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解釋個人禮儀

  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人們對文雅的儀風和悅人的儀態一直孜孜以求。個人禮儀是什麼意思呢?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個人禮儀的含義

  個人禮儀是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證明,個人禮儀是社會個體的生活行為規範與待人處世的準則,是個人儀表、儀容、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個體規定,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養良知等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從表面看,個人禮儀僅僅涉及個人穿著打扮、舉手投足之類無關巨集旨的小節小事,但小節之處顯精神,舉止言談見文化。個人禮儀,作為一種社會文化,不僅事及個人,而且事關全域性。個人禮儀是對社會成員個人自身行動的種種規定,而不是對任何社會組織或其他群體行為的限定。但由於每個群體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所組成的,每一個社會組織也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組織成員所構成的。

  個人禮儀特徵

  以個人為支點

  個人禮儀是對社會成員個人自身行動的種種規定,而不是對任何社會組織或其他群體行為的限定。但由於每個群體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所組成的,每一個社會組織也都是由一定數量的組織成員所構成的。因此,個人行為的良好與否將直接影響著任一群體、社會組織乃至整個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從此意義看,我們強調個人禮儀,規範個人行為,不僅是為了提高個人自身的內在涵養,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的有序與文明。

  以修養為基礎

  個人禮儀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表現,而是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它反映的是一個人內在的品格與文化修養。若缺乏內在的修養,個人禮儀對個人行為的具體規定,也就不可能自覺遵守、自願執行。只有“誠於中”方能“行於外”,因此個人禮儀必須以個人修養為基礎。

  以尊敬為原則

  在社會活動中,講究個人禮儀,自覺按個人禮儀的諸項規定行事,必須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則。“敬人者,人恆敬之”,只有尊敬別人,才能贏得別人對你的尊敬。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個人禮儀不僅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關係,而且還可以避免或緩解某些不必要的個人或群體的衝突。

  以美好為目標

  遵循個人禮儀,尊重他人的原則,按照個人禮儀的文明禮貌標準行動,是為了更好地塑造個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現個人的精神風貌。個人禮儀教會人們識別美醜,幫助人們明辨是非,引導人們走向文明,它能使個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們的生活日趨美好。因此,我們說,個人禮儀是以“美好”為目標的。

  以長遠為方針

  個人禮儀的確會給人們以美好,給社會以文明,但所有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見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須經過個人長期不懈的努力和社會持續不斷的發展,因此,對個人禮儀規範的掌握切不可急於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個人禮儀內涵

  個人禮儀是社會個體的生活行為規範與待人處世的準則,是個人儀表、儀容、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個體規定,是個人道德品質、文化素養、教養良知等精神內涵的外在表現。其核心是尊重他人,與人友善,表裡如一,內外一致。

  我們今天所提倡的個人禮儀是一種文明行為標準,其在個人行為方面的具體規定,無一不帶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尚而誠摯的特點。講究個人禮儀是社會成員之間相互尊重、彼此友好的表示,這也是一種德,是一個人的公共道德修養在社會活動中的體現。“行為心表,言為心聲”是眾所周知的,個人禮儀如果不以社會主義公德為基礎,以個人品格修養、文化素養為基礎,而只是在形式上下功夫,勢必事與願違。因為它無法從本質上表現出對他人的尊敬之心,友好之情,因而也就不可能真正地打動對方,感染對方,增進彼此間的友誼,融洽彼此間的關係。那些故作姿態,附庸風雅而內心不懂禮,不知禮的行為,或人前人後兩副面孔的假文明、假斯文行徑均屬“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者所為,眾人將對此嗤之以鼻。“誠於中則形於外”,只有內心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有風流儒雅的風度,只有有道德、有修養、有文化、有學識的人才能“知書達禮”,才能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自覺按社會公德行事,才能懂得尊重別人,就是等於尊重自己,懂得遵守並維護社會公德,就是為自己創造一個文明知禮、輕鬆愉快的生活環境的道理,才能真正成為明辨禮與非禮之界限的社會主義文明之人。

  對個人來說,個人禮儀是文明行為的道德規範與標準,就國家而論,個人禮儀乃屬一種社會文化,它是構成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與傳統的象徵,更是一國治國教民的經典。素有“禮儀之邦”美譽的中國,從古至今一直就十分崇尚“禮”,也極為重視禮儀教化。歷代君主、諸路聖賢均把禮儀視作是一切的準繩,認為一切應以禮為治,以禮為教。關於個人禮儀與社會文明的問題,我們的先人也有過不少的論述。如《論語·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王以禮,有恥且格。”其大意為:用政權推行一種“道”,並用刑律懲處違“道”者,老百姓想的是如何逃避懲處而不看行為的對錯和榮辱,用德來推行“道”,以禮教化人民,老百姓懂得對錯、榮辱,並會自覺地遵守之。這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在古代,人們對個人禮儀所產生的社會效應就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天子》中的“禮儀謙恥,國之四維”,更明白、直接地將“禮”列為立國四精神要素之首,也可見其突出的社會作用。無數事實證明了個人禮儀對一個社會的淨化與美化起著積極的作用。個人禮儀所形成的一種具有較強約束力的道德力量,使每一位社會成員能夠自覺按社會文明的要求,調整行為,唾棄陋習,最終將自己的言行納入符合時代之禮的軌道,以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可以說,個人禮儀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由此可見,個人禮儀不僅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準高低和有無教養的尺度,而且也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