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陳式太極拳的鬆活彈抖
陳式太極拳是太極拳門派中起源最早的,練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練陳式太極拳要掌握鬆活彈抖,在學習過程中要注意靈活的變動轉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陳式太極拳的鬆活彈抖
有的人覺得太極拳非常難學,要求太多,是的,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非常多,但是都是有規律可循的,練習起來非常簡單。
“鬆活彈抖”是陳式太極拳近代拳家提出的一個專用術語,有時被人片面用來形容太極拳的發勁功夫。其實細究起來,鬆、活與彈、抖是既對立統一,又有著不同層次與涵義的兩個概念。
陳照奎老師曾經強調:“鬆、活、彈、抖是陳式太極拳的綜合功力,鬆、活是柔化之本,彈抖即發勁之根。四者必須細心揣摩,否則,太極拳功夫終難問津。”
由此可見,陳式太極拳的基礎功夫是鬆與活,彈抖是內氣勁升後發於外在的表現形式。
在陳式太極拳的訓練過程中,鬆與活是指放鬆和靈活兩個階段的入柔程式,及其在推手較技中引進落空的柔化和觸處成圓的變化體現。
彈與抖則是指太極拳柔過氣、剛落點時,勁力發放的情景之說。不但能做到“以剛克柔”、“以剛克硬”、“以剛克懈”,而且能做到“以剛克剛”的效果。
由此可見,鬆活是彈抖的基本條件,彈抖是鬆活的功夫昇華。為此,注重鬆活訓練,是陳式太極拳由鬆入柔、由柔顯活的必經途徑,也是陳式太極拳有意練柔、無心成剛的最佳舉措。
陳式太極拳在我國武術史上已有多年,練陳式太極拳抓住其重點,練習起來得心應手,也會感到身心愉悅。
陳式太極拳的鬆、活與彈、抖功夫,是四種功夫凝聚而成,必須經過長時期不同階段的盤架訓練。此間雖無捷徑可途,卻有一定程式可循。
一、陳式太極拳的放鬆階段
陳式太極拳的一個優秀之處,就是能在運動中,使肌體得到充分和完善的休息與調整。鬆柔圓活的運動形式,正是實現這一特色的奧祕所在。
大家都知道,緊張物體都存在一個趨向,即放鬆態勢,尤其對生物體系來說,放鬆、柔順是充滿活力的體現和要求。可以說鬆柔輕順的效能越好,身體的生命活力越強。能達到出生嬰兒狀態,為養生之大成***道***。
陳式太極拳所要求的放鬆,其中包括意識放鬆和軀體放鬆兩個內容。意識放鬆是前提和關鍵。用陳鑫的話來說:“心中一物無所著,一念無所思,平心靜氣,以待其動”。
軀體放鬆是形式和反映,動作似風擺楊柳,渾身不顯一絲拙力,便是肢體放鬆的原則。思想意識能放鬆到什麼境界,軀體形態的動作也能放鬆到相應的程度。反之,動作鬆柔圓活的熟練協調程度,同樣能促進思想意識的進一步放鬆。
同時,我們還應該清楚地看到,放鬆和緊張是一對相應的感念,思想意識放鬆並不是指大腦意識一片空白的呆滯狀態,而是指拋卻生活中的一切雜念和煩惱,全神貫注於拳藝的情景只中。
軀體放鬆並不是動作上的鬆懈和輕浮,而是除了完成規範的動作所必須的肌肉收縮力外,其餘各部儘可能放鬆。可見,意識上的放鬆和肢體上的放鬆是相輔相成的。
其實,放鬆是人體的一種先天自然狀態,初生嬰兒和玩童時代,周身骨節柔韌,血脈和經絡暢通,肌肉還沒有構成橫氣,也未形成不應有的條件反射和收縮態勢,屬於放鬆狀態。
隨著成長過程和外界環境的必然接觸,尤其是受重力因素的影響,手臂的屈伸抬舉,手的抓拿提放自然形成都需要肌肉收縮產生力量。
為此,較力、標勁等橫氣***肌肉用力時的膨脹力***表現,自然存在與生活實踐中,陳式太極拳訓練則要“返先天”、“返統體”,無異於對多年生活經驗、閱歷和拙力方式的徹底革命。
初練太極拳者,大都是思想緊張,身體僵硬,動作不能圓活柔順。所以練拳勢時必須先從思想鬆靜入手,排除雜念,意靜神安,並由意念引導身體各部位拔長後放鬆,身心坦然,意念又靜入鬆是陳式太極拳放鬆的關鍵所在。
