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的極限灌籃規則詳細解讀

  籃球是一項團體運動,不同的位置就會有不同的作用,每個人各司其職,有進攻,有防守,形成一個完整的攻守體系。極限灌籃是一種另類的籃球運動。但不管是什麼樣的運動,都有著他們相應的規則。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籃球的極限灌籃規則介紹,希望能幫到你。

  籃球的極限灌籃規則

  1、全場28米X15米,其中在籃框下方、罰球線、左右邊底線各有1個蹦床,每個蹦床都是1.5米X3.25米。球場周圍都會用有機玻璃圍起來。

  2、籃圈:水平距離地面3.05米。

  3、每隊5-8人,上場隊員為4人。包括一名傳球者、兩名進攻者和一名終結者。

  4、每場比賽時間為20分鐘,分四節,每節五分鐘,每節結束休息1分鐘,中場休息2分鐘。

  5、扣籃、罰球以及3分線外的進球算3分,其他方式進球都算2分。

  6 、藍色海綿墊和蹦床內無走步和兩次運球。

  7 、蹦床區停留3秒算犯規,無走步犯規。

  8、進攻隊員不能持球在蹦床上連續彈跳。除非在第二次彈跳前要做出灌籃、上籃、跳投、傳球等動作才被允許,否則將轉換球權。

  9 、安全壘***中間蹦床和籃下蹦床之間的區域***、蹦床上不得同時有兩名同隊隊員,防守隊員只能跟著進攻隊員移動但不能發生身體接觸。

  10 、防守方***被稱終結者***只能待持球者在蹦床區域外帶球時進行逼搶。

  11 、防守方不能阻礙進攻方進入蹦床區域。

  12 、防守方籃下的球員進行封阻時,只能在蹦床上直上直下的彈跳,並且不能超過防守時的區域外。

  13 、持球隊員在藍色海綿墊上不能直接跳進籃下的蹦床內起跳扣籃。

  14、球員全場必須身著護具包括有填充物的頭盔和護膝護肘。

  15、3次犯規或兩次技術犯規,球員被罰離場。

  16、沒有帶球撞人以及打手犯規。

  籃球戰術空切技巧

  1、Front Cut【正切】

  正切就是直接切入籃下並使得防守者在自己身後的切入。正切可以是45°也可以是90°。

  2、Wing Backdoor Cut【側翼空切】

  在側翼45°形成大量的掩護,進攻球員通過正面跑動,利用側翼的掩護切入籃下的進攻路線。

  3、Curl Cut【卷切】

  卷切是帶有弧線的切入或切出,通常是繞著一名隊友進行跑動。

  4、Baseline backdoor cut【底線空切】

  利用正面進攻的吸引力,在弱側形成大範圍空擋,利用底線的空隙直切籃下的進攻路線。

  5、Back Cut【反切】

  反切就是向防守者的身後切,空切者可以先做一個迎球跑的假動作,然後迅速切向防守者身後。反切可以是有球側的反切***BBC***,或者弱側的反切***WBC***,或者切後門***back door cut***。

  6、V-Cut【V字切】

  顧名思義就是“V”字型的切入,V字的第一筆要慢***即向內切***,第***要快***即向外切***。當做V切的時候,向內切的時候腳步要穩,意圖要明顯,才有強大的吸引力,然後迅速切向外側目標方向。

  7、L-cut【L切】

  L切就是切入路線呈現“L”型的切入,通常是在油漆區的邊上進行***所以也叫“油漆區切”***。此切入可以是向上切,也可以從翼側切至油漆區區後向下切。切入的腳步要點與V切相近,具有誘敵特質。

  8、Button-hook【扣鉤】

  扣鉤是一個快速的切入後迅速停住,一隻軸心腳朝向球,將防守者卡在身後,然後接隊友傳球背身進攻的跑位方式。安東尼和羅斯這種有投籃和背打能力的球員經常使用這個切入,在中距離得到背打的機會,並且快速的扣鉤可以主動尋找背身物件,呈現以強打弱的態勢,更容易吸引包夾。

  9、Shallow cut【淺切】

  一個在外線的切入,當球員要和另一個運球過來的外線球員換位時,做淺切跑至他騰空的位置。主要作用是利用小範圍的空隙,形成外線短暫的投籃空位。

  10、Deep cut【深切】

  一個從外線切至籃下然後切至另一端的空切。一般作為吸引防守者,造成一側空擋利於單打的跑位。順便嘗試機會。

  打籃球的注意事項

  第一、需要必要的器材來保護重要關鍵部位。籃球比賽對抗十分激烈,因此非常容易出現關節韌帶拉傷和扭傷。所以,在運動前,除了要穿合適的高腰籃球鞋以外,還應該佩戴護踝、護膝,以及護齒等。

  第二、合理的安排運動量。長時間的大運動量不僅會造成身體機能下降和抵抗力下降,而且會妨礙到正常的休息時間。一般來說,每次運動量控制在1小時左右最好。

  第三、掌握合理的打球技術。打籃球的朋友應該注重基本功的訓練。剛開始學的時候可以慢慢來,不要心急。

  第四、切記,打完籃球以後不要喝碳酸飲料。因為,喝碳酸飲料非常容易造成身體的鈣質流失,特別是在剛運動以後。

  第五、打完籃球以後應該迅速擦汗換好衣服。慢慢的走動,等到身體恢復平靜狀態的時候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