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命題將有哪些變化

  變化一:命題將更加科學,更注重考查能力

  這裡的“能力”,一方面是指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指與此相關的思維的能力。

  以前的語文考察更注重知識的掌握及其熟練程度,今後的高考仍然會考察知識方面的內容,但比重可能會有所減少,而且考核方式也可能從考察記憶轉化到考察運用。

  溫儒敏說,教育部正在組織相關部門重點研究基礎教育語文學科質量檢測體系,包括檢測工具、模板、手段的製作,雖然主要是面向學業水平考試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語文參照。

  估計未來幾年,高考語文的命題將從過多依賴經驗,轉向適當運用先進的測量理論和命題技術。

  比如,如何提高語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題如何設定適當的區分度和難度係數,怎樣的題更能考察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各種題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將會有更科學、更有可操作性的設定。

  變化二:命題所依賴的材料範圍將大大拓展

  溫儒敏說,現在全國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題有很多是依賴題庫的,而多年建立的題庫覆蓋的範圍偏窄,不足以支援高考語文的改革。因此一些省市可能會致力於題庫的建設和擴容。

  現在高考語文命題的另外一個問題是依賴的材料主要是文學方面的,也就是“文學化”太過了。這當然也受制於整個語文教學的狀況。

  在溫儒敏看來,中學多學點文學是可以的,但不能都是文學。“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語文卷,六七道大題全都是文學類的,很少涉及其他領域。這恐怕就不太合適。”

  其實這幾年有些省市的語文高考已經注意到這一偏向,逐漸拓寬命題的材料來源。

  比如,2013年的全國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題材料覆蓋面就比以往要寬得多,除了文學,還有哲學、歷史、科技、社會、經濟、時政等。估計這也會是今後改革的一個方面。

  變化三:更加註重邏輯思辨能力的考查

  這是多年來語文高考的弱項,現在越來越受到質疑。

  幾年前溫儒敏曾在《人民日報》等媒體呼籲,語文高考特別是作文命題,要適當往理性靠攏。去年全國卷的閱讀題,就採用了“非連續文字”,給一組材料,觀點並不連貫,甚至彼此相左,讓考生去辨識、歸納和發揮。

  溫儒敏表示,新高考語文試卷中這種“非連續文字”材料閱讀題會增加,而且分值不低。“有點類似於考公務員的‘申論’,看重的是思辨能力。可見命題者開始重視朝理性考察這個方向努力。”

  現在的學生大量使用網路,思維碎片化、絕對化的現象非常常見,普遍缺乏邏輯思維訓練,缺少理性分析能力。高考語文對此責無旁貸,一定會想辦法去引導和改善。

  變化四:閱讀材料量會增加,有意識地考查閱讀情況

  在溫儒敏看來,現在的語文課最大的毛病是“千人一面”:只注重精讀精講,注重做題,讀書很少,學過語文卻不怎麼喜歡讀書,這樣的語文課是失敗的,語文素養更無從談起。

  “課標提倡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是有針對性的。”

  近年來已有個別省市高考語文開始重視考察讀書的情況,甚至圍繞課外閱讀情況的考察來設計試題。

  如去年四川卷就有這樣的題:從曹雪芹、貝多芬以及文學形象大衛?科波菲爾中任選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續寫下面的話:“即使在最惡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種不可剝奪的精神力量,這就是苦難帶給人生的意義。”

  這樣的題其實就是考文學修養和閱讀面,考表達能力,也是微寫作,非常好。“我相信類似的考察讀書情況的命題,在今後的高考語文試卷中肯定會增多。”

  與此同時,閱讀材料的量也會大增,需要考生有很強的閱讀能力,否則就可能來不及做完。

  “這就涉及到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都是精讀課,一定要有略讀課,讓學生學會自讀,再加上廣泛的課外閱讀。既要有閱讀量,又要有閱讀面。否則,閱讀量上不去,高考可能來不及做題;閱讀面上不去,來得及做也考不好。”

  變化五:高考作文會維持在60—70分

  大家都知道,作文評判有一定的主觀性和模糊性,不可能做到像數學那樣精確,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在溫儒敏看來,今後高考作文還是會維持60分-70分之間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種辦法,就是設計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寫作”。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溫儒敏認為現在的高考作文題有的過於“文藝範”,過於“小清新”,他認為今後的高考作文題目應當向理性靠攏。

  “如今中學作文教學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全線崩潰,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全都是瞄準考試的套式訓練,幾乎人人喊打,又人人蔘與。未來高考作文的命題者要讓高考作文迴歸理性,強化思辨,摒棄宿構、套作、模式化與文藝腔。”

  此外,如今高考語文幾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題之後,再做作文,往往剩餘時間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場。

  有專家主張高考語文分為兩段時間,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試題,按規定時間交卷後,開始考作文,這樣就保證作文有充裕時間。溫儒敏認為這種建議有合理性,可以試一試。

  變化六:文言文考試,不只是讓學生“讀通”,更要讓他有文化思考

  因為現在強調重視“傳統”,很多人預測文言文“地位”將在高考語文改革中飆升,增加分量。

  但溫儒敏認為文言文比重“不會也不應該大增”。

  “現在高考語文的文言文所佔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經達到40%甚至更多,這個比重不宜再增。道理很明白,現代社會還是用現代語言思考和交流,再說,文言文因為好‘拿分’,現在中學語文教學的精力一大半都給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會加劇語文教學厚古薄今的失衡態勢。我想高考語文命題是會考慮這一狀況的。”

  對於文言文考試的內容,溫儒敏認為斷句題和翻譯題會增多,虛詞等的知識性的考查相應減少。“文言文命題應當多一些與現代生活的關聯,多一些文化意味。”

  他舉例說,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題有創意。如2012年浙江題:“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讓學生談兩種標點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對人、對馬的態度,並要求談對後一種句讀的看法,就不滿足於“讀通”,而有文化思考。這就是一種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