在意念放鬆的前提下,引導軀體各部嚴格按照太極拳規範動作,循規蹈矩地練習。初學拳時對每個動作與手足的方向、角度、位置及其執行路線等都要一絲不苟。
並且嚴格按照身樁端正、虛領頂勁、鬆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鬆胯圓襠、開膝合臏,心氣和橫隔膜同時沉降,氣沉丹田等要求,認真領悟每招每式的動作要領,力求準確無誤。
陳式太極拳講究貴用意***各節段有各節段的意***,尚行氣,戒用力。思想鬆靜無為,意念專注於拳術之中,動作由慢入手,熟練後能快,快而復慢,快慢相間。
動似風擺楊柳,輕似高空行雲,渾身不顯一絲一毫拙力僵勁,肢體鬆而不懈、不空。所用力量僅能抬起手臂即可,使兩臂象掛在肩上一樣,肩同時要有脫掉之感,正如拳論雲:“出手脫肩裡合肘,兩手扶助似水流”。
初學者在盤架訓練中,要注意架子不要放的太低。因為架子太低會導致腿部承受負荷增大,上肢容易不由自主地增加僵硬之勁,來減輕腿部的負重能力,不利於周身放鬆;架子太低還會導致腰腿轉換不靈,也很難調整襠勁的到位程度。
易犯蕩襠之弊病,腰勁很難向下鬆串,更不能使勁力注入腳底。另外,架子太低,套路動作很難做到平整***功力深厚者才能做到***,動作忽高忽低,易犯鑽頂之弊病,是陳式太極拳練習之大忌。
上述之忌,周身不能放鬆,尤其是上肢用力過大,則會導致氣機留滯於胸、肩之內,形成橫氣填胸,氣勁堵塞不能順達,更不能氣沉丹田和腰勁鬆串腳底。
為此,要求盤架訓練過程中,在放鬆的原則下,架子高低要根據自身的身體素質、體力情況和現有的功夫層次而決定。尤其是初學者,架子必須在適當高度的前提下進行練習。
同時,在不失鬆肩垂肘的原則下,手臂儘量開展,步伐能大則大,虛實比例必須在大開大閤中轉換,以利於加強襠勁的調整,促使全身各部位在對拉拔長中得以放鬆。
二、陳式太極拳的靈活階段
陳式太極拳的靈活階段是指由鬆入柔的訓練過程中,注重加強纏絲勁的練習,促使肢體在纏繞中得以放鬆靈活地鍛鍊。纏絲勁是陳式太極拳獨特的訓練方式,能使內氣潛轉收放同肢體螺旋屈伸進退有機結合起來。
一般學者在這一階段,體內氣息尚未充盈,所以,要在腰勁的統領下,重視雙肩和雙胯部位的劃弧轉圈和螺旋運動,驅使四肢屈伸往來的纏絲旋轉。動於靜之內,靜於動之中。
陳式太極拳要求身雖動,意貴靜,神斂則氣順,心靜則體鬆,鬆則容易入柔,柔才能夠靈活。
一般來講,往往我們感受到的我們不一定能深刻理解,而理解了的東西我們則可以更深刻地感受。能在練拳盤架中理解和掌握放鬆狀態,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陳式太極拳“鬆活”運動的無限妙處。
對初學者來說,在明師的引導薰陶下,再經本人細心揣摩,通過思想意識和拳勢動作反覆不斷的強化鬆活訓練,基本上了解和掌握了太極拳鬆活的方式和方法,才算得上入門功夫,而後循規蹈矩,刻苦訓練,才有望登堂入室。
通過內纏外纏的訓練,將太極拳的鬆柔與輕靈積於一身,化掉了一切由後天所養的拙力和僵勁習慣,化生出一種返先天的柔韌性與靈活性極強的旋轉能力。
尤其是通過身體的內旋外轉,五臟六腑同時得以摩蕩,輔助腎氣出入有序互相旋轉傳遞,使身體內部氣息得到轉機,引導周身上下呈現出一片輕靈而沉穩景象。
與此同時,注重內三合***筋與骨合、氣與勁合、勁與神合***的鍛鍊,以加強身體內部氣機的團聚力和潛轉能力,逐步達到上虛、下實、中間靈及外柔內剛的懂勁階段。
由於鬆活訓練,基本上可以掌握內氣潛轉、勁由內換的法則,注重鬆沉靈活地練習,則是陳式太極拳培養體內氣機團聚力的主要手段,以便細心體會和揣摩太極中分一氣旋的理與法。
在完整的太極拳圓圈之中,輾轉虛實須留意,使每個動作在承上啟下之處,要輕、柔、緩、勻。討得圓活無阻,做到輕而不浮,沉而不僵,使體中內氣和內勁活潑而自然、騰然而有序。
