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設計

  《半截蠟燭》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語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十二冊自讀課文第三篇課文。小編在此整理了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設計,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10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一說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度過危險的。

  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課前準備

  課前查閱資料、瞭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法西斯對世界人民的殘酷迫害。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質疑。

  1.板書課題:半截蠟燭

  2.齊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讀課文。

  二、初讀感知

  1.生自由輕聲朗讀課文。

  2.通過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檢查生詞的掌握情況

  1.指名讀生字詞,要求讀準確,特別強調“燭”、“諾”、“遭”“盯”“琳”等字的讀音。

  2.提醒字形:你認為哪些字需要我們在書寫時特別留心?

  3.描紅、臨寫3個你認為易寫錯的生字。

  四、理清課文脈絡

  1.播放課文錄音。學生邊聽邊思考: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2.提供句式:當__________________,***誰怎麼做***_____________________,***結果怎樣***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據以上回答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五、學習課文。

  1.輕聲讀課文,畫出不太理解的詞語。

  2.學生質疑詞義。

  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要這樣做?

  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裡?

  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詞語下面畫上著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許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著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沒有引起前來搜查的德軍的懷疑。

  指名朗讀,齊讀。說說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麼?

  討論交流:

  ⑴伯諾德夫人機智沉著。

  ⑵伯諾德夫人對情報收藏工作十分負責任。

  ⑶辦法巧妙。

  第二課時

  一、聽寫生詞。

  二、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式。

  1.學生深入讀文,弄清故事情節。

  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

  用向上的斜線表示危機出現,向下的斜線表示危機過去。

  學生初畫:

  再教育適應的位置加上簡單的文字,說明危機出現、過去的原因,可以嗎?

  學生補充文字:燃吹燃端回拿

  點熄重走奪上樓

  圖上好像還差點什麼,再補上半截蠟燭就顯得更清楚了,怎麼畫呢?***注意畫出蠟燭長短、燭焰的變化。***

  燃吹點燃端奪拿

  點熄重新走回上樓

  3.引入編排課本劇的程式

  瞧!課文的故事情節一波三折,扣人心絃,很有戲劇性。正好,課文後面安排了編排課本劇的作業。***指名讀題目***

  “默讀課文,圈出描寫伯諾德夫人全家人的動作、神情、語言及心理活動的有關語句。先讀一讀,再和小組同學合作,將故事編排成課本劇演一演。

  4.指導編排的程式

  編排課本劇要抓好以下幾個環節:編寫劇本***現成的語文***、物色演員、準備道具。這裡,對演員的要求特別高,不但要演好語言、動作,還要演好表情,以表現內心的活動,而這一切只有在“劇本“***課文***中細細地體會。

  現在我們就按題目的要求來編排課本劇,為了編排的方便,我們把戲分為三場,分別對應課文第三、四、五、六段。

  三、第一場戲的編排指導

  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覆朗讀。

  3.其他角色該樣演?

  4.繼續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進入角色。

  四、第二場戲的編排指導

  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場戲的中心人物又是誰?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動作、語言、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如果讓你來演傑克,你打算怎樣演?

  學生討論,逐一明確。

  3.其他角色怎麼演?

  4.繼續讀課文,圈出關鍵詞語,邊讀邊體會伯諾德夫人此時的心情。

  五、第三場戲的編排指導。

  1.默讀課文,思考:這一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怎樣來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的句子,從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交流所畫的句子,反覆品味。

  2.如果你演傑奎琳,怎麼演?

  3.理解“嬌聲”:甜美可愛的童聲

  提問:傑奎琳為什麼“嬌聲地”對司令官說話?

  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4.練習傑奎琳的內心獨白。

  5.分角色朗讀第四段。

  6.教師小結: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懷著對祖國的熱愛,與敵人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鬥,最終憑著他們勇敢與機智取得了戰鬥的勝利。

  六、指名錶演課本劇,同學評議。

  七、作業。

  回家給父母講講《半截蠟燭》的故事,講清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動補充進去。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的生字,綠線中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能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能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說說泊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4.通過朗讀課文的訓練,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理解伯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是怎樣與德軍周旋的。

  教學難點

  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作鬥爭時的機敏、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課前準備

  光碟、圖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1.板書課題:23半截蠟燭

  2.讀課題,學生質疑:課文為什麼用“半截蠟燭”作為題目?這半截蠟燭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

  3.教師質疑:課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請同學們帶著問題讀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通過朗讀課文,大家解決了哪些疑問?

