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分析_最成功的營銷案例***2***

  關於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篇4:可口可樂在滅頂之災中的危機公關    

  1999年6月初,比利時和法國的一些中小學生飲用美國飲料可口可樂,發生了中毒。一週後,比利時政府頒佈禁令,禁止本國銷售可口可樂公司生產的各種品牌的飲料。

  已經擁有113年曆史的可口可樂公司,遭受了歷史上鮮見的重大危機。

  在現代傳媒十分發達的今天,企業發生的危機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其負面的作用是可想而知的。短時間內在全國甚至全球範圍的影響,必將引起社會和公眾的極大關注。稍有不慎,即對企業形象和品牌信譽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其無形資產在傾刻之間貶值。這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是致命的傷害。

  代價與信任

  1999年6月17日,可口可樂公司執行長依維斯特專程從美國趕到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在這裡舉

  行記者招待會。當日,會場上的每個座位上都擺放著一瓶可口可樂。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依維斯特這位兩年前上任的執行長反覆強調,可口可樂公司儘管出現了眼下的事件,但仍然是世界上一流的公司,它還要繼續為消費者生產一流的飲料。有趣的是,絕大多數記者沒有飲用那瓶贈送與會人員的可樂。

  後來的可口可樂公司的宣傳攻勢說明,記者招待會只是他們危機公關工作的一個序幕。

  記者招待會的第二天,也就是6月18日,依維斯特便在比利時的各家報紙上出現——由他簽名的致消費者的公開信中,仔細解釋了事故的原因,信中還作出種種保證,並提出要向比利時每戶家庭贈送一瓶可樂,以表示可口可樂公司的歉意。

  與此同時,可口可樂公司宣佈,將比利時國內同期上市的可樂全部收回,儘快宣佈調查化驗結果,說明事故的影響範圍,並向消費者退賠。可口可樂公司還表示要為所有中毒的顧客報銷醫療費用。可口可樂其他地區的主管,如中國公司也宣佈其產品與比利時事件無關,市場銷售正常,從而穩定了事故地區外的人心,控制了危機的蔓延。

  此外,可口可樂公司還設立了專線電話,並在因特網上為比利時的消費者開設了專門網頁,回答消費者提出的各種問題。比如,事故影響的範圍有多大,如何鑑別新出廠的可樂和受汙染的可樂,如何獲得退賠等。整個事件的過程中,可口可樂公司都牢牢地把握住資訊的釋出源,防止危機資訊的錯誤擴散,將企業品牌的損失降低到最小的限度。

  隨著這一公關宣傳的深入和擴充套件,可口可樂的形象開始逐步地恢復。不久,比利時的一些居民陸續收到了可口可樂公司的贈券,上面寫著:“我們非常高興地通知您,可口可樂又回到了市場。”孩子們拿著可口可樂公司發給每個家庭的贈券,高興地從商場裡領回免費的可樂:“我又可以喝可樂了。”商場裡,也可以見到人們在一箱箱地購買可樂。

  中毒事件平息下來,可口可樂重新出現在比利時和法國商店的貨架上。

  從第一例事故發生到禁令的釋出,僅10天時間,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價格下跌了6%。據初步估計,可口可樂公司共收回了14億瓶可樂,中毒事件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6000多萬美元。

  比利時的一家報紙評價說,可口可樂雖然為此付出了代價,卻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

  可口可樂公司渡過了艱難的危機時刻,但是這次事件卻遠未從可口可樂這樣的歐美大公司中消除影響。

  前不久,可口可樂的主要競爭對手百事可樂歐洲總公司的總裁邁洛克斯,給所有的職工發出一封電子信函。信中說:“我想強調的是,我們不應將此次可口可樂事件視為一個可以利用的機會,我們必須引以為鑑,珍視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紐帶。”

  企業管理專家湯姆金認為,一般企業處理此類危機正確的做法大體有三步:一是收回有問題的產品;二是向消費者及時講明事態發展情況;三是儘快地進行道歉。以此對照,可以看出可口可樂公司都做了,但卻遲了一個星期,而且是在比利時政府做出停售可口可樂的決定之後。連比利時的衛生部長範登波什也抱怨說,可口可樂這樣全球享有盛譽的大公司,面對危機的反應如此之慢,實在令人難以理解。

