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文學的畢業論文參考例文
漢語言文學作為一門綜合性研究學科,其所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我國傳統的詩詞歌賦、散文小說以及民間俗語、詞語、句法等相關的文學知識。下文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談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歷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設定最普遍的基礎性文科專業之一。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應用型、複合型人才需求的不斷增大,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向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培養的大眾化過渡,對傳統漢語言專業在承擔社會人才培養的功能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戰。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到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的快速發展,正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固有的教育和人才觀念,衝擊著傳統的人文學科的命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發展歷史悠久,是高等院校設定最普遍的基礎性文科專業之一。缺乏鮮明的特色和實用的技能,是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特點。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表現為以下方面的發展變化,體現出時代對本專業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傳統型模式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主要是為適應計劃經濟時代對漢語人才的需要而制定的,比較切合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發展、人才配置方式和市場需求的實際。
漢語言文學專業國家人才培養基地開設課程有:文學概論、寫作、文學作品導讀、現代漢語、古代漢語、邏輯學、語言學概論、現當代文學、古代文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美學、中國古典文獻學、中國學術思想通史、西方哲學概論、高等數學、英美文選、科學概論、史學專題、科研論文閱讀與寫作,共19門。
課程的設定基於培養目標。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培養目標極不明確的專業,它培養的學生所從事的職業,涉及新聞、廣告、出版、廣播、影視、戲劇、文祕、教育、行政***文化宣傳、各級政府***等部門,專業的設定較為寬泛,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物件無法做到精確的定位,課程的安排沒有一個明確的導向。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在課程觀念上,重語言文學輕文章。第二,在課程結構上,重學術輕實踐。第三,在課程內容上,重學科專業輕文化基礎。
傳統知識型人才培養模式,知識的講解傳授成為教學和考試考查主要內容。導致學生高分低能的現象相當嚴重。在市場經濟社會背景下,本專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普遍困難。
學生專業不專,特色不突出,就業競爭能力較差,出現了人才培養模式與社會發展不相適應,課程設定與教學內容不相適應,學生知識結構、能力與素質不相適應,教師素質能力與人才培養定位不相適應等系列問題。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以創新型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顯得尤為必要,優化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迫在眉睫,我們應該探索出一種既能有效解決目前的各種矛盾,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培養出真正合格的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應用型模式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由精英教育階段進入大眾教育階段。在大眾化教育階段,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呈現多樣化的形態,尤其是對具有較強實踐應用能力的人才需求更為迫切。
應用人才,是指培養人才不以學術型、研究型的精英教育為取向,而以適應廣大用人單位實際需要的大眾化教育為取向,面向基層、面向生產第一線,強化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既注重智育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創新型人材,是指培養的人才比技能型應用人才有更“寬”、“專”、“交”的知識結構和更強的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具有勝任某種職業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應用知識進行技術創新和技術開發的能力。致力於培養出既具有紮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又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在行政、教育、新聞出版部門及企事業單位等不同領域從事編輯評論、文祕及文化宣傳工作的漢語言文學創新型應用人才,是目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首要任務。
市場經濟社會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具有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談判、公關、策劃、教學、寫作等活動中,運用美好的、得體的、雄辯的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通過語言能夠進行廣告宣傳和公司企業形象設計等。由此,專業課堂教學中的文學觀念、語言觀念發生了變化。