  3.學生交流。

  4.本文圍繞“半截蠟燭”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講清時間、地點、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況。

  三、再次讀課文,重點學習字詞。

  1.明確要求:藉助漢語拼音讀準生字字音,讀順語句,讀通全文;邊讀邊用圈畫出不理解的生字新詞,並通過聯絡上下問或查字典解決。

  2.檢查自學情況。

  ***1***讀準字音。

  ***2***檢查詞義掌握情況。

  3.討論主要內容。

  4.給課文分段,歸納段落大意。

  第一段***1- 2***:伯諾德夫人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

  第二段***3 ***:一名德國軍官點燃了藏有情報的蠟燭,伯諾德夫人取出一盞油燈,吹滅了蠟燭,暫時避免了一場危機。

  第三段***4-5***:大兒子傑克想結搬柴生火之際拿走裝有情報的半截蠟燭,但沒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兒傑奎林在萬分危急關頭藉口上漏稅繳拿走裝有情報的蠟燭,避免了一場危機。

  5.指名分段朗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1.寫字練習。

  2.用鋼筆描紅.臨寫。

  3.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學習第一段。

  1.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劃出不理解的詞語。

  2.學生質疑:絕密、絕妙。

  3.教師質疑:伯諾德夫人是怎樣對待絕密情報的收藏工作的?為什麼這樣做?

  4.絕密的情報要用絕妙的辦法來收藏。伯諾德夫人想到了什麼“絕妙的主意”妙在哪裡?

  5.出示句子:在你認為重要的句子下面畫上著重號。

  為了情報的安全,她想了很多辦法,但始終放心不下。最後,她終於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把裝有情報的小金屬管]藏在半截蠟燭中,然後把它插在一個燭臺上。由於蠟燭擺在顯眼的桌子上,反而騙過了前來搜查的德軍。

  指名朗讀,說說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二、理清故事情節,引入編排課本劇程式。

  1.學生深入讀課文,弄清故事情節。

  2.指導學生用圖畫和文字表現故事情節。

  3.指導編排課本劇。

  三、第一場的編排。

  1.默讀課文,思考:這場戲的中心人物是誰?應該怎樣演好這一角色?

  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活動的句子,圈出關鍵詞語,反覆朗讀。

  3.學生交流怎樣表演。

  4.練習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佈置準備工作。

  五、佈置作業 。

  1.有感情朗讀課文。

  2.默寫詞語。

  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半截蠟燭》教學設計反思

  課文《半截蠟燭》,生動地描繪了一場緊張激烈而又沒有硝煙的戰鬥,人物的心理活動刻畫得相當細膩。

  整堂課的教學設計緊緊抓住描寫緊張氛圍的文字進行渲染,課件輔助呈現,先由教師引讀,讓學生感受到這半截蠟燭繼續燃燒下去的危險,帶領學生走進此情此境;然後通過學生的感悟,結合背景,在頭腦中疊現出緊張的一幕;再通過反覆朗讀,結合上下文,通過品讀人物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體會到他們的鎮定和機智,再以個別讀和齊讀的方式加深理解,表達情感,欣賞到人物的人格魅力。

  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傳統經驗,我們的閱讀教學一定要讓寫放進來,不一定當堂寫,可以課內說,課外寫。但是寫必須依據文字,加強指導。如教學課文的最後一句話:“正當她踏上最後一級樓梯時,蠟燭熄滅了。”此時讀者那懸到嗓子眼的一顆心終於落了地。峰迴路轉,化險為夷,伯諾德夫人一家三口僥倖躲過一劫。這裡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望著這盞在最後一級樓梯熄滅的蠟燭,他們的心情怎樣?學生回答如釋重負,然後請學生想象一下此時伯諾德夫人、傑克和傑奎琳會想些什麼,並想象一下人物的神態和動作,進行說話練習,並提醒學生一定要注意當時的場合進行合理的想象。因為有了前面環節的細細品味和教師的及時提示,學生說得不錯,課後再請學生寫下來,這樣一個過程,不僅僅是訓練了孩子的寫作能力和培養孩子想象能力,也是孩子對文字的再次深入解讀的過程,也是孩子個性化體驗得到充分張揚的過程。本堂課就作了這方面的嘗試,引導孩子以本課的最後一個自然段為引子,創作《半截蠟燭》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