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機板知識有哪些
有時候電腦主機板出現了故障不得不更換主機板,那麼怎麼選購適合自己電腦的主機板呢?這裡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電腦主機板的相關知識,供大家參考!
電腦主機板知識介紹:主機板的結構.非常詳細的解釋了關於主機板結構的各種知識.
主機板結構分為AT、Baby-AT、ATX、Micro ATX、LPX、NLX、Flex ATX、EATX、WATX以及BTX等結構。其中,AT和Baby-AT是多年前的老主機板結構,現在已經淘汰;而LPX、NLX、Flex ATX則是ATX的變種,多見於國外的品牌機,國內尚不多見;EATX和WATX則多用於伺服器/工作站主機板;ATX是目前市場上最常見的主機板結構,擴充套件插槽較多,PCI插槽數量在4-6個,大多數主機板都採用此結構;Micro ATX又稱Mini ATX,是ATX結構的簡化版,就是常說的“小板”,擴充套件插槽較少,PCI插槽數量在3個或3個以下,多用於品牌機並配備小型機箱;而BTX則是英特爾制定的最新一代主機板結構。
在PC推出後的第三年即1984年,IBM公佈了PCAT。AT主機板的尺寸為13"×12",板上整合有控制晶片和8個I/0擴充插槽。由於AT主機板尺寸較大,因此係統單元***機箱***水平方向增加了2英寸,高度增加了1英寸,這一改變也是為了支援新的較大尺寸的AT格式適配卡。將8位資料、20位地址的XT擴充套件槽改變到16位資料、24位地址的AT擴充套件槽。為了保持向下相容,它保留62腳的XT擴充套件槽,然後在同列增加36腳的擴充套件槽。XT擴充套件卡仍使用62腳擴充套件槽***每側31腳***,AT擴充套件卡使用共98腳的的兩個同列擴充套件槽。這種PC AT匯流排結構演變策略使得它仍能在當今的任何一個PC Pentium/PCI系統上正常執行。
PC AT的初始設計是讓擴充套件匯流排以微處理器相同的時鐘速率來執行,即6MHz 的286,匯流排也是6MHz;8MHz的微處理器,則匯流排就是8MHz。隨著微處理器速度的增加,增加擴充套件匯流排的速度也很簡單。後來一些PC AT系統的擴充套件匯流排速度達到了10和12MHz。不幸的是,某些介面卡不能以這樣的速度工作或者能很好得工作。因此,絕大多數的PC AT仍以8或8.33MHz為擴充套件匯流排的速率,在此速度下絕大多數介面卡都不能穩定工作。
AT主機板尺寸較大,板上能放置較多的元件和擴充插槽。但隨著電子元件整合化程度的提高,相同功能的主機板不再需要全AT的尺寸。因此在1990年推出了Baby/Mini AT主機板規範,簡稱為Baby AT主機板。
Baby AT主機板是從最早的XT主機板繼承來的,它的大小為15"×8.5",比AT主機板是略長,而寬度大大窄於AT主機板。Baby AT主機板沿襲了AT主機板的I/0擴充套件插槽、鍵盤插座等外設介面及元件的擺放位置,而對記憶體槽等內部元件結構進行了緊縮,再加上大規模積體電路使內部元件減少,使得Baby AT主機板比AT主機板佈局緊湊而功能不減。
但隨著計算機硬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計算機主機板上整合功能越來越多,Baby AT主機板有點不負重荷,而AT主機板又過於龐大,於是很多主機板商又採取另一種折衷的方案,即一方面取消主機板上使用較少的零部件以壓縮空間***如將I/0擴充套件槽減為7個甚至6個,另一方面將Baby AT主機板適當加寬,增加使用面積,這就形成了眾多的規格不一的Baby AT主機板。當然這些主機板對基本I/0插槽、外圍裝置介面及主機板固定孔的位置不加改動,使得即使是最小的Baby AT主機板也能在標準機箱上使用。最常見的Baby AT主機板尺寸是3/4Baby AT主機板***26.5cm×22cm即10.7"×8.7"***,採用7個I/0擴充套件槽。
由於Baby AT主機板市場的不規範和AT主機板結構過於陳舊,英特爾在95年1月公佈了擴充套件AT主機板結構,即ATX***AT extended***主機板標準。這一標準得到世界主要主機板廠商支援,目前已經成為最廣泛的工業標準。97年2月推出了ATX2.01版。
Baby AT結構標準的首先表現在主機板橫向寬度太窄***一般為22cm***,使得直接從主機板引出介面的空間太小。大大限制了對外介面的數量,這對於功能載來越強、對外介面越來越多的微機來說,是無法克服的缺點。其次,Baby AT主機板上CPU和I/0插槽的位置安排不合理。早期的CPU由於效能低、功耗小,散熱的要求不高。而今天的CPU效能高、功耗大,為了使其工作穩定,必須要有良好的散熱裝置,加裝散熱片或風扇,因而大大增加了CPU的高度。在AT結構標準裡CPU位於擴充套件槽的下方,使得很多全長的擴充套件卡插不上去或插上去後阻礙CPU風扇運轉。記憶體的位置也不盡合理。早期的計算機記憶體大小是固定的,對安裝位置無特殊要求。Baby AT主機板在結構上按習慣把記憶體插槽安放在機箱電源的下方,安裝、更換記憶體條往往要拆下電源或主機板,很不方便。記憶體條散熱條件也不好。此外,由於軟硬碟控制器及軟硬碟支架沒有特定的位置,這造成了軟硬碟線纜過長,增加了電腦內部連線的混亂,降低了電腦的中靠性。甚至由於硬碟線纜過長,使很多高速硬碟的轉速受到影響。ATX主機板針對AT和Baby AT主機板的缺點做了以下改進:
主機板外形在Baby AT的基礎上旋轉了90度,其幾何尺寸改為30.5cm×24.4cm。
採用7個I/O插槽,CPU與I/O插槽、記憶體插槽位置更加合理。
優化了軟硬碟驅動器介面位置。
提高了主機板的相容性與可擴充性。
採用了增強的電源管理,真正實現電腦的軟體開/關機和綠色節能功能。
Micro ATX保持了ATX標準主機板背板上的外設介面位置,與ATX相容。
MATX結構主機板
BTX具有如下特點:
支援Low-profile,也即窄板設計,系統結構將更加緊湊;
針對散熱和氣流的運動,對主機板的線路佈局進行了優化設計;
主機板的安裝將更加簡便,機械效能也將經過最優化設計。
而且,BTX提供了很好的相容性。目前已經有數種BTX的派生版本推出,根據板型寬度的不同分為標準BTX ***325.12mm***, microBTX ***264.16mm***及Low-profile的picoBTX ***203.20mm***,以及未來針對伺服器的Extended BTX。而且,目前流行的新匯流排和介面,如PCI Express和序列ATA等,也將在BTX架構主機板中得到很好的支援。
值得一提的是,新型BTX主機板將通過預裝的SRM***支援及保持模組***優化散熱系統,特別是對CPU而言。另外,散熱系統在BTX的術語中也被稱為熱模組。一般來說,該模組包括散熱器和氣流通道。目前已經開發的熱模組有兩種型別,即full-size及low-profile。
得益於新技術的不斷應用,將來的BTX主機板還將完全取消傳統的串列埠、並口、PS/2等介面。
Micro ATX主機板把擴充套件插槽減少為3-4只,DIMM插槽為2-3個,從橫向減小了主機板寬度,其總面積減小約0.92平方英寸,比ATX標準主機板結構更為緊湊。按照Micro ATX標準,板上還應該整合圖形和音訊處理功能。目前很多品牌機主機板使用了Micro ATX標準,在DIY市場上也常能見到Micro ATX主機板。
BTX是英特爾提出的新型主機板架構Bal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的簡稱,是ATX結構的替代者,這類似於前幾年ATX取代AT和Baby AT一樣。革命性的改變是新的BTX規格能夠在不犧牲效能的前提下做到最小的體積。新架構對介面、匯流排、裝置將有新的要求。重要的是目前所有的雜亂無章,接線凌亂,充滿噪音的PC機將很快過時。當然,新架構仍然提供某種程度的向後相容,以便實現技術革命的順利過渡。
要認識主機板,要購買一塊滿意的主機板,要了解電腦主機板的知識,可以從以下五步開始,經過下面的知識,你一定可以從容而不被商家忽悠.
第一:觀察外表,掂其分量。首先,看主機板的厚度,二者比較,厚者為宜。再觀察主機板電路板的層數及佈線系統是否合理。把主機板拿起,隔主機板對著光源看,若能觀察到另一面的佈線元件,則說明該主機板為雙層板,否則,就是四層板或多層板。選購時應該選後者。另外佈線是否合理流暢,也將影響整塊主機板的電氣效能,這主要靠第一眼的感覺,當然這種感覺是建立在對一般主機板佈線相當瞭解的基礎之上的。仔細觀察主機板各晶片的生產日期和型號、品牌標識。一般來說,各晶片的生產日期不宜超過三個月,否則將影響主機板的整體效能。雖說硬體產品很少有過期一說,不過還是小心一點好。晶片上的標識要清晰可辨,無劃痕等明顯印跡。
第二:擴充套件槽插卡。一般來說,PCI插槽的問題不多見,ISA插槽則要認真檢查。不過ISA插槽觀察還是比較簡單的。首先仔細觀察槽孔的彈***的形狀,然後把ISA卡插入槽中後拔出,觀察現在槽內的彈***的位置、形狀是否與原來相同,若有較大偏差,則說明該插槽的彈***彈性不好,當然該主機板的質量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第三:搖跳線。仔細觀察各組跳線是否虛焊。開機後,輕微搖動跳線,看機子是否出錯,若有出錯資訊,則說明跳線鬆動,效能不穩定,此主機板必不在選購之列,注意,搖的時候用力不要過大過猛,這樣容易搖壞跳線,好板子也會被你搖成壞板子。
第四:主機板電池。電池是為保持CMOS資料和時鐘的運轉而設的。“掉電”就是指電池沒電了,不能保持CMOS的資料,關機後時鐘也不走了。選購時,觀察主機板電池是否生鏽、漏液。若生鏽,可更換電池;若漏液,則有可能腐蝕整塊主機板而導致主機板報廢,這樣的主機板當然不能選了。
第五:軟體測速。利用SPEED系列或別的測速軟體對主機板進行全面的檢測,不同主機板間的橫向比較會給你一個準確的結論。如果你不願意自己測試的話,權威性報刊、雜誌的評測報告也是很好的參考。
當然,選購主機板時各個使用者對自己要求的主機板標準不同,具體可根據各自的經濟條件和個人需要進行選購。選購時,除以上五大祕技通用外,還要注意主機板的說明書、品牌及售後服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