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用光控制因素
攝影是光與影交織的藝術,光線讓鏡頭中的事物產生明暗層次、線條與色彩。接下來是網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的內容,希望對你在攝影道路上有幫助。
掌握用光控制因素,包括光的聚散、 光與物體間的亮度關係、反光率、光位、光比和色溫,及其能呈現的效果,可是成為攝影達人必修的攝影教程喔。
:光位
光位是指光源相對於被攝體的位置,即光線的方向與角度。決定光線角度的因素主要就是光位,不同的光位決定了不同的光線投射角度或者照明角度,同一物件在不同的光位下會產生不同的明暗效果,順光下被攝體就亮,逆光下被攝體相對較暗。攝影的光位可以千變萬化,但是,歸納起來主要有正面光、前側光、側光、後側光、逆光、頂光以及底光等幾種形式。頂光與底光是相對特殊的光線,在攝影創作中很少碰觸。
▲光位示意圖。
▲光圈 F4,快門 1/400s,焦距 70mm,ISO 50。後側光有利於強調人物的立體感。
:比***主光和輔光***
除了 平面的物體,任何非平面的物體在光線的照射下,都存在著明暗面,物體的明暗面受光量多與少的比例即為「光比」。光比通常是指主光與輔光的差別。光比大,物體的反差就大,有利於表現邊緣硬朗的物體;光比小,物體的反差就小,有利於表現柔和的效果。通常情況下,主光和輔光的強弱與被攝體的距離決定了光比的大小,利用調整主輔光的強度及與被攝體的距離,可以改變物體受光的光比。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反光板或者閃光燈對暗部進行補光,以此來調整物體的光比,使物體產生柔和的明暗過渡。
▲光圈 F11,快門 1/160s,焦距 24mm,ISO 100。
這是一幅典型的逆光人像圖片,主光從人物後面照射,輔光在人物的前面形成補光,人物的輪廓線極為明顯,畫面的反差較大。
:色溫
色溫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它表示的是光源的放射能。色溫理論是由科學家開爾文 *** Kelvin *** 發現並制定的,所以用他名字的第一個字母「 K 」作為計量單位,熱力學溫度的零度就是 -273 °C,因此可以說色溫就是光源色的溫度。K 值越高,顯現的顏色就愈趨向於白藍色;K值越低,顯現的顏色就愈趨向於黃紅色。一天當中光的色溫會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日出後 40 分鐘光色較黃,色溫在 3000K 左右;正午陽光強烈,色溫上升至 5400 ~ 5600K;陰天正午時分則約 6500K;日落前光色偏紅,色溫又降至 2200K 左右。
▲光圈 F9,快門 1/200s,焦距 16mm,ISO 100。
晴朗的天空漂浮著白雲,極高的色溫使整個畫面呈現出藍色調。
:光的亮度和物體亮度
光的明亮程度是指被攝物體接受光照後反射出來的光線強弱,它由光源的強度和被攝物體的反光率綜合而成,因此也被稱作反射光。光的明亮程度取決於光源與被攝體之間的距離以及被攝體面積的大小。發光強度完全相同的兩個光源,發光面積大,它的亮度就小,發光面積小,它的亮度就大,兩者成反比。從光源發光面積大小來看,發光面積大,光照範圍大、光線較均勻;發光面積小,光照範圍小,光線較集中。物體亮度由兩種因素決定,一是照度的強弱,二是被照射物體對光的表現。光照射在物體表面上時,物體對光有三種表現:一是反射,二是吸收,三是透過。物體對光的這三種表現,通常會同時出現,但各種物體對光的這三種表現,卻各不相同,也正因為各種物體對光的反射、吸收、透過的程度不同,從而表現了物體各自的特性。反射力強的為明亮體,弱的為暗光體;吸收光強的為彩色體,弱的為無色體;透過力強的為透明體,弱的為不透明體。
▲光圈 F7.1,快門 1/160s,焦距 48mm,ISO 50。
同一個光源,依據距離被攝體遠近不同,所呈現的光照效果也不同。
離被攝體近,其光照面積就小,光照強度就強;反之,則其光照面積就大,光照強度就弱。
:反光率
反光率表示物體反射光線的能力,是反射光強度和入射光強度的比值,它是由物體自身的質地及其吸光的能力等所決定的,同時它還受光照條件和光照角度的影響。不同質地的物質具有不同的反光率,如白雪反光率為98%,而黑碳的反光率則僅為 2%。不管是晴天還是陰天,相機的測光系統將測光區域中的所有不同物質的反光率都視為 18% 的標準灰。攝影的曝光控制主要就是根據物體表面的反射光來進行操作的,而物體的反光率對於相機的測光系統有著重要影響。不同質地的物體反射光線的能力也不一樣,鏡面的物體要比粗糙面的物體反射的光線多。要獲得正確曝光,就必須在相機測光值的基礎上靈活地加以調整曝光補償。
▲光圈 F4.5,快門 1/200s,焦距 135mm,ISO 100。
亞洲人面板的反光率約為 20% 的灰度,接近於 18% 的標準灰度,在拍攝時對著人物的面板直接測光,得到的曝光值基本準確,人物的膚色基本能夠得到還原。
以上是網小編蒐集整理的全部內容,希望對你攝影上有用請收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