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孩子典型方式是什麼

  孩子一向被認為是我們未來的希望,祖國的花朵,家長、社會都期望著孩子長大後能夠有所積極的作為。那麼?以下是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家長教育孩子典型方式,希望可以幫到你!

  家長教育孩子典型方式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裡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3、培養兒童的靈性品質其重要性遠遠超過智力開發

  靈是樹,心智是果;靈是燈,心智是光。人的智力是靈性品質的反射。如果只注重技能的培養***如各種五花八門的早期智力開發興趣班***,而忽視兒童的精神品質的培養,只能是本末倒置,孩子長大成人後,他們的人格就會有缺陷,道德發展受到阻礙。

  4、合理的管束

  管束孩子是告訴他們行為的標準,即什麼樣的事情可以去做,什麼樣的事情不能做。管束要有權威:當孩子可能要犯錯誤,我們不得不進行管束的時候,一定要有權威性。讓孩子知道你是嚴肅的,而且你們提的要求是將伴隨懲罰或獎賞的。合利地限制孩子可以培養孩子的紀律觀念,當然,對孩子的管束必須是負責任的。而且要告訴孩子你提出要求的原因。

  5、用積極鼓勵的方法,使孩子建立良好的自我價值觀

  父母需要主動地將基本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教給孩子。以便於孩子在社會上成長。當然,在這方面,身教勝於言傳,我們可以做孩子的好榜樣。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不可以讓孩子去做我們不願意的事,也不可以自己做一套,讓孩子去做另一套。只有我們以身作則,注重孩子價值觀與禮貌的培養,才能教育出品德高尚的下一代。

  6、設立明確家規,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孩子需要知道界限在哪裡,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沒有規則孩子反而沒有安全感。家規不超過5條到6條,應適合於家裡的特定需要,而且必須用肯定句來陳述,將家規貼出來。如果違反家規應明確相應的處罰措施。一旦建立,就應堅決執行,每隔一段時間,應對家規作調整和修補。定期召開家庭會議,使全家一起分享生命發展的過程,發展民主,相互尊重,享受愛的氛圍。

  7、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力是很重要的。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剋制自己的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來給孩子一些自由度。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重我們,愛我們。

  在一定範圍內給孩子選擇權,通過提供選擇,可以避免緊張氣氛,給孩子提供做決定的實踐機會。

  8、遊戲是兒童的主要活動,兒童通過遊戲學習

  兒童通過接觸具體的、模擬的與生活有關的東西學習,需要與同伴、成人和環境互動交流,遊戲使兒童放鬆且發展專注的工作態度。在5歲之前不應過早開始對字母數字等符號的專門練習,這樣會限制孩子的思維,因為幼童的心智還沒成熟,對抽象的概念還無法理解。

  9、正面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而不是不該做什麼

  傳統型教育者的居高臨下的姿態,總是對孩子說“不準打人,不準在沙發上吃東西”等等,這種負面的口氣只會將注意力引向並集中於負面的行為;而孩子仍然不知道好的行為是什麼,自己應該做什麼。積極的說法是用美德修正孩子的行為,如“你忘記了與人和平相處”或“我們是在餐桌上吃東西的!”

  10、每天抽時間跟孩子單獨相處,共同做點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遊戲。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經歷,儘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類東西。父母作為孩子的傾聽者、支持者、精神的陪伴者,當孩子遇到挫折時,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以超脫且同情的態度陪伴在孩子的身邊。

  古代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

  1、謝安:身教重於言傳

  謝安是東晉孝武帝時期的一代名相,“淝水之戰”就是在他的運籌帷幄下取得勝利的。

  可能因為平時公務太繁忙了,所以他看起來似乎都沒有時間好好教導自己的孩子。這樣一來,教導孩子的重擔就全都落在妻子的身上。

  一天,謝夫人又在對兒子耳提面命,實在是忍不住了,就質問他說:“你這個當爹的也太不稱職了,怎麼從來都不見你教導自己的兒子?”

  沒想到這位平時沒有時間教導兒子的父親卻回答道:“我常常自己教導兒子啊!”

  謝夫人一聽,頓時懵了。

  原來,謝安教育孩子,靠的並不是耳提面命,而是自己平日裡的身體力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只有自己先做好了,孩子們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加以效仿;如果自己都做不好,又怎能去要求孩子們呢?

  我們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也是一樣,耳提面命的言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的身教。

  2、殷仲堪:以儉為本

  殷仲堪出生門閥世家,是東晉末年的重要將領和大臣,他擅清談,曾說三日不讀《道德經》,就覺得舌根變僵硬了。

  他就任荊州刺史後,正好遇上水災,年成歉收,吃飯通常只用五碗盤***古代南方的一種成套食器,由一個托盤和放在其中的五隻碗組成,形制較小***,此外再沒有其他葷菜。

  要是吃飯時飯粒掉在盤裡或坐席上,他就撿起來吃掉它。

  他這樣做,是想給大家做個好榜樣,也是因為他本性質樸。

  他常常告誡子侄們說:“不要因為我擔任了州郡的長官,就認為我拋棄了平時的操守。現在我做了刺史仍沒改變這種操守。清貧儉樸是讀書人的常態,怎麼能做了官就丟掉做人的根本呢!你們要記住我的話!”