  專家還引用了其他著名企業面對危機時的反應,說明及時處理危機的重要性。17年前,有人想訛詐楊森製藥公司,故意將楊森止痛片的標籤貼在***上,致使7人死亡。得此訊息後,楊森公司當即決定,不惜損失1億美元的代價,全部收回市場上所有的此種止痛片,使市場平息下來。另一個例子是菸草公司菲利浦•莫里斯。數年前,因為少量香菸的過濾嘴在加工過程中受到汙染,引起了吸菸者輕微的咳嗽,該公司立即決定全部收回美國市場上的同樣牌號的香菸。這兩家公司雖然損失不少,但因為處理及時,很快就獲得了消費者的理解,利用危機處理,重新樹立了公司的企業形象。專家認為,相比這兩個例子,可口可樂公司雖然此次處理危機的力度並不弱;但決策節奏顯然慢了半拍。

  危機公關:企業必須面對

  經營管理不善、市場資訊不足、同行競爭、甚至遭遇惡意破壞等,加之其他自然災害、事故,都使得現在大大小小的企業危機四伏。所有這些危機、事故和災難作為一種公共事件,任何組織在危機中採取的行動,都會受到公眾的審視。一個組織如果在危機處理方面採取的措施失當,將使企業的品牌形象和企業信譽受到致命打擊,甚至危及生存。

  如果按照管理專家們的劃分,危機管理大體可分為危機預防和危機處理兩類,前者是在危機發生前的未雨綢繆,一般企業都比較重視。而對於後者,即危機發生後如何處理應付,企業往往心理準備和措施準備都遠遠不足。

  於是有專家警告,危機處理是現代企業的一個薄弱環節。

  儘管可口可樂公司的危機公關處理遭到了專家們的並非讚揚的評價,但作為一個危機公關的案例,對於相當多的中國企業來說,仍不乏警示和借鑑意義。

  可口可樂公司在中毒事件中表現出來的處理危機的方法,仍有不少可以借鑑的成功之處。比如它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全球最大的飲料公司就凌駕於消費者之上,置之不理,而是一直以一種富有人情味的態度來對待消費者,以積極主動的道歉而不是推脫責任的辯解和說明,體現了企業勇於承擔責任,對消費者負責的企業文化精神,獲得了消費者的同情。

  聯想到國內一些企業危機時刻,往往是一張鐵門把關,或者是用兩個保安人手封堵記者鏡頭,或者萬般無奈之中雖然出面一個兩個說明情況的,卻都是一律的“無可奉告”之類的不合作言辭。其公關意識和處理危機的能力令人不敢恭維。

  顯然,企業首先必須要樹立有關危機管理和危機公關的意識,並將其作為現代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來對待和借鑑。

  其次,為了應對各種突發的危機事件,西方現代企業一般都將其納人管理的內容,形成了獨特的危機管理機制。譬如,倫敦證券交易所為避免企業危機對股市的衝擊,就提出了新規定,要求上市公司必須建立危機管理體制,並要對此定期提交報告。

  近年來,西方的一些企業開始將危機公關納入企業公關係統,把危機管理列入了管理體制之中。

  一般而言,企業的危機處理機制由公司外部和內部兩大部分組成:公司內部,在高層設立新聞發言人或危機管理經理,專門研究和處理危機事件發生的策略和措施。公司的中級管理層尤其是各地區的分部經理,要有危機管理的素質,在遇到突發性事件時,一方面及時向企業高層報告,同時也要能夠充分駕馭所在地的局面,譬如積極地與媒體打交道,有效地引導輿論等。在企業的外部,企業一般要委託一些類似諮詢公司公關部門的中介機構,與傳媒維持一個良好的合作關係,一旦企業發生危機,可以迅速及時地組織和調動媒體,開展企業的宣傳攻勢,將可能蔓延開的損失減至最小。

  可口可樂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點評:

  危機公關是現在討論的比較多的問題。可口可樂公司對這次事件的處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反應速度應更快一些。商譽卓著的名牌企業,面對這種問題一定要慎重,有時候,做出有利於消費者的決定,會使公司自身的損失很大,但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如果處理失當,很有可能危及生存,這決非危言聳聽。須知“千里之堤,潰於蟻穴”。

