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高考滿分議論文

  高中學生寫得較多、得分較穩定、也較願意寫的文體是議論文。歷年高考常常出現的就是議論文,廣東也不例外。歷年廣東高考滿分作文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1:迴歸自然

  人是文化的產物,也是自然的產物,歸根結底是自然的產物。所謂文化,即是自然的人化,脫離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和文化的產生。然而在人類及人類文化產生以後,人和自然的關係卻越來越疏遠。時至今天,隨著資訊化技術等的迅猛發展,這一趨勢更在加劇,以至眾多人們只能通過電視、網際網路去感知自然,從中瞭解全球的天氣變化,知悉生物的綱目屬種。然而,人們通過現代科技所感知到的,其實只是有關自然的一些知識,並非自然本身。因為,你可以從天氣預報得知本地有雨,那雨點卻砸不到你的身上;你可以從網上看到一朵鮮花開放的過程,那花香卻飄不進你的鼻孔。

  然而許多人卻滿足於藉助現代科技感知自然,甚至誤以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自然本身。兩千多年前的哲人,曾將自然視為宇宙萬物執行和個人立身行事的最高法則,誠如老子所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今天的人們則普遍視自然為身外之物,對天光雲影、鳥語花香多無動於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排除了自然的一席之地。其結果,人們的感官鈍化了,缺少了自然的浸潤,心態日益浮躁,人性日益偏枯,在一定程度上,人正在變成“機器人”。

  出現這種局面,和工業時代以來人們對自然的不正確認識有關。近代以來,隨著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關係被打破,自然主要成為人類征服和改造的物件,人對自然的認知和利用日益朝著功利化的途徑發展。除了少數的文人雅士和藝術愛好者,人們已無暇靜觀雲捲雲舒,閒看花開花落。自然帶給人的審美愉悅和對人性情的陶冶,逐漸成為少數人的專利。

  就中國傳統文化而言,佔主流的儒家文化對自然不夠親近,也成了我們這個民族的基因。孔子曾教導他的孩子伯魚多讀《詩經》,因為可以從中“多識草木鳥獸之名”,而不是讓伯魚更多地走出家門,從大自然中去接觸這些草木鳥獸。西漢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個重要代表,他為了專心讀書力求上進,曾蟄居樓上,三年不窺園,從中體現出對功名利祿的極端重視和對自然風物的無知拒絕。儒家這種重視書本間接知識而相對忽略通過實踐獲取真知的思想,無疑對許多國人長期怠慢了自然要負一定責任。

  與之相對,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以自然為最高,追求詩意的棲居,對今天遠離自然的大眾而言,無疑是一劑糾偏的良藥。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國人,尤其是那些困居鋼鐵叢林的城市人,實在有必要擺脫對現代科技過度的依賴這一“文明的偏至”,有意識地迴歸自然,回到人的本初,以達成人性的全面發展。

  篇2:各有千秋

  “江山代有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言,道出了每個時期都有著自己特有的燦爛文化的真諦。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學者雖處於動盪之世,思想卻激躍出前所未有的奪目火光。儒、道、法……各家思想在碰撞中交流,在爭辯中借鑑,它們是亂世中明亮的火焰,照亮了中國前進的道路,造就了諸子百家的璀璨輝煌。

  人們時常感到生不逢時,期望回到或飛越到某個時空的過去或未來,但不曾想,每個時代自有它得天獨厚,不可比擬的機緣巧合,從而衍生了不可複製描摹的獨特,春秋戰國如此,中國近代亦如此。

  近代中國飽受外國列強的侵略,知識分子的民族責任感與高遠目光,造就了新文化運動中"新文學"的無比震撼。中西文化相互融合,白話文小說如《阿Q正傳》等新式文學作品,讓人震耳發聵,喚醒了國人麻木的靈魂與渙散的鬥爭意志,我們亦會讚揚這個時代,欽佩這些愛國者,或者嚮往這血與淚交融而出的文化結晶。

