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的侷限性
財政政策,通常是指政府根據巨集觀經濟規律,以實現某些目標而制定的指導工作的基本方針、原則和措施。以下是小編整理分享的關於財政政策侷限性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財政政策侷限性
積極財政政策的調整與淡出
自1998年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及調整稅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 經濟 增長,促進 社會 穩定 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種適度擴張的財政政策。它是針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的變化而採取的熨平經濟週期的調節措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實施多久,不能以具體時間界限來確定,只能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發展形勢和國民經濟的執行狀態來確定。由於積極財政政策是一種以需求管理為主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它是以國民經濟中存在閒置資源為前提,以擴大政府財政赤字和增加債務為代價,不僅受到社會閒置資源有限性的制約,還受到財政承受能力的制約。因而不可能一直實行下去。
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必須具備如下幾方面的條件:
***一***通貨緊縮趨勢得到扭轉,物價實現一定幅度的正增長,並保持一定的穩定性。2002年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價格和 工業 品出廠價格雙雙走低。到6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已連續7個月出現同比下降,商品零售價格連續13個月同比下降,生產資料價格連續13個月同比下降,這種現象值得人們高度關注。
***二***國內經濟發展的內在動力增強,民間投資和居民消費穩定增長,併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對政府財政投資依賴減弱。統計資料顯示,1996年以前我國民間投資一直保持較快增速,1991-1996年年平均增速在20%以上,增速明顯放慢是從1997年開始的,當年僅8.4%,增速比1996年的16%減緩近一半,此後的幾年間也基本上在10%左右的低位徘徊。1998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投資增長比較快,而投資增長主要又是靠發行國債,增加基礎設施的投資。但是,連續搞了5年,很多人都提出,這種積極財政政策應該淡出,財政部長項懷誠也在2002年4月份的國務院新聞釋出會上表示, 中國 的積極財政政策要淡出。但淡出後如沒有其他投資來頂上,經濟增長速度肯定會掉下來。誰來頂上呢?最關鍵是靠民營經濟。雖然我國 目前 的經濟增長速度較快,但經濟效益差,所有制結構不合理。僅僅依靠國有經濟的效益來支撐經濟的長期發展是不可能的。
***三***是已開工的國債專案基本完工,並開始發揮效益,以免出現大量“半拉子工程”。據統計,1998年以來,我國用國債資金安排的國債專案總投資規模達到26000億元,到2001年底累計完成投資總額為19300億元。實施一大批對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有重大 影響 的專案,增強了國內 企業 的競爭能力。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尚未完工。
正是藉助於對國內外經濟發展趨勢的綜合判斷,2001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02年還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既然積極的財政政策不可能長期實行,又不可能一下子淡出,就必須認真 研究 巨集觀調控政策如何與時俱進的 問題 。實際上,1998年以來,作為我國擴大內需的重要措施之一的積極財政政策,經歷了一個逐步調整和完善的過程。其所發生的變化表現在:從一般地增加財政負債以及與此相聯絡加大財政支出,轉向積極財政政策與穩健貨幣政策相結合,即運用貨幣政策手段與降低財政發債成本相結合,例如連續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從單純地刺激人們增加開支轉向與增加居民收入相結合,注意形成和保持居民對未來的良好預期。例如,努力形成居民收入增長的正常機制,明顯增加公職人員的薪水和提高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線水平。這不僅能夠利用政府力量直接增加困難群眾的收入,而且相應地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的底線,即可以促使各類用人單位提高工資水平,特別是低工資群體的工資水平;從非區別地刺激消費轉向與調節收入分配結構相結合,例如開徵利息稅。這樣做,有利於加大對消費傾向偏低的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緩解社會分配不公的矛盾,以達到間接拉動消費需求的目的;從一般地增加財政投資轉向利用財政資金帶動民間投資,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轉向與結構調整和增強產品競爭力密切結合。即積極財政政策既要著力總量擴張,又要注重結構優化。國債投資的重點,要繼續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改善中西部地區的 交通 、通訊等基礎設施狀況,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國債投資重點向 農村 轉移,通過支援小城鎮建設等手段,改善農村水利、交通、通訊、醫療衛生、農村義務 教育 等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的落後狀況,縮小城鄉差別,優化城鄉經濟結構,使農村居民能夠直接從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執行中得到好處;向生態環境建設轉移,加強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力度,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支援企業技術改造,提高國民經濟的競爭能力;在擴大和培育內需中,合理調節收入分配結構,做到既增強擴大內需效果,又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在推動居民消費升級的同時,充分調動存量資源,以存量流動帶動增量擴張,例如發展消費信貸及降低住房交易的稅費。1998年以來,為適應經濟、 金融 環境的變化,信貸政策的主要任務由防止和治理通貨膨脹,轉向防止和治理通貨緊縮,客觀上要求運用消費信貸政策調節消費需求。1998年至今,中央銀行已經相繼出臺18項主要消費信貸政策,在防範信貸風險的條件下,允許所有商業銀行開辦各類消費信貸業務,為消費信貸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條件。消費信貸因此進入快速增長軌道,不僅總量迅速上升,而且品種日益增多。
經濟增長中
擴張性財政政策是以一定數量的空閒資源為前提。也就是說,這部分閒置資源單純的依靠市場的力量無法有效利用,必須依靠國家權力,運用債券的形式,才可以有效利用。但經濟資源的數量畢竟是有限的,伴隨著經濟發展,資源瓶頸約束早晚會來。如果累計赤字和累積的發債規模很大,擴張性財政政策由於慣性效應無法立即收縮,金融市場籌集資金的過度,就可能導致經濟過熱,甚至引發通貨膨脹。因此,有限的經濟資源,確定積極的財政政策不能長期的執行。換句話說,從長期來看,我們仍然需要實行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此外,理論上來說,作為一種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經濟行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積極財政政策最初的定位是對國民經濟執行過程中的總量失衡在短期內進行反週期調節,控制的主要目標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的關係。
與貨幣政策相比,主要是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貨幣政策對社會總需求的調節是直接的,它直接作用與總量;但是財政政策的調節是間接的,它一般是通過改變總量中的比例和分佈來調節。
②對經濟的調節力度上來說,財政政策的力度更大,但容易對市場機制產生衝擊力,而貨幣政策與市場機制結合緊密,對經濟的調節作用比較平緩,不易引起劇烈震動。
③財政政策在提高資金使用效率上,沒有貨幣政策的刺激力度大,主要是由於它的這個作用過程主要是靠市場的供求關係和機制的,而不是靠經濟行為主體競爭作用的。
④財政政策的制定不僅是一個政治決策的過程,還是一個經濟決策的過程,它是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律程式的,真正制定起來並沒有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