文學的認知功能、宣傳教育功能在弱化,而潛移默化的心理疏導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等在增強。社會要求通過文學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在人文素養的教學中,培養薰陶人的人品人格、提升人才的審美品位。在專業教學中,語言的符號學性質得到確認,它不再只是工具性的,它更是思想性的。社會對通過語言進行交際的實踐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母語交流溝通的水準要求越來越高。另外,對寫作人才的需求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的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是上承學科研究成果,下接職業技能訓練的中間環節,肩負著吸收學術成果、拓展能力、指導具體實踐、形成職業技能的任務。概言之,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既要有理論的修養做功底,又要在此基礎上實現知識的遷移、職業技能的培養,這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的基本定位。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模式應是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語言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為主的能力型教學模式,遵循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教學規律,設計新的專業教學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改變教學手段,配置相關教學資源。本專業課程體系將以文學類課程為主,語言類、寫作類、實踐類課程具體落實本專業人才的能力培養目標。具體操作方式是:
***一***文學類:著重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根據新的時代要求,改變觀念,以提升人文素質、塑造完美的人、塑造學生完美的人格人品為目標,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使學生對文學的把握從側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的社會歷史轉變為側重理解生動形象的人。課程設定也作相應的調整。
***二***語言類: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的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更注重交際溝通能力。
***三***寫作類:著重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由於社會整體文化水平的提升,迫切需要“筆桿子”,而能說會寫也是畢業生就業最好的標籤。寫作課將以培養學生實踐寫作能力為主,根據學生的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公文寫作、新聞寫作的課程,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祕書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於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
***四***實踐類: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一是專業工作能力層,通過學期論文、課程論文和各類實習讓學生掌握綜合能力;二是創新能力層,通過課外職業實踐活動、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培養學生的工作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根據各個層次的培養目標,實踐教學體系優化應採取的主要措施即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和實踐教學與職業技能鑑定相結合。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在完善和改革教學的基礎上,形成較為清晰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模式,應該面向社會、重視基礎、強化實踐,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能說、能寫、能辦事的高素質應用型中文人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應立足於傳統中文基礎與現代實用中文基礎的有機結合,立足於課堂的拓展和實踐教學的深入展開,立足於立體開放型師資結構的建立。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體現人文精神,對社會、對生活、對人體悟的最直接的載體,它擔當著傳承與提升全民語言與文化素質的重任。該專業的主幹內容是中外的優秀文學文化遺產,它是一個知識系統,更是一種價值譜系,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對自身、他人、集體、民族、國家,乃至對人類的一種認識與社會責任感。漢語言文學專業所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與人有關的工作的,需要廣博的知識、敏銳的觀察力和反應力、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需要寬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態、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夠的合作意識等等。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重心在於學生的人文素養,它的應用性主要體現在對社會觀念與精神取向的影響上,它作用於人的精神層面,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有著實用性專業不可替代的作用。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價值不在於創造可以計量的經濟效益,而在於創造無法用數字統計出來的社會效益。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性”是與“高素質”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不能僅強調與職業技能相關的動手能力,而更應該注重與人的素質相關的專業素養。動手能力的強化,可以使學生快速適應自己的工作,但能否勝任或者是否有發展前景,則要看他的內功和修養。[1]
大學的型別、層次不同,對 社會的功能自然有所差異,漢 語言 文學專業在不同大學也自然有不同的定位,實現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