  關於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篇5:香港銀行信用卡業務的營銷策略    

  在香港,有“銀行多過米鋪”的說法,這並不誇張。香港作為僅次於紐約和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在不足1100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雲集了來自世界40個國家的數百家銀行,其中包括全世界100個最好的銀行中的80個國際性大銀行,368個授權機構和地方銀行代表和以及近1500家支行。香港11.6%的人口從事與金融機關的工作,每一個香港人的生活都與銀行、金融密不可分。一張小小的信用卡就足以體現這種聯絡。信用卡為香港人普遍接受並廣泛使用,在其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信用卡業務也自然成為商家必爭之地。香港信用卡市場潛力大但競爭者眾,為求得生存和發展,各銀行積極展開促銷手段,金融創新層出不窮。

  匯豐銀行是香港分支機構最多的銀行之一,它擁有相當完善的硬體設施。持有匯豐銀行的信用卡,可在遍佈全球的420萬家商戶消費,在世界9000部環球通自動櫃員機及全球20萬間特約服務機構提款。為了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匯豐銀行的信用卡還附帶了3種額外服務:第一,30天購物保障。使用信用卡所購之物如有損壞、失竊,可獲高至3000港元的賠償。第二,全球旅遊保險。持卡人在旅遊期間享有高達200萬港元的個人意外保險,包括行李遺失賠償,法律支援、保障及意外醫療津貼。第三,全球緊急醫療支援。持卡人只要致電就近熱線,可獲醫療諮詢和轉介服務。同時,持有信用卡可亨受租車與有多家名店消費的折扣優惠,還可通過積分計劃換取香港多家名店和餐館的現金禮券。所謂“積分計劃”,是指每籤賬或透支現金1港元,對應某一分值,在銀行規定的時間段中,憑累積的分數,可免費或以優惠價換取禮品、旅遊或獎金。另外,匯豐銀行還針對不同的消費群體,以及各個時期的熱點採取不同的策略和不同的卡種。比如,為了爭取學生這一消費群體,匯豐銀行對大學生信用卡採取的策略是免繳首年年費,申請時贈送小禮品。在’98世界盃足球賽期間,匯豐銀行利用這項全球矚目的體壇盛事針對球迷推出了“世界盃萬事達卡”。這張信用卡上印有’98世界盃足球賽的標誌,並邀請球王貝利為其作廣告宣傳。另外,申請該卡可享受三種優惠;得到現金100元的體育用品名店購物券3張;憑卡在3家特約體育名店消費,享受九折優惠;獲取最新的體育諮詢。同時也享有30天購物保障,可參與積分計劃等。所以,該卡一推出,就得到廣大球迷的歡迎。

  東亞銀行是匯豐的強勁對手。在香港地區,東亞推出“世界通”信用卡。持有“世界通”,可在全球有“Visa nterlink”標誌的商戶直接購物,手續費全免,還可方便地轉賬給海外的親友。而在香港大學校園內,東亞銀行採取了與匯豐不同的營銷策略。東亞銀行推出專門針對香港大學生及教職工的信用卡業務;港大智慧卡和香港大學信用卡。港大智慧卡***HKU Snart Card***最特別的功能是:兼作大學學生證和教職員證。在智慧卡上,印有持卡人的照片,在港大校園內及所有Visa Casb商戶付賬時,持卡人無須簽名和輸入密碼,在校外的自動櫃員機上也可方便地進行各種操作。東亞銀行還針對學生價格彈性大的特點,對學生卡實行在校期間年費全免及積分優惠計劃等鼓勵措施。另外,東亞還與港大合作,為持卡學生提供數項與在港大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優惠:如持有東亞卡,可直接申請體育中心會員證,免繳大學學生會終身會籍會費800元;可在辦理圖書證時節省500元押金;申請港大某計算機中心的電腦網路服務年費可獲折扣優惠等。為表明銀行與港大的相互支援,他們還宣告將香港大學信用卡每月籤賬額的0.35%轉贈港大“教研發展基金”,以後每年年費50%亦撥入該基金。這樣,東亞銀行便樹立起支援教育和與港大水乳交融的公眾形象,贏得了港大師生員工的信賴。

