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育孩子
小時候聽過一句話:棍棒下出孝子。但是這句話明顯已經不符合現代的教育方式了,作為當今社會的文明人。下面小編為你收集了教育孩子不暴力的有效懲罰方法的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教育孩子不暴力的有效懲罰方法
1、冷處理:讓孩子體驗後果
孩子並非我們想像的那麼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點而已,因此,父母可以把孩子當成人看,從孩子小的時候起就教他學會承擔責任,學著約束自己。
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鬧騰,只要不影響到別人,家長都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對待孩子,比如隨他鬧去。如果影響到別人,就將孩子抱走,將他放在一個比較開闊而安靜的地方,讓他繼續鬧,直到他鬧夠。孩子隨意哭鬧多半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他的某些目的。如果孩子看到自己的鬧騰沒有效果,他自然會選擇放棄。
2、不當眾處罰:給孩子留下尊嚴
一旦發現孩子的行為有錯,只要情況許可家長就應立即予以相應的懲罰;但如果當時有客人在場或正在公共場所,就不能當場發作,而要在事後及時地創造條件儘可能使孩子回到與原來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長和孩子一起回顧和總結當時的言行,使他意識到當時的錯誤行為,並明確要求他改正。在公共場所處罰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而且也會損害孩子的自尊,事後再對孩子的表現進行點評,或者給孩子一些懲罰會更有效。
父母懲罰孩子應力戒諷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養的”而隨意用惡毒的語言指責謾罵孩子。父母應該牢記自己懲罰孩子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改正錯誤,決不是為了圖一時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靈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3、計時隔離:讓孩子自己反思
當孩子在家不聽話瞎胡鬧,或者和別的小朋友打架時,父母就會把他抱進他自己的臥室或其他獨立的空間,讓他獨自呆上幾分鐘。幾分鐘後,父母再準時把他抱出來,並藉機對他進行說服教育,督促其改正缺點。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幼兒園,這種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對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懾力。
現在的孩子常常都是家裡幾個大人隨時陪伴和保護,在這種環境下,孩子很少被冷落或孤立無援的情感體驗。因此,一旦被隔離而受到“冷落”,必然會從心理上產生強烈的震撼。其次,孩子一般都具有較強的從眾心理和群體意識,把孩子從群體中隔離開來會使他們感到自己被區別對待了,從而產生一種“不平等”的感覺,孩子對此是非常敏感的。
這也暗示他們:淘氣是不為大家所接受的。另外,讓淘氣的孩子暫時離開,可以緩解大人和孩子的緊張氣氛,使孩子能夠冷靜地反思自己的行為。
4、事先告知懲罰後果:讓孩子心中有底
每次6歲的依依和她的朋友楠楠一起玩之前,依依的媽媽都會告訴她,如果她們兩個有一個人哭鬧耍賴,或者兩人發生爭執,就不能再一起玩了。週末帶依依去公園,她的媽媽也會事先告訴她,如果在娛樂場她跑到離父母太遠的地方,就必須離開遊樂場。這種方式對依依來說非常有效,每次她都會按照媽媽的規定去做。她的媽媽認為這是因為依依知道媽媽肯定會說到做到。
理論上講,對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一定的處罰,能夠使孩子明白行為和後果的關係,同時也可以教會他什麼是責任——承擔這個後果就是他的責任。如果父母決定使用這種處罰方式,那麼最好事先向孩子解釋清楚後果將是什麼,給孩子一個明確的警告。
5、失去某些特別待遇
3歲的樂樂非常喜歡看書,他的媽媽說,如果午睡前或者晚上睡覺前把故事書拿走,這就是對他最大的懲罰了。他媽媽的經驗是:每天晚上睡覺時間一到,她就把樂樂喜歡看和想讓媽媽講的那幾本書堆放在一起,告訴樂樂:“如果你按時刷完牙,洗漱完畢,按時上床,那你就可以看這些書。”如果樂樂一次不合作,他的媽媽就拿走一本書。
