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學技術館參觀心得_參觀武漢科學技術館心得

  武漢市科學技術館***新館***是武漢市著力打造的一座集多功能、綜合性、智慧化於一體的特大型科普活動教育場所。小編整理了參觀武漢科學技術館心得體會範文,僅供參考。

  武漢科學技術館參觀心得篇1

  武漢科學技術館是武漢市政府興辦的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文化的活動基地,8月6日橋科院團委組織了公司青年朋友們參觀了位於趙家條的武漢科學技術館。

  一路上大家都懷著十分喜悅和好奇的心情。一進科技館大門,直入眼簾的是4D影院的巨幅宣傳畫,這也是我們參觀的第一站。在影院裡大家興致勃勃地觀4D電影《災難警示錄》。影片通過對煙霧、雨、閃電、氣泡等環境的特效模擬,把地震發生後山崩地裂、交通摧毀、大樓倒塌、海水氾濫的悲慘場景以視覺、聽覺和觸覺的方式真實地展現給了我們。大家在驚歎4D科技的同時,心靈也得到了強烈地震撼,影片不僅讓我們感到了災難的恐怖,也警示我們必須珍惜賴以生存的地球,人與環境和諧共處。

  科技館是一個學習知識,感受科技的大殿堂!展館共分為4層,在館內設定了機器人世界、探索與發現、人體與健康、力學與機械、資訊科技、聲與光、材料與能源、電與磁等展區。大家流連在各個展區裡,一會兒觀看各種影像,一會兒親自操作模型。我們驚歎著“無源之水”的創意,體驗了“時空隧道”的奇幻,折服於“拓撲數學”的魅力,見證了“人工智慧”的奇蹟。

  在力學與機械展區裡,我們感受到了從17世紀以來人類在力學道路上的輝煌成就;在人與健康展區,我們對日夜陪伴自己的身體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和認識;在電與磁展區裡,通過各種電廠發電的模擬展示,我們對電的來源認識,從感性上升到了理論,而各種電磁效應模型的展示又使電磁關係的抽象理論得到了有趣而直觀的體現……

  在三樓的橋樑模型展區,我們仔細觀由大橋局建造的多座特大橋樑的微縮模型。雖因場地有限,此處展出的模型只有幾座典型橋樑,但這背後濃縮著的是一座座工程的優質完成,一個個跨越天塹的奇蹟被創造,一次次超越自我精神在昇華。五十多載春夏秋冬,五十多載堅定造橋成就了中國公鐵兩用大橋的四座里程碑——武漢、南京、九江、蕪湖長江大橋,成就了世界首座六線鐵路大橋——南京大勝關長江大橋,成就了世界上最長的公鐵兩用橋——鄭州黃河公鐵兩用橋,成就了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東海大橋,成就了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成就了“跨度、速度、荷載、寬度”四項世界第一的橋樑——天興洲長江大橋!身為橋樑科研工作者,站在凝聚著團隊精神的一座座橋樑的縮影前,我們的自豪和驕傲油然而生,更深刻感受到了責任的重大---秉承前輩們面對困難,從不退縮;面對險阻,從不逃避;面對指標,超額完成;面對壓力,從不叫苦;面對寂寞,從不流淚的精神,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要學習和發揚的大橋人精神。

  參觀活動給我們每一位青年朋友上了一堂直觀而深刻的科普課。通過這次參觀,使大家真正感受到了科技的涵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自從人類學會使用工具以來,科技就伴隨我們走過了漫長的發展道路,可以說,人類文明的進步離不開科技的發展,人類生產力的每一次提升都是科技在起著核心作用。

  參觀科技館的活動激發了大家的科學熱情,在回來的路上,大家意猶未盡。活動不僅提高了大家的科學素養,拓展了大家的思維空間,也增強了團部的凝聚力。我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要時刻抱著一顆創新的心,真正做到“以創新為靈魂,用科技造未來”。

  武漢科學技術館參觀心得篇2

  盼望已久的武漢科技館新館12月28日開館了。三天後的今天***30日***一早,我們老倆口邀約老同學來到了武漢科技館新館。氣派的大門前,水浪層層疊疊,嶄新的“科普之舟”正揚帆起航,迎來四面八方的觀眾。武漢科技館新館,歷時5年建設,總投資5億元,總建築面積3.06萬平方米,展出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

  走進新館序廳,最讓人驚喜,百看不厭的是五彩變幻的“天問之樹”,它是新館的靚麗標誌。這棵“天問之樹”高18.7米、重15噸,由1736根燈管螺旋排列上升,整體造型像楚人的圖騰——展翅高飛的鳳凰。新館設有宇宙展廳、生命展廳、水展廳、交通展廳等8大常規展廳和1個1000平方米的樓頂室外展廳,其中水展廳、光展廳是全國首創,展品達600餘件,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心“創造”。

  由於剛裝修布展完,裡面的混合味道還較大,不宜久待,我們在一樓生命展廳和宇宙展廳參觀完就出來了,外面等待進去參觀的隊伍排得很長。新科技館的科技亮點很多,科普知識很多,有待我們今後繼續參觀學習遊覽,近距離接觸科學,體驗科技,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質。

點選下一頁還有更多優秀精彩的武漢科學技術館參觀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