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獨老人的服務專案

  也沒有全方面的實施,失獨群體的養老問題已經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就目前而言,有哪些呢。下面小編帶你一一瞭解!

  

  1、中途之家

  1.1、尋找適宜之地打造一個溫馨、舒適安全,具備友好環境條件的中途之家,當失獨老人在子女忌日等特殊日子無法獨自面對時,可申請到中途之家暫時居住,為失獨老人提供暫時的逃避場所。

  1.2、同時連結社會資源如心理諮詢師、職業治療師等為暫住中途之家的失獨老人提供情緒疏導、心理輔導,以期他們能以更好的心態面對生活。

  1.3、以個案、小組等方法協助失獨老人尋找並建立新的精神寄託,以便他們能更好的投入到新生活中。

  2、建立支援網路

  組織失獨老人聚集開展休閒活動,如組織以主幹家庭為主的義工之家與失獨老人共享天倫週末遊,一來為失獨老人提供天倫之樂的體驗機會,二來又促進義工之家的自我成長。不定期的組織茶話會、康樂活動,收集失獨老人的服務需要,同時以社工三大方法來滿足共性和個別化需求。同時組織開展支援及治療性小組,為失獨老人建立並獲取龐大的社會支援網路和同伴支援網。

  3、生命手冊

  埃裡克森認為在成熟期這一階段需要達到自我完整,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裡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因此專案社工通過繪製《生命手冊》,並引導失獨老人進行填寫,以此手法與失獨老人共同進行人生回顧、協助其走出過往,達到自我完整。

  4、善終服務

  失獨老人還面臨著另一個危機,一個是自身或老伴將面臨走到生命盡頭的境遇,而此時他們面對的是如何面對生離死別和失去至親的痛苦,因此社工在整個專案中也注意為失獨家庭成員提供善終服務,協助臨終者及其家屬以正面能量面對生死,並提供哀傷輔導。

  5、完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本機構計劃為針對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研究提供詳實的一手資料,與中國社會工作實務研究院、各地方高校的專家學者合作開展專項研究課題,爭取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成果,為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的頂層制度設計出謀劃策,為完善我國養老服務體系貢獻力量。

  失獨老人是什麼

  1、因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離世,這樣的家庭被稱為“失獨家庭”。家中的老人即被稱為“失獨老人”。

  2、按常規死亡率計算,1975~2010年間,有超過1000萬獨生子女在25歲之前死亡。這意味著有2000萬名父親和母親,在中老年時期失去唯一的子嗣,成為孤立無助的失獨老人。老無所依,加精神寄託的缺失,使他們成為計生政策的間接犧牲品。中國網一篇評論文章指出,“獨自淒涼無人問”是很適合失獨者現狀的一個簡單描述。

  3、近日,隨著“常回家看看”入法引發的熱議,“空巢家庭”再次引起輿論關注。然而,社會中還有一種“空巢”,它們“空”的原因並不是子女外出工作學習,而是因為家中唯一的子女不幸離世,這樣的家庭被稱為“失獨家庭”。

  失獨老人的現狀

  1、按照已有資料,有些機構做了樣本統計:目前中國15歲至30歲的獨生子女總人數約有1.9億人,這一年齡段的年死亡率為萬分之四,因此每年約產生7.6萬個失獨家庭,按此統計,失獨老人目前中國的失獨家庭至少已超百萬。

  2、在中國的傳統家庭觀念中,基於養兒防老和傳宗接代的考慮,孩子不僅是血脈的延續,也是精神的寄託。但是對於數量龐大的失獨家庭來說,他們的情感依賴和養老保障自然就成了一個越發凸顯的社會問題。

  3、其實,近年來隨著失獨問題的逐漸凸顯,失獨群體的養老問題已經引起中國政府的重視。今年4月國務院公佈的《國家人口發展“十二五”規劃》就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在養老保險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養老保障工作,積極探索為獨生子女父母、無子女和失能老人提供必要的養老服務補貼和老年護理補貼。

  4、國家的政策不可能細緻到對每個個體給予針對性的關懷,所以一方面學術界要進行專門的研究,另一方面,民間團體和社群工作者要針對失獨者不同的境遇進行個性化的志願服務。

  5、“失獨,已經不僅僅是哪一項政策的問題,它是個社會問題。”整個社會要去關注瞭解這個特殊的群體,給他們營造一個關愛的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的愛心關懷才能讓這個悲傷的群體走出陰霾,重獲陽光。