對於那些6歲以下的孩子,使用這種處罰方式僅限於1天,而不是一個星期,甚至更長時間。1天的處罰是讓孩子每天都約束自己,知道該如何選擇,是選擇和同伴打架呢,還是選擇和睦相處。處罰時間不宜過長的另一個原因是,通常父母在幾天過後就心慈手軟了,這就會危害到處罰方式的有效性了。
6、事不過三,講定規則說到做到
如果想讓孩子事先認識到一個重大的必須承擔的後果,比如得不到他最喜歡的玩具,失去他的最愛,那麼“事不過三”處罰方式的效果就會更好。每次孩子調皮搗蛋了,不必說教,只要告訴他:“我們都不該打人。這是第一次!”,然後明確警告孩子重大的後果是什麼。當他下一次又打人的時候,就告訴他:“這是第二次!”,第三次打人的時候,告訴他:“這是第三次!”,然後馬上實施預先警告的那個處罰。
也有人嘗試過對於3到6歲的孩子有效方式是:在一張紙上畫3個笑臉,然後把它貼在牆上顯眼的地方或者其他孩子能夠經常看見的地方。當孩子有了一次不好的行為,就在一個笑臉上畫個‘X’,並且在下面寫明他的不良行為是什麼。如果所有的笑臉上都畫了叉,那麼孩子就會失去他的一個最愛。一些父母嘗試這種做法後,驚奇地發現在笑臉上畫叉,對孩子來說效果太強大了。
7、對於好的行為有所獎勵:激勵正面行為
寧寧的媽媽一直對3歲的寧寧使用獎勵的方法,而且每次都有成效。每天早上,寧寧的媽媽都會提醒寧寧,在家裡玩最重要的規矩就是:一不能打小貓,二不能在沙發上亂蹦亂跳。如果寧寧一天都沒有違反這個規矩,那麼他就得到一個獎勵:多看一個動畫片,或者今天多講一個故事。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如果父母使他有一種不能得到獎勵的壓力,他就能夠約束一下自己的行為了。
無論父母選擇哪種獎勵方法,都必須確保獎勵的物品適宜孩子的年齡,而且能夠足夠吸引孩子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在給孩子獎品的時候,不要忘記表揚他的好的行為。
8、對於不好的行為開罰單:一起制定並遵守規則
如果孩子的年齡足以使他明白好的行為會有獎勵的含義,那麼他也就會懂得自己要為不好的行為支付罰金。通常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接受金錢的獎懲方法了。孩子們非常渴望能夠用自己的錢去買玩具,所以這種方法也很有效果。
父母可以張貼一張表格,說明各種不良行為的罰金各有多少。比如,不收拾玩具罰金為一枚一角硬幣,和同伴打架罰金為兩枚一角硬幣。如果孩子打架了,或者說髒話了,就讓他上繳罰金,放在一個預先準備的罰金儲存罐裡。
9、追加一些家務活:同時鍛鍊生活能力
有的孩子會為了躲避他不喜歡的家務活,就選擇服從於父母的規矩,表現得很合作。6歲的小青就屬於這一類的孩子。每次他一有不好的行為,他的媽媽就會要求他:“過來,把垃圾袋套在垃圾桶上。”或者讓他負責拿簸箕,一起掃地。
當然,給孩子加的家務活要與他造成的後果相聯絡比較好,別讓孩子認為家務本身是一種懲罰。也可以讓孩子做一些他以前沒有做過的家務,當作對他不良行為的一種懲罰。例如事先準備好一列家務清單,羅列出3~4個孩子最不喜歡的家務活——掃地或者把玩具分類收拾好等等,那麼孩子就能預先知道自己的不良行為將會招致哪種後果。
10、引導孩子把注意力轉換到其他事情上
有時候,父母把孩子帶走,離開當時的處境,反而能夠使他冷靜下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一旦孩子犯錯,有些父母就喜歡針對問題喋喋不休地說教。與其這樣,還不如帶他出去走走,換個環境。走一段時間過後,再告訴他:“我很愛你,但是我決不允許你打人。”
有的人或許會產生疑問:這明明沒有任何懲罰呀?確實沒有任何懲罰,因為父母用各種方式管教孩子的最終目的是給孩子的過激行為降降溫,使他不要再有這些不好的行為了,所以,一些低調的緩和方式有時也可以試用,也許就足以達到你們期望的效果呢。
懲罰很少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更糟糕的是,懲罰很多時候還會強化寶寶的不良行為,帶來負面影響。如果試圖嘗試一種新的管教方式,即便它一開始並不見效,也要堅持2個月看看效果。總是變換不同的方式,其結果是使孩子明白如果自己堅持反抗到底,父母最終會認輸,放棄懲罰他了。
家長不能讓孩子做的事情
1、太過依賴父母
有的孩子獨立性差,穿衣吃飯,穿鞋收拾書包這些自理能力都要依賴爸媽,可見平時爸媽喜歡為孩子包辦一切。這樣的孩子遇到問題不懂得思考,心理很脆弱,如果父母不在身邊,他就容易有挫敗心理,更不利於成長。曾經就有一篇新聞報道,一孩子出門讀大學後第一次拿到家長給的生活費,竟然連錢都不會花,也不知物價水平,被室友嘲笑後竟然大聲反駁道“從小到大,我要什麼都是我爸媽去買,我哪知道!”