  香港的其他銀行也採取各種措施來推銷他們的信用卡。比如,花旗銀行迎合香港人中“追星一族”對“四大天王”的崇拜心理,邀請郭富城推出系列廣告。只要申請花旗信用卡,除免交首年年費外,持卡可獲贈“98郭富城演唱會門票”2張以及“郭富城”腕錶一隻。這一促銷自然得到了“郭富城迷”的熱烈反應。而大通曼哈頓銀行的信用卡則以優先訂票***演唱會、體壇盛會、舞臺表演***和複式積分***積分採用複式計算***及長達7O天的免費還款期來吸引客戶。

  總之,在信用卡促銷大戰中,消費者們看到的是精美的卡片,誘人的優惠條件、豐厚的禮品和動人的廣告詞,然而隱藏在其後的卻是高超的營銷策略和巧妙的金融創新。

  一***、價格策略

  即銀行通過降低信用卡這種商品的價格來吸引顧客。顧客用於購買信用卡服務的價格構成包括髮卡費、信用卡年費、轉賬手續費、透支利息、資金沉澱及掛失補卡費等等。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銀行都紛紛降低甚至免交各種手續費用來爭取客源,最典型的是免費辦卡、豁免年費、免費轉賬等,因此,這部分收入在銀行信用卡業務利潤構成中的比例有減少的趨勢。而降低價格的策略成為最基本的信用卡營銷策略。為鼓勵消費者的長期消費行為,各銀行又推出低透支息和優惠積分計劃等措施,以便獲得長期穩定的利息收入。更重要的是,藉此增加顧客在特約商戶的消費,提高商戶佣金這部分收入。這樣,商戶的佣金在銀行信用卡業務利潤構成中的比重將會增大,成為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利潤增長點。

  二***、服務策略

  即銀行通過完善信用卡基本服務和增加信用卡附加服務來打動顧客。信用卡的基本服務有透支便利、存取便利等特點。在信用卡大戰的初期,銀行往往在提高基本服務質量上下功夫,如提高ATM通存通兌的便利性,增加商戶POS聯網的範圍,完善開銷戶、授權、掛失、補卡服務。但當競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服務策略就轉向增加信用卡附加服務上來,如信用卡附帶購物保障、旅遊保險、全球醫療緊急支援、優先訂票及諸多商戶的打折優惠。完善信用卡的各種服務,不僅能使持卡人體會方便快捷的消費感受,還能使持卡人獲得信用卡帶來的諸多優惠和安全保障,體現了銀行對持卡人的全面照顧。這種富有人情味的服務創新,更能引起顧客的好感,受到市場的青睞。

  三***、產品策略

  即銀行通過開發針對細分市場的異樣化產品,佔領特定的細分市場。針對持卡人年齡、職業、收入、愛好等特點,可劃分出不同的細分市場,推出具有***功能的卡種來贏得消費者。如為球迷推出世界盃足球卡,為某一大學的師生推出大學信用卡,為歌迷推出明星卡,這些產品創新都能更確實具體地滿足細分市場中的消費者的特定需要,所以更能被這一市場的消費者接受。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商品的個性化要求會愈來愈高,因此,金融產品的設計也必須從面向諸多存在共性的消費者的大市場轉而面向具有鮮明個性和特殊需要的少數甚至個別消費者的小市場,這是金融產品創新的必然趨勢。

  香港社會的經濟發達程度遠高於內地平均的經濟水平,其金融市場也因自由和法制的社會特質而得到充分競爭和全面發展,因此,香港的金融在世界上佔據了一席之地。對內地而言,香港的迴歸帶來了兩地金融的交流與學習機會,借鑑香港銀行業在金融創新上的成功經驗顯得更為現實和具有積極意義。

  香港銀行信用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點評:

  有比較才能知道差距。香港銀行推銷信用卡的手段可謂五花八門,與內地相對沉寂的市場比較,實有天壤之別。這固然有系統等硬體設施的差距,但更多的是觀念。現在的商家應著力開發市場,只有使潛在市場變成了現實的消費市場,才有利可圖,且是大利。內地的市場開放策略應從推銷型向營銷型過渡。