  3、孟母:環境薰陶

  孟子和母親一開始居住的地方臨近墓地,孟子年幼,嬉戲遊玩時喜歡模仿墓地裡的事情,熱情於挖坑埋土之類的活動。

  孟母見此以為這個地方不適合居住,於是搬走,住在市場旁邊。孟子又開始學習商人做買賣的行為,孟母仍以為此地不適合孟子居住,又遷居到學宮附近。

  耳濡目染,在學校的影響下,孟子開始學習演習禮儀,孟母這才放心地住了下來。孟子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努力學習《六藝》,終成一代大儒。

  孟母的行為為我們指示出環境薰陶的重要性。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所以君子“居必擇鄉,遊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環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想要教育好孩子,一定謹慎選擇居住的環境。

  家長教育孩子的錯誤方法

  1、對孩子期望太高

  絕大多數中國家庭中,孩子都是中心的中心。

  父母們整天圍著孩子轉,事事為孩子籌謀打算,而且這種籌謀,從懷孕就已開始。

  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了讓孩子進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考上最好的大學,找到安穩的工作,找到好物件,買到好房子,直到孩子結婚,有了自己的孩子……

  期間是各種操心、各種比較、各種選擇、各種傾盡全力、各種力不從心、各種滿心希望、各種灰心失望、各種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往往是孩子長大了,自己也老了,然後開始期待孩子回報自己、孝順自己。

  如此心力交瘁幾十年,怎能不累?

  這麼累的根源,在於爸爸媽媽對孩子的期望太高,既包括對孩子個人發展的期望,也包括對孩子回報自己的期望。

  智慧的父母要關心孩子的命,關心他的幸福,而不是關心他的生存。而且,期望如此之高,壓力山大的不但是父母,還有孩子。

  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對孩子期望這麼高呢?他能健康的長大,成為一個能獨立、自主、幸福的成人,不是已經很好了嗎?

  如果爸爸媽媽能夠看開這一點,拋開對孩子外在功名利祿的期待,注重孩子和父母自己內心的安寧和滿足,教育孩子就會輕鬆很多。

  2、父母之外的人蔘與太多

  中國式家庭的典型景象是一隊人帶一個娃,爸爸媽媽呵護著,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隨時待命著。

  我們不妨打個比方,一個小家庭,好比一家公司,爸爸媽媽應該是全資股東、最高負責人,有各項事務的決策權。

  但不少家庭,接受了來自長輩的各種「投資」——資助買房、伺候月子、幫助帶娃等等,於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因為自己的「投資」,擁有了這個家庭的或多或少的所有權,成為了「股東」。

  既然是股東,就要發表意見、參與決策,有的還要求自己有「一票否決權」。這樣的管理結構,讓原本簡單的家庭事務變得複雜無比,作為一家之主的爸爸媽媽,怎能不累?

  更有甚者,有些爸爸媽媽連一家之主的地位都不保,自己的家庭事務,還需要聽憑自己的父母做主,於是大家更是勞心勞力,矛盾叢生。

  3、爸爸參與過少

  有一個很犀利的說法,叫「喪偶式育兒」,說的是爸爸不參與教育孩子、缺席孩子的成長。

  帶孩子是媽媽一個人的事兒,恐怕是不少中國家庭的常態,也是相當多媽媽們覺得帶孩子累的重要原因。

  如果「爸媽合作」,既能分擔生活中的具體工作,也可以共同討論關於孩子的大小問題,得出一致見解,然後一起付諸行動。

  這樣做的好處,一是工作量通過分擔得以減輕,二是孩子與父母兩個人,都可以建立起親密關係,當然更重要的是,父母的共同陪伴,會讓孩子的心理和人格發展得更健全。

  4、對孩子的事務插手太多

  做父母的,都希望對孩子盡心盡力,但常常是對孩子的事務插手太多,結果培養出從小到大都不能自主的孩子。

  孩子上學,幫著背書包、記作業;

  孩子寫作業,在一旁陪著、盯著;

  老師佈置了什麼任務,常常是孩子還沒搞清楚要做什麼,爸爸媽媽已經撲上去,幫著孩子完成了……

  這樣被「照顧」著的孩子,生活中幾乎只剩下了上課、上特長班這兩件事,既發展不出自主學習的能力,也發展不出自主生活的能力,爸爸媽媽只好一直照顧著、伺候著、累著。

  我們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只有從小培養孩子的自主性,包括自主生活、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自主情感,爸爸媽媽才能做到真正的輕鬆。

  而且這樣不是為了偷懶,而是讓孩子真正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自由成長,成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為這個社會貢獻力量。

  5、資訊過載,缺乏主見

  中國爸媽養孩子累,還有一個不是那麼明顯,但是很確定存在的原因,就是接觸過多資訊,但對如何教育孩子,缺乏主見。

  看到網上說孩子需要胎教,就趕緊去學胎教;

  看到孩子需要早教,就趕緊帶著孩子去上各種各樣的早教班;

  看到新生兒需要游泳鍛鍊,就帶著孩子去嬰兒游泳館;

  看到孩子要補這個補那個,就趕緊去買給孩子吃……

  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花在跟著這些資訊東奔西跑上了。

  生活中需要做一定程度的「斷舍離」,我們其實並不需要那麼多的資訊,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和實踐經驗,形成自己的「主見」——我知道什麼樣的方法是好的,我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我知道自己的哪些做法要堅持,哪些方法要調整。

  這樣,既不會被過載的資訊衝擊、淹沒,又能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採取簡潔、高效、輕鬆的方式。

1.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好的方法

2.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3.用最好的方法教育孩子

4.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是什麼

5.家庭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