  每個時代,每個地方,都上演著它們唯一的獨有的歷史,各有千秋。中國如此,外國亦如此。

  寧靜浩瀚的大海,孕育著古希臘的絢爛文明。精美的雕塑,奇妙的神話,閃耀的哲學之光……無不讓人心往神馳,願可生活在那美好的和諧中,但也有人願活在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刺激"時代。

  文藝復興時,資產階級為反封建求民主,從古希臘文學典籍中汲取精華。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說:"我願回到古希臘那民主的年代,卻更願活在當下,肩負我的責任,將人文主義延展於今。"的確,各個時期的文明成就各有千秋,我們只能選擇喜歡或傾向於哪個,卻不能脫離我們的時代,但文化責任感卻讓人甘願在這時代開闢人類精神新天地。

  古往今來,是時代造就了人,造就了文化,或是人與文化創造了時代,我們不得而知。即便我們因自己的喜好向往生於某一時期,卻因活在當下而一味埋怨,這終使這一時代的光芒黯淡。與其一味地活在幻想中,不如儘自己所能讓自己的時代大放異彩。

  周國平曾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朝聖路,每個人孤獨的路便組成了人類這一時代的精神家園。"每個人的嚮往不同,一如歷史學家湯因比鍾情一世紀的新疆,居里夫人外甥女涵娜獨愛一世紀以前,伊雷娜卻願生在未來世紀……人們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但若將嚮往化為創造時代文化輝煌的動力,這個時代亦有一番美麗的天地。

  春秋百代,各有千秋。

  篇3:愛在心底

  我們都是一棵不起眼的小草,一粒渺小得不再渺小的沙子,但當我們每個人都充滿大愛,把愛放在心底,我們托起的不僅是一個人,還有我們的國家。

  那個白手起家,成了富翁的人,為人慷慨,熱心於慈善事業。一天,他了解到有三個生活難以為繼的家庭,但當他決定向他們提供捐助的時候,這三個家庭的迴應都使我們感到震驚。在生活中,當我們向別人提供捐助的時候,是否考慮到一點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被捐助人的內心感受。我們都說“人窮志不短”,被捐助人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作為捐助者的我們是否需要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別人的內心呢?

  四川地震牽動著全中國人的心,不斷有人捐錢捐物,對受助者來說這是一種集體受助,他們的受捐心理與其他受捐人的心理不同。當我們懷著一顆大愛之心的時候,我們的目的是為了給受捐人提供幫助,讓他們能在困境中生活下去。於是,作為捐助人的我們理應換一種方式去讓受捐者接受我們的捐助,而又不傷害他們的自尊。

  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子,當鄭州的王權懷著大愛之心向鄰居提供幫助的時候,鄰居認為王權是在侮辱自己的人格,於是拿起刀子向王權砍去,幸好王權躲避及時,要不就釀成大禍。之後經過王權的一番解釋,鄰居終於放下了懷恨之心,因為王權告訴鄰居這錢是國家發下的補助,他也有一份。雖然王權對鄰居撒了謊,但是這善意的謊言托起的卻是兩家人的互助與和睦,這就是愛的力量。

  當樑振英還在生活底層掙扎的時候,他的老師向他提供了幫助,鼓勵他出國深造,高考滿分作文但樑振英骨子裡透著一股勁,認為這是對自己靈魂的侮辱,始終不肯放下那清高的心。老師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幫助你,是希望你深造學習,一塊好料子不能被浪費埋沒了,別以為出國是忘了祖國,我是為了振興祖國,如果你是一塊好料子,就趕緊給我到國外去,學不到東西別回國來見我。”這一說便激起了樑振英的決心,他二話不說便到英國深造去了。現在他是一名出色的測量師,為祖國的振興默默地付出著。當年要不是老師對他的人生認真審視和尊重,他不會有今天的成就。老師的做法托起了一個人,也托起了一個國家。

  回首拾起那些感人的片段,把它們拼接起來就是大愛,是一種撫平心靈的愛,人生需要的是尊重,當你能夠尊重一顆平凡的內心,你就是心靈大愛的種子,撒播千里。

  愛在心底,學會尊重他人,為別人思考,你托起的是便是一個人,一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