三、複合型模式
高校是人才的培養基地,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人才的質量直接決定著就業的質量,也決定著學校的社會聲譽。因此,為實現學生的充分就業,高校必須始終堅持從源頭抓起,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學生充分就業的根本來抓;必須根據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趨勢,來適時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教學方式方法,全面實施素質 教育,強化大學生的 實踐能力、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培養,努力打造綜合素質高、能力強的 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確保人才培養質量得以不斷提高,並以此來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水平和質量。
當代社會是一個知識 經濟初現端倪,資訊化和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時代。為了更快地適應這一時代對高層次人才的需要,我國政府及時地調整了高等教育政策,以擴大招生規模的方式淡化高等教育的精英色彩,推進高等教育的大眾化程序,同時在人才使用上採取就業渠道多元化的市場化人才調配方式,這給大學教育理念及人才培養規格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也對高等教育改革帶來了深刻影響。
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當代社會現實和高等教育理念的這些變化無疑對人才培養規格及教育教學改革產生了深刻影響。[2]
***一***當代社會需要一專多能的複合型漢語人才。
隨著就業渠道的多元化,一種 職業定終身的現象恐怕再也不會重新出現了。人才的培養教育必須從傳統的“專才型”向一專多能“複合型”方向 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人才培養目標及課程設定上進行深入研究和調整。在保證學習好本專業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前提下,既要重視類似於講演辯論、新聞 寫作、公文寫作、節目主持、書法 藝術、廣告設計、篆刻剪紙、編輯採訪等與本專業比較接近課程的開設與學習,也要重視其他跨類較大的學科如法律、經濟、旅遊、 計算機、外語等知識的學習,同時對於學有餘力的同學,還要鼓勵他們攻讀第二學位。
***二***當代社會需要精通雙語的高素質應用型漢語人才。
在漢語言文學方面基礎深厚又精通兩門以上外語的人才肯定倍受青睞,這就為我們在制定專業人才培養 計劃時提出了開設類似於“雙語教學”這方面課程的現實要求。
***三***當代社會需要富於創新精神的開拓型漢語人才。
當代社會需要個性特色鮮明的人文精神來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這就要求作為人文學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為我們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的開拓型人才,來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這種創新還包括對 文化載體及傳播媒介的重新認識,因為單一以語言為載體的文化正在被以視像和 網路文化為主的多媒體文化所分割,這就需要我們培養的漢語人才具有整合跨類藝術的才能,它不僅需要創新,而且還需要開拓文化的新局面。那種在文學、影視和網路媒體多棲的創新型人才一定會倍受推崇。因此,人才培養計劃必須增加類似於“影視創作與欣賞”、“部落格教程”等方面課程的比重。
***四***當代社會需要文化底蘊深厚純正的風範型漢語人才。
隨著21世紀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必然需要一大批人文素養深厚、道德品質高尚的風範型人才來引領社會健康發展,這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漢語言文學專業以語言文學為研究物件,是一個傳統的基礎性專業,其本身肩負著兩個責任:一是對本民族語言、文學和文化進行研究和傳承,這方面側重於理論研究;二是使人們能在實際 工作中更好地駕馭語言文字、更好地宣傳民族文化等,這方面則側重於實際應用。隨著社會的發展,隨著市場對人才需求的發展,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功能逐漸傾向於實際應用方面。高校應充分根據自身的實際和社會市場需要,靈活地制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教育教學方式、考核評價體系等,以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內容在注重人文方面的同時,必須有所改變,應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與經濟、科學教育相配合,從而使學生成為既有謀生能力,又有人文素養,講究責任與道德的新型複合型人才。
高校能否調整自己的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規格,為社會提供大量學生和家長認可、企業需要、就業前景良好、創業意識強的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已經成為判斷一所高校是否有社會責任意識的標誌。加強高等院校辦學的社會責任意識,重視對具備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的應用型、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將是各級相關高校貫徹落實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
註釋:
[1]周興華.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性”的當下之思[J].黑龍江高校研究,2008,***01***.
[2]彭松喬.問題與出路——關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漢大學學報,2004,***05***.
篇2
探析漢語言文學專業雙語教學
摘要:漢語言文學開展雙語教學的意義、雙語教學面臨的問題以及思考四個方面進行論述,結合我國基本國情及我國學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現狀的雙語教學模式。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 雙語教學 初探
