壓增高,是肺擴張縮小,通氣量降低,加劇缺氧,同時迴心血量減少,心排血量降低,可使血壓下降。這也是肝腹水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