其勁隱藏與體內,皆發於心神,內入骨縫循經走脈,外達肌膚螺旋執行,帶動關節、網膜傳遞旋轉,肌肉、韌帶摺疊貫串與纏繞。
鬆於活之內,活於鬆之中。鬆活而沉穩,既是陳式太極拳內氣潛轉與肢體外形纏繞的有機結合,又是有心練柔、無心成剛的最佳措施。此外,鬆活有層次的劃分,每個層次對鬆活的要求也不同。
總的來說,要在“懂勁”的基礎上,鬆而不懈、不空,沉而不滯不僵,輕而不浮不飄,即是陳式太極拳鬆的要義所在。
三、陳式太極拳的蓄髮階段
欲練彈抖,先練蓄髮。所謂蓄髮,是指陳式太極拳運動在訓練柔過氣剛落點的過程中,練氣而化勁,聚柔而剛發,但內氣是催動外形的主要動力,所以,加強內氣充盈練習,則是初學蓄髮的必修之路。
拳論曰:“蓄而後發,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為此,在蓄勁的練習過程中,首先要講究使勁蓄得足,蓄得住。要求肢體具備五弓之能,蓄而後發。
但是,必須做到以腰弓為主體,其餘四弓***四肢***做為輔助,而且,還需要五弓之勁合為一體,開合有序,鬆緊得當,同時蓄髮相變。
太極拳在蓄勁時,通過拳勢中的“虛領頂勁、鬆肩垂肘、涵胸塌腰、束肋合腹、鬆胯圓襠、開膝合臏”,使周身構成“負陰抱陽”之態勢,猶如開弓滿盈,促使肢體做功距離加大,加強其彈性的儲備能力。
同時,要求周身之氣聚集於丹田之中,只待勃發之機,其勁具有一觸即發之勢。此外,勁力除了虛領頂勁外,全身之勁全部向下鬆串,注入腳底,以助腳底之勁上翻傳導。身體的重心在蓄勁時偏於後腿,以便轉換調整。
蓄勁總的要求是上肢虛攏,下盤穩固,中間鬆沉而靈活。
陳式太極拳發勁時,要求在勁力蓄住的前提下,能使體內之勁集中在一點迸發體外,如滿盈弓之箭脫離弦扣,有“中的”入內之能效。其關鍵在於擰腰、扣襠、鬆胯、泛臀、雙腿裡纏、雙足內旋、前腳把、後腳蹬,一氣呵成。
與此同時,以腰旋轉為主要動力,雙肩窩***雲門穴***內氣機潛轉,互相傳遞***通背勁***。同時還要求腰鬆而活,肩順***鬆***而脫,勁力一吐即收,形體一抖即鬆,重心發至左***右***鬆至右***左***四六分成。
尤其在放勁的一瞬間,要有勁力從肢體某一部位鬆抖出來的感覺,決不可產生絲毫的努勁用力現象。
其氣與勁在體內會產生滯呆之意,憋在體內得不到完全地運用與發揮,導致發勁時頭和身體出現一種不應有的震動之狀態,這是勁沒發出去在體內努憋所致,輕者頭暈目眩、樁根不穩,重者鼻口竄血,學練者必須細心揣摩,方能領悟。
若要打對稱勁,要求雙手臂之勁相連而傳遞,出入而有序,雙肩鬆開似脫,同時相吸相系,並相對傳遞,其身法要求旋轉而靈活,主賓得當,陰陽扶承,虛實兼備。
特別注意的是,不可蹲得太低,一旦發勁身體反而站高起來,易犯鑽頂弊病,還會導致氣機上浮,橫氣填胸,勁散而不能聚合和樁根不穩等缺點,學練者不可不知。
為此,要求蓄與發之勢必須保持平整,同時要求在形體外觀上,注後不注前,注催不注領;在內勁方面,注陰不注陽,注入不注出。尤其是在勁發剛落點的一瞬間,要求雙腿如釘在地面上一樣,後腳根決不能離地和挪位,否則,勁散而不聚,練習者必須謹記。
此外,勁力發放出體外後,身體有一種自然還原之能量,猶如弓箭分離後弓弦得以還原之狀。所以在發勁練習過程中,要細心體會,以求蓄髮連續,不可中斷。同時要漸悟勁斷意不斷,意斷神可接的情景。
猶如槍膛內放出了第一顆子彈後,第二顆子彈則可自動上膛的感覺。可見,發勁落點後還得需要蓄勁還原,如不及時還原,勁散而不聚,氣散而不斂,不能做到連蓄連發的效果。
為此,必須明其聚***蓄***、神其用、貴其連、適其發、尚其速,方能得竅。發勁剛落點的要求是:“疾、快、猛、準、狠”。運動如蜻蜓點水,一沾即起,動作象出手如點炮,回手似火燒。
它的總表現為:“動短、意遠、力促、勁長、氣足、疾速、剛猛”。正如拳諺所云:“遠打一丈不為遠,勁發貴在一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