為適應世界經濟一體化以及科 革命的挑戰,培養具有國際合作意識和國際視野高素質人才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雙語教學在大部分本科院校中逐步發展起來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漢語言文學專業開展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在新的形勢下,這個傳統專業如何生存下去 ,並煥發出新的生機,專業自身的改造是一條必 由之路。因為不改造,這個專業就有可能不斷萎縮。專業改造 中最重要 的環節就是課程 的重新設定。傳統漢語言文學 的課程設定偏重於知識的傳授,而疏於能力的培養。學生在校期間感覺 自己學了許多東西,但一面對工作實踐卻一籌莫展 ,大學所學的知識無法及時轉化為實際工作的能力。要應對不斷變化的新的形勢,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者應該及時調整培養目標 ,通過課程的重新設定扭轉這種重知識而輕能力的現狀。
二、 雙語教學的內涵
雙語教學,根據《朗曼應 用語言學詞典》中的定義,指的是學校使用第二種 語言或者外語進行各種學科的教學。包括三種形 式 :一是成為侵入型雙語教學,是指學校使用一種 不是學生在家使用的語言進行教學;二是保持型雙 語教學,指的是學生剛入學使用母語,然後逐步使 用第二種語言進行部分學科的教學,其他學科仍使 用母語教學 ;三是過渡性雙語教學,是指學生進入 學校後部分或全部使用母語,然後逐步轉變成為只 使用第二種語言進行教學。雙語教學就是將母語以外的另一種語言直接運用於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知識的教學,使第二語言的學習與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在中國現代的教育環境下 ,中國高校的雙語教學應屬於保持型雙語教學。
三 、漢語言文學雙語教學的實施方法
1、雙語教學的目的與課程設定
雙語教學的要求是將學生的外語或第二語言,通過教學和環境,經過若干階段的訓練 ,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語的表達水平。雙語教學是用英語學而不是學英語的課程 。它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單純的外語人才,而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他們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能夠熟練地使用外語與世界對話 ,在瞭解與譯介國外的語言學與文學理論,同時將國內的文學與語言學研究的新成果介紹給國外的雙向學術交流中,他們能夠順暢地通過語言障礙。現有的專業基礎課與選修課中選擇部分課程試行雙語教學 ,如語言學概論 、外國文學 、比較文學 、西方美學史等 ,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師的具體情況開設一些有特色的選修課作為雙語教學課程。課程的開設最好是選擇與西方文化背景相關的內容,比如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由於雙語教學課程的學習需要學生在課餘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預習與複習,因此學生同時學習的雙語課程不宜超過兩門,否則會因學生不勝重負而大大地影響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
雙語教學模式 、 學科式雙語教學模式 、結構式浸沒教學模式 、過渡性雙語教學模式。目前國內各高校的雙語教學模式主要有這樣幾種 :英文原版教材 ,英文板書,中文講解;英文原版教材,中英文授課 ,中英文考試;英文原版教材 ,中文授課。 現在有些學校將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授課,英文考試的教學方式也列入雙語教學的範疇 。“雙語教學在我國實際上指的是作為母語的漢語 ,與作為第二語言的英語聯袂進行的教學模式。
3、考核方式
由於雙語教學的特殊性,對於教學效果的考核也應該相應進行一些調整,應改變當前高校當中通行的百分制閉卷考試單一模式。為適應學校素質教育的發展,雙語教學應靈活運用筆試 、口試 、閉卷 、半開卷等多種考核方式。為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應儘量減少考死記硬背的內容 ,而多測試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比如在《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課程的考試 中,就可嘗試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藉助工具書將一篇長度適宜的文學理論方面的英文翻譯為漢語 。此法既簡單 ,易於操作 ,又有效地同時測試 了學生的文學理論水平與專業英語閱讀能力。此外,還可以適 當增加考試中的口試 比重 , 採取筆試與口試相結合的方式。要避免“一考定成敗”的現象,就必須加強平時的考核。
四、漢語言文學專業雙語教學的思考
1、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
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材很多,但是大質量的關鍵。如何提高教師隊伍的素質,加強教師的培養和引導,是雙語教學中重要的問題。因此 ,需要制定雙語教學師資隊伍培養計劃,在培養方式上,可以選擇有紮實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 ,具有較大發展潛力的教師,採取國外短期語言培訓 或聘請外教集中培訓的方法,首先提高教師的口語及聽力的水平,再根據本學科的特點,進行專業英語的培訓。
2、加強雙語教材的建設
教材是實施雙語教學的重要保障之一。在雙語教學中,最好使用外文原版教材。原版教材不僅有助於我國高校更新專業知識 ,有助於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提高外語思考與表達的能力,而且原版教材中使用的新的教學思想、教學方式能夠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都有所收穫。但是,由於原版教材中的詞彙較多,學生存在理解上的困難,教學效率偏低。因此在引進外文原版教材時,除了要嚴格審查和管理之外,還需要組織國內外專家參考國外專業教材編寫適合我國使用的外語教材。
綜上所述,在雙語教學中,無論是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存在著許多問題是需要我們依照科學的態度,認真實踐,總結經驗。
參考文獻:
[1]王振華.高校開展雙語教學探討 [J].南京工程學院學通報 ,2007.
[2]徐巨集晨.中國高校雙語教 學七年回顧[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 ,2008.
[3]傑克 ·理查德.朗曼應用語言學詞典[K].倫敦 :朗曼出版社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