解決辦法
不妨做個懶爸媽,懶於幫孩子做事,才能真正讓孩子學習獨立。曾經有家長習慣送孩子去幼兒園後就站在校門口張望,結果孩子每次都要哭鬧著回家,那撕心裂肺的神情真是讓人心疼。可是如果家長狠心地送完孩子就離開,孩子反而會容易適應校園生活。平時爸媽應該鼓勵孩子多動腦筋勤動手,別忘記適時給點啟發即可。只有把主動權交給孩子,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2 、孩子愛打人,有暴力傾向
有的孩子,特別是男孩,跟同齡人玩耍時喜歡打人,或有推到、掐咬等暴力行為。如果爸媽放任不管的話,將來長大了,這種不良行為就會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了。崇尚暴力的孩子,往往內心容易孤獨,很難專注於學業。
解決辦法
爸媽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平時也喜歡打罵孩子,切忌影響孩子。當孩子有攻擊性行為時,爸媽一定要第一時間制止,並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我們不能做這樣的人。”只有正確引導孩子發洩情緒,才能改變打人的壞習慣,如果孩子依舊犯錯,可以加以小小的懲罰,但是做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3、孩子怕懲罰而愛說謊
有的孩子以為說謊能取悅大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也有的孩子因為犯錯害怕被懲罰而說話逃避。如果孩子說謊嚐到甜頭後,很容易就一發不可收拾。孩子長大了還攜帶這種壞習慣到了社會,是很難被人接納的。
解決辦法
爸媽一定要給孩子梳理良好的榜樣,在孩子面前言出必行,不哄騙他們。這樣孩子才願意信任家長,模仿家長的好行為。在孩子說謊時,爸媽一定要認真地告訴他不對的地方在哪裡,一定要誠實表達,再一起尋找解決辦法。一時的說謊是永遠沒辦法解決問題的。當孩子說出真相時,可以表揚他說了實話,再讓孩子承擔責任。
4、 孩子做事磨蹭,沒有時間觀念
有的孩子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一點時間觀念都沒有。結果上學遲到,寫作業寫到半夜,早起賴床……這些小問題都在潛移默化地拖孩子的後腿,讓他在學習和日常生活都無法集中注意力。長久以往,當孩子消磨掉學習熱情後,自己的將來也就因此失去了更多好的可能性。
解決辦法
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用言行去感染孩子,該做事時立馬起身做事。從小也該給孩子灌輸時間觀,讓他們瞭解時間的寶貴。不妨給孩子講一講古代人惜時做事的故事或者自創一些有關時間的童話故事講給孩子聽,培養孩子做事有計劃的好習慣。
5、孩子沒有禮貌
爸媽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禮貌,那麼孩子就會以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理所當然的,更沒有感恩之心。試想一下,這樣的孩子如何獲得別人的歡心?在他長大之後,他的言行舉止都會暴露出家庭教育的缺陷,到時候父母再擔心也無濟於事了。
解決辦法
無論什麼時候,爸媽一定要教會孩子禮貌。孩子從小就該學會說“你好”、“謝謝”、“對不起”、“麻煩你幫我……”這樣簡潔的禮貌用語。爸媽一定要以身作則,常和孩子做類似的互動,強化孩子的習慣。孩子在公眾場合沒有禮貌時,爸媽可以給他面子,但是一定要抓準時機或給孩子一個制止的眼神,讓他知道沒禮貌的行為不被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