  關於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篇6:張裕用心良苦做市場       

  煙臺張裕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創辦於1892年,至今已有107年曆史。她是中國第一個工業化生產葡萄酒的廠家,也是目前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葡萄酒生產經營企業。主要產品有白蘭地、葡萄酒、香檳酒、保健酒、中成藥酒和糧食白酒六大系列數十個品種,年生產能力8萬餘噸,產品暢銷全國並遠銷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一、百年張裕 歷經坎坷創輝煌

  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著名華僑鉅商張弼士先生在煙臺創辦張裕釀酒公司。張裕之命名,前襲張姓,後借“昌裕興隆”之吉。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張裕終於釀出了高品質的產品。1915年,在世界產品盛會——

  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張裕的白蘭地、紅葡萄、雷司令、瓊瑤漿***味美思***一舉榮獲四枚金質獎章和最優等獎狀,中國葡萄酒從此為世界所公認。

  改革開放後,社會經濟環境為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張裕產品憑藉其卓越的品質,多次在國際、國內獲得大獎,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牌產品。然而,名牌不等於市場,金字招牌對於張裕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卻不足以使張裕在市場上所向披靡。在改向市場經濟的頭兩年中,由於市場觀念差,企業缺乏適應市場競爭的能力,盲目生產,等客上門,受到了市場的懲罰:***,張裕的產值較上一年下降了 2.5%,產量下降了26.2%,6 條生9 線停了4條,1/4 的職工沒有活幹,近一半的酒積壓在倉庫裡,累計虧損400多萬元,生存和發展都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關鍵時刻,張裕人並沒有躺在歷史上顧影自憐。在積極反思失敗原因,努力摸索市場規律,下功夫鑽研營銷後,公司樹出了“市場第一”的經營觀念和“營銷興企”的發展戰略,實現了2個根本性轉變:一是企業由“銷售我生產的產品”轉變為“生產我銷售的產品”,一切圍繞市場轉;

  二:是由“做買賣”轉變為“做市場”,從“推銷”變成“營銷”。這兩個轉變使企業的經營不再是單純的生產和推銷問題,而是以市場為導向的調研、決策、實施、監控的有機結合,在滿足消費者利益的同時為企業創造最佳效益。在正確營銷觀念的指導下 1997、1998 連續兩年產銷量、銷售收入和市場佔有率均高居同行業榜首;在 1998 年度全國產品市場競爭力調查中,榮獲消費者心目中的理想品牌、實際購買品牌和1999年購物首選品牌三項第一。

  二、群雄逐鹿 紅酒市場競風流

  葡萄酒具有多種保健養生功能。葡萄發酵時能產生十幾種人體所需的氨基酸,可以緩解氧化反應、清理動脈、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其他心臟疾病。同時,葡萄酒還有助於消化,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B2、B6、B12和多種礦物質,可以使人容顏豐潤。

  近幾年來,隨著國人飲食健康觀念的增強,葡萄酒也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多種保健功能倍受青睞起來,其消費驟然升溫,成為酒類市場的新寵。10多個國家的100多個洋品牌和400多個國內生產廠家和品牌在我國市場匯聚,一競風流,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目前,國內葡萄酒生產年產量達萬噸的企業已經超過 20 個,稱得上葡萄酒生產巨頭的企業只有張裕、長城、王朝 3 家。據統計,實力雄厚的 3 個企業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張裕19.35%、長城16.09%、王朝15.57%。消費者對3個品牌的熟悉程度分別為張裕73%、長城35%、王朝30%;消費者最常喝的葡萄酒品牌張裕佔43%、長城佔19%、王朝佔15%。其中我國馳名商標張裕葡萄酒是消費者最熟悉又最常喝的品牌。

  在經歷了一場與洋酒的生死較量後,國產葡萄酒尤其是國產乾紅憑藉其優良的品質和低廉的價格取得了實質性的勝利。據統計,1996年國內乾紅酒的消費近4萬噸中,國產乾紅超過2萬多噸,而洋品牌酒只有約 1 萬噸。自 1998 年起,張裕、長城、王朝三家就佔據了 60%左右的市場份額,而野力、龍徽等十幾種品牌則成長第二梯隊,佔據了剩下的絕大多數市場份額。雜牌洋酒組裝廠家、小企業、小作坊則生存艱難,幾乎沒有市場。1998—1999年,倒閉葡萄酒廠上百家。

  三、培育市場

  張裕用心良苦 1998 年底,張裕營銷公司的市場調研部,在分析全國各地反饋回來的市場資訊時發現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城市的葡萄酒的終端消費者結構存在較大差異。沿海地區葡萄酒個人消費比例很高,市場銷量比較穩定;內地城市主要為公款消費***佔 70%以上***,市場銷量起伏也較大。同時對終端消費者的心理調查表明:沿海地區消費者看重的是葡萄酒的保健功能及文化品位,而內地消費者則看重的是身份標誌和時尚。這表明沿海地區的葡萄酒進入理性消費階段,步入速度減緩的市場成熟期,而內地城市則處在感性消費階段,處在市場上升期。但因為我國葡萄酒的主要消費區域在沿海地區,故而可以推測:1999年的葡萄酒市場增長速度將放慢,張裕公司必須相應調整營銷的策略,加大市場培育和開發的力度。

  張裕很清楚:與啤酒、白酒比,葡萄酒的市場規模實在太小,整個產業的市場規模充其量不到 100億元。現在平均每個中國人葡萄酒年消費量只有 0.3 升,世界平均水平的 1/20。而國人以白酒為主的酒類消費習慣是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是中國飲食業的一大特色,短期內很難改變,引導消費須下大功夫。假如每個中國人每年消費兩瓶葡萄酒***1.5 升***,那麼就需要 195 萬噸葡萄酒,市場規模即可達到 780億元。這表明中國葡萄酒市場還存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關鍵在於市場的培育和開拓。

  為了培養消費者,張裕著力於“溝通”。受價格因素限制,經常性的葡萄酒消費者,主要是中高收入階層,另外,行政管理層人士也是不可忽視的主流消費群;偶爾性消費者,則以年輕人為主。張裕溝通的主要物件就是這些人,即將經常性消費者鞏固下來,讓偶爾性消費者逐漸轉向經常性消費者,同時開拓新的大量新生性消費者。針對不同的消費層次,它們採用了不同的溝通方式。

  對經常性消費者而言,張裕通過一系列目標明確的整合傳播,主要展示葡萄酒的健康、自然及其文化內涵——葡萄酒的品味和格調。它們通過對經常性消費者主要的資訊來源,如高品位雜誌、體育節目、酒店等,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滲透,提高葡萄酒在這些消費者心目中的親和力,同時通過一系列品牌策略,樹立起張裕東方紅酒經典形象,以“傳奇品質,百年張裕”作為主題,也使對葡萄酒的系統傳播得到了較好的效果。

  對偶爾性消費者而言,張裕則側重於訴展葡萄酒本身的時尚色彩,通過對大眾傳媒的控制性傳播,傳達各種葡萄酒的時尚資訊,營造出一種氛圍,即把葡萄酒作為一種身份的象徵進行推廣,使其成為時尚潮流中一部分。如在報紙上開闢醒目的葡萄酒消費專欄,在電視臺黃金時間插播葡萄酒的各類專題,舉辦各種葡萄酒知識講座等。通過日積月累的滲透式傳播,讓消費者開始樹立這麼一種心態:選擇葡萄酒就是在選擇一種更好的生活方式。事後的調查表明:很多消費者都受到了這種傳播的影響,並逐漸喜歡上了葡萄酒。

  從 1998 年起,張裕通過一個聲勢巨大的全國性活動,為其找到了很多新生性消費者:這就是它近兩年在全國各地舉行的“中國葡萄酒文化展”。百年張裕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中西合璧的張裕在市場開拓中越來越強調一種文化認同,即強調自己的東方個性。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國葡萄酒文化展”,利用大量的圖片和史實,詳細介紹了中國葡萄酒 2 000多年的悠久歷史。

  張裕集團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點評:

  新千年,張裕對 1999 年市場的預測得到了證實,葡萄酒開始進入消費平臺期。但整個張裕仍然保持了很好的發展勢頭,銷售收入超過 13.61億元,比 1998年上升了 36%。在 2000年張裕的營銷策略中,最核心的部分仍然是:培育市場,培養消費者,且一如既往“用心良苦”。張裕表示:這種培育市場的工作他們將一直做下去,力爭在未來兩年內把銷售網路延伸到縣一級,市場佔有率再提高 10個百分點。

>>>下一頁更多關於